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单细胞时代|| 产品之路

单细胞时代|| 产品之路

作者头像
生信技能树jimmy
发布于 2021-03-10 06:55:58
发布于 2021-03-10 06:55:58
440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单细胞天地单细胞天地

作者 | 周运来

男,

一个长大了才会遇到的帅哥,

稳健,潇洒,大方,靠谱。

一段生信缘,一棵技能树。

生信技能树核心成员,单细胞天地特约撰稿人,简书创作者,单细胞数据科学家。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这里是单细胞时代。灵活的单细胞系统,高效的组织解离液,开源的数据分析工具,端到端的单细胞解决方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里最主要的是开放灵活的单细胞系统,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就可以自主地设计反应体系,来从不同纬度捕获单个细胞的信息。

首先感谢大家春节期间的陪伴,大年初一到初六我们畅想了单细胞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NGS技术实现、癌症治疗、免疫代谢、肠道微生物等。开工伊始,我们开始把这些畅想落入到具体的实践中,用一罐罐试剂、一行行代码、一款款产品、一次次会议为我们这个时代添上单细胞的色彩。

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或者狭义地说,以NGS技术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有这样一个规律:

  • 某实验室在一个生物学问题上单点突破(如,2009年的单细胞技术)
  • 高通量技术应用(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 第一阶段:提供数据库/分析工具/训练一批分析能手
  • 第二阶段:作为研究的基础工具/用于讲故事
  • 第三阶段(有可能的话):临床转化
  • 下一个高通量技术爆点

用产品经理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模型:

如你所见,框架要比教科书中那个产品生命周期插图丰富一些:它引入了研发期,同时考虑了生命科学技术走向大众的几个阶段。虽然几乎所有的正在或已经走向大众的NGS技术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但是我们主要讨论单细胞领域,并类比病原菌检测。

好,来。

从2018年到2020年单细胞技术主要处的阶段是商业化,以单细胞转录组技术为代表。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发轫于2009年,此后的近十年间,它在科学家的实验室中不断得到优化,于2017年得到相对完整的商业化:从试剂到数据分析。这个商业化的过程也是打通单细胞数据科学的过程:从获得数据到解读数据。当然,其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团体如纽约基因组所,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商业公司如,10X,BD,新格元等,为这项技术服务更多的科学家铺平了道路,也即科技服务之路。

以单细胞转录组技术为中心,更多的单细胞组学得以开发,如单细胞膜蛋白,单细胞ATAC。那么这个核心是什么?是组织解离和数据分析。把单个细胞放到某个容器里,微孔或者液滴或者原位细胞,然后在这个容器里换上不同的试剂获得单个细胞的信息。获得数据之后,如何在如此高的数据维度上发现新的知识,就要靠数据分析了。

当然,单细胞产品目前可以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单细胞转录组,第二梯队是单细胞其他(single cell plus)。单细胞转录组在识别细胞身份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在非培养条件下来鉴定细胞的类型。说这里,大家自然会想到另一项非培养身份鉴定的NGS技术:微生物组。在获得微生物界门纲目科属种的身份之后,我们可以在不同层级上研究它们与表型的关系,找到关键的菌群。在这个语境中,把微生物群落换成细胞亚群,是完全说得通的。把组织看作微小的生态系统并不是新鲜事,如肿瘤微环境。那么微生物组,目前所处的阶段在哪呢?

2021年的今天,高通量微生物组检测技术所处的阶段是:第三方检测,对应的是成长期。其中当然有新冠这样的偶然因素,但是新冠只是推进和加速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带起来病原菌检测的。在新冠之前,就有:母婴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等应用公司,下图是2019年7月的一篇报道,当时新冠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

mNGS病原微生物诊断市场概况

为什么微生物组能够从科服中走出来,完成它的第二次飞跃?因为十几年的科技服务工作培养一批微生物组分析和解读人员,正是他们培育了病原菌检测市场。我们看到这些检测公司的创始团队,其实都有科技服务的背景。这是一个先培育土壤,再放下种子的过程。种子从哪里来,种子来自科学家的研究(16S rRNA, Metagenome)。可以说,科技服务在病原菌检测市场应用中起到的是培育市场的作用。

