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思想随笔1 - 思考思考的过程

思想随笔1 - 思考思考的过程

作者头像
李鹤
发布于 2023-03-06 03:16:26
发布于 2023-03-06 03:16:26
321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k-cloud-labsk-cloud-labs

机缘巧合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抖音上刷到了"姜胡说",里面不乏一些有趣且发人深思的内容,在其中一期中胡子提到了几本书,其中包含《思考 快与慢》,又名《慢思快行》,作者丹尼尔 · 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实验等内容,分析了人思考的过程,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之前也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沟通技巧的书,例如《非暴力沟通》,国内外有大量相关的书,但基本都属于在介绍沟通技巧,比较好的里面会设置一些实际案例或者介绍一下相关的心理学效应,但是读完始终都感觉缺少点什么。这种感觉有点类似虽然我解决了问题,但是我并不知道问题发生的根因是什么,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如何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等。

迷之自信

书中把人类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系统1和系统2)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也不是大脑中某个固定的部位,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之所以叫系统1和系统2,只是为了理解起来更方便。

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系统1是直觉系统,运行起来速度快,不怎么消耗脑力,不用意识控制,可以称为快思考。系统2是非直觉系统,有意识进行,需要保持足够的专注,主动控制,可以称为慢思考。

在主观上,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系统1的指引下,在无意识之间完成的。因为系统2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类大脑又是天生有惰性的,不愿意多付出这些注意力(最省力原则)。在这种惰性之下,系统2往往会对系统1的直观判断无条件接受。尤其是在人精力不足的情况下,系统2会更加弱势。系统1的直觉式快思考,也就成为了人们决策和行为的真正主宰。而系统1自身存在的缺陷,容易导致人在思考过程中出现偏见和错误。而且我们不仅会出现偏见与错误,还容易直接忽视自己会出现偏见与错误这件事本身,产生迷之自信。

书中提到了很多造成系统1出现偏见和错误的现象,如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禀赋效应等,得出这些结论所涉及到的一些实验也是特别的有意思。

本篇由来

本篇并不是读后感,在这里是想记录分享一些自己这段时间遇到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印证书中的部分观点:人类思考天然存在缺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见与错误。意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在做决策、沟通、做事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聊几个有意思的事。

迪加泰罗

有一首比较火的歌曲,名字叫《踏山河》,可能大家对名字比较陌生,但是应该很多人都听过,其高潮部分里面有几句歌词:

而我枪出如龙 乾坤撼动 一啸破苍穹 长枪刺破云霞 放下一生牵挂 望着寒月如牙 孤身纵马 生死无话

我儿子也特别喜欢这一段,但是从他嘴里唱出来的调是这个调,但词就完全听不