处于引入期的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和2014年的微生物组多麽的相似,那时候面向高校和院所的科技服务公司的运营和技术人员不断地在解释什么叫fastq格式,什么是比对注释,什么是OTU,什么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什么是biomarker。一如如今的单细胞转录组的运营团队,不断地解释什么是微流控,什么是barcode,什么是UMI,什么是cluster,什么是异质性。

这两种组学我们有可比性,除了他们都是非培养的识别身份之外,还在于都起到了显微镜的角色,还在于他们都为其他组学提供了广泛的接口,还在于可以通向更精细的靶点(不管是哪个组学水平的)。

第一梯队的单细胞在转录组,进入科技服务的历史进程基本会在2021年基本完成,单细胞的窗口依然是打开的,再进入的人可以看到前人的脚印,不至于迷路,也少了几分新鲜和刺激。目前最好的姿势是拿着一种技术与单细胞结合,这样也可以得到新的加持。科技服务持续发展的同时,头部企业开始尝试将单细胞转录组技术产品化,开始培育第三方检测市场:如试剂,资质,指南等。目前单细胞转录组需要做的是找到一个面向检测的切入点,放大一步说,找到转录组的切入点。单细胞技术离开了后面紧跟的XX组学,只是个空壳。什么样的检测需要用到转录组而不是基因组呢?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广泛的共识,作为容器的单细胞技术,第一个走向检测的很可能是单细胞基因组,基因组在检测中已经有应用场景,如单细胞技术在胚胎植入中的应用。另一个方向是中心法则的下游,转录组与蛋白组或代谢组结合。

单细胞技术连接了组织诊断和分子诊断,而这两者都已经有一定的检测市场,分别从这两个方向来优化单细胞技术,Single Cell plus 上组织和分子,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而组织诊断和分子诊断同样需要单细胞技术带来的新视角,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

我们对单细胞技术寄予厚望,自诞生之日起先后在发育,肿瘤,免疫等领域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见解。如今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图谱数据,那么多单细胞数据,什么时候才能改善人类健康? 2018年以来,不少药企开始注意到单细胞技术在药物研发上的优势,把单细胞技术应用到药物靶点筛选与验证上,这也是单细胞技术走向应用的一个方向。单细胞技术以其高通量、高分辨率的特点,人们开始意识到它药物研发中的巨大潜力: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高通量地筛选药物靶点、药代动力学分析、药效评价等,极大地缩减药物发现周期、节约新药研发成本。单细胞技术为新药研发注入新的希望,不少有研发能力的药企开始关注单细胞这项新技术,来优化新药研发管线。

第二梯队是指那些尚处在研发期的单细胞其他组学,如单细胞的空间组学,这些技术虽然也在往科技服务转,但是大部分的技术是限于研发的实验室,如各式各样的scXX-seq技术。研发的工作依然是要做的,为商业化提供可性能,也是技术的整合与锻炼。研发主要是:

  • 节约成本
  • 测新的维度
  • 测多种维度
  • 靶向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灵活的单细胞反应系统。离开了这个很难做单细胞层面的研发,因为你无法把你的反应液加到那个孔里。

单细胞技术的消费级产品会在科技服务队伍成长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消费市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育。我们来说说产业化这部分,也就是曲线平稳到下降的过程,主要目的是打消大家对曲线下降的恐惧。不少玩投资的朋友不喜欢一切下降的曲线,其实产品周期中的这部分,可以乐观地看待:它是一个产品的下降反应一个产业的成熟。当这个产品下降的时候,说明这个需求已经被激发出来了,同时由于竞争品牌太多,单品的用户会下降。竞争品牌多说明了什么?说明它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了,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

单细胞技术像不像给每个细胞发了一部智能手机?

喂,你好,这里是单细胞时代!

注:<单细胞时代 · 2021春节系列> 是参考学术或媒体文章整理而来,个人水平有限,错讹难免,还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也不构成就业或投资建议,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ferences

[1] 宏基因组测序(mNGS):病原微生物诊断新风口: https://www.sohu.com/a/326265953_733985 [2] 单细胞测序技术如何助力人类多种疾病的研究?: https://med.sina.com/article_detail_103_1_95397.html [3] 单细胞测序技术揭开新药研发面纱: https://mp.weixin.qq.com/s/AuVhhsbSdsdGD4LZWwiceQ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1-02-2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单细胞天地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新品首发|VITA GutMicrobiome:解锁肠道菌群的单细菌转录组
2022年3月,M20发布了全球首个高通量单细菌RNA测序技术MscRNA Seq(收录于M20 Seq)和VITApilote高通量单细菌转录组试剂盒,推动微生物研究迈入了单细菌转录组时代。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3/11/28
6400
新品首发|VITA GutMicrobiome:解锁肠道菌群的单细菌转录组
单细胞时代 || 宿主-微生物组相互作用
Hos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in the Era of Single-Cell Biology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1/03/10
1.6K0
单细胞时代 || 宿主-微生物组相互作用
单细胞技术—基因测序新方向
摘自:生物探索 (2014/08/27) 导读: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是在单细胞水平对全基因组进行扩增与测序的一项新技术。它在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表达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为癌症发生、发展机制及其
大数据文摘
2018/05/23
1K0
前沿综述 | 微生物群落单细胞转录组技术的进展和挑战
单细胞RNA-seq (scRNA-seq)作为一种流行的工具,通过提供单细胞中单核苷酸分辨率的所有转录本的列表来绘制真核细胞状态图。在过去的几年中,scRNA-seq在人和小鼠细胞中广泛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微生物学的绝大多数研究仍然依赖于平均数千甚至数百万个细菌的批量测量。
尐尐呅
2022/04/01
9930
前沿综述 | 微生物群落单细胞转录组技术的进展和挑战
2021年基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生物科技指的是利用“生物体(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来生产有用的物质或改进制成,改良生物的特性,以降低成本及创新物种的科学技术。进行对人类医学、环境、农业食粮等不同范畴之一项技术。
资产信息网
2022/04/14
8450
2021年基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单细胞测序助力研究宿主细胞和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今天的文献速递分享的是来自2018年发表于Infectious Diseases的文章,文章题目是: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to Understand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0/03/30
1.2K0
单细胞测序系列(1)--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
仅2018年,他的研究团队就发表了11篇单细胞测序方向文章,获得了单细胞测序领域的接连重要成果。他众多学术成果中,有40余篇论文发表在Cell, Nature, Science, Cell Stem Cel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Cell Biology, Cell Research, Genome Research等期刊上。单细胞测序领域的时代前沿性,以及持续的发展力可见一斑。
用户6317549
2019/09/24
5.7K0
单细胞测序系列(1)--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
NBT | 微生物研究所王军组在AI赋能挖掘微生物组功能多肽方面获得新进展
抗生素耐药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近几十年来,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病原微生物持续增加,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耐药菌引发感染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70万人。抗菌肽(AMPs)作为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的候选方案之一,具有不易产生抗药性、作用快速等优势,同时因为容易降解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持续性污染。因此,开发出能够应对抗多重耐药菌的新药物,缓解耐药问题迫在眉睫;但传统方法筛选新药的候选分子成功率较低,亟需高通量的挖掘和筛选手段。
生信宝典
2022/03/27
3320
NBT | 微生物研究所王军组在AI赋能挖掘微生物组功能多肽方面获得新进展
宏基因组简介
Metagenomics is the study of genetic material recovered directly from environmental samples. The broad field may also be referred to as environmental genomics, ecogenomics or community genomic。
生信喵实验柴
2023/02/24
3.8K0
宏基因组简介
开刊词|| 单细胞在中国
1858年,墨海书馆出版了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艾约瑟(Joseph Edkins)合作编译的《植物学》,这是中国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第一部书籍,被视为西方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标志,汉语“细胞”一词最早就出自这部译著。吊诡的是,“细胞”一词传入日本后成为植物学、解剖学的术语,并由此衍生出了“细菌”一词。在20世纪初从日本转引西学的浪潮中,“细胞”等词汇又从日本传来,反过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生命科学发展乃至大众对生命的理解。如今,“细胞”已经成为一个普通的词汇,而不是科学家才用到的专业词汇。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1/08/20
5340
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第二节 应用场景
临床微生物高通量测序,主要有 4 个应用场景:感染病原识别、微生物组分析、人宿主免疫应答分析和肿瘤学分析。目的不同,采用的测序策略也不一样。
简说基因
2021/01/04
7050
单细胞时代 || NGS技术实现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Protein and DNA Analyses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1/03/10
1.7K0
单细胞时代 || NGS技术实现
单细胞空间宏基因组揭秘微生物群对癌症空间和细胞异质性的作用2
鉴于肿瘤内菌群在单个肿瘤组织中具有异质性分布,试图确定这种空间分布是否与TME内的不同功能相关(DSP技术),这里当然选择了丰度最高的前几种微生物。
追风少年i
2022/12/14
7310
单细胞空间宏基因组揭秘微生物群对癌症空间和细胞异质性的作用2
BDTC 2017丨聚焦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最新实践
本文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诊断辅助决策的方法和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技术:智能化无人值守体征采集一体机、基于大数据的分导诊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临床医疗诊断辅助决策平台。这些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医疗差错,提高病人的就诊体验。
挖掘大数据
2017/12/21
1.4K0
IF 20+!M20 Genomics助力揭示肠道菌群异质性及细菌-噬菌体活性关联
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飞速进展揭示了真核生物细胞类型和状态的巨大转录异质性,对生物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目前虽然已有若干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应用到细菌样本上的技术,但均不适用于复杂的微生物组样本。介于这一类样本除了原核细胞固有的转录本含量低、mRNA缺乏polyA结构难以捕获等问题外,还面临不同成分厚度的细胞壁、生信分析的复杂性等难题,开发适用于复杂微生物群落样本的单细胞转录组技术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4/05/31
3260
IF 20+!M20 Genomics助力揭示肠道菌群异质性及细菌-噬菌体活性关联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学王蒙岑等发现微生物组调控植物抗病防御新机制
Phyllosphere microbiome induces host metabolic defence against rice false-smut disease
小汪Waud
2023/09/18
4970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学王蒙岑等发现微生物组调控植物抗病防御新机制
生物信息学在抗生素耐药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因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过500万,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抗生素耐药性不仅威胁到人类健康,还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如何有效应对抗生素耐药性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生物信息学技术在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说基因
2025/01/22
1110
生物信息学在抗生素耐药研究中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第三节 检测原理
临床微生物高通量检测,应用场景不同,各种测序技术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
简说基因
2021/01/04
2.1K0
跨越短读长局限:三代长读长测序在科研与临床的未来五年机遇
在本篇推文中,我们将首先聚焦三代测序技术本身,深入探讨其相较于传统方法的革命性优势、关键应用场景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机遇。希望通过这篇前瞻性的解读,能为您理解后续的实战培训内容、把握技术前沿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意生信云
2025/04/02
920
跨越短读长局限:三代长读长测序在科研与临床的未来五年机遇
肠道微生物组的未来,还要看转录组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肠道微生物组不仅在基础研究中揭示了其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同时在临床研究中也逐渐揭示了与多种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1]。尽管人们已经对肠道微生物组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其具体功能机制仍有大量未知领域需要探索。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3/12/05
4100
肠道微生物组的未来,还要看转录组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新品首发|VITA GutMicrobiome:解锁肠道菌群的单细菌转录组
更多 >
领券
💥开发者 MCP广场重磅上线!
精选全网热门MCP server,让你的AI更好用 🚀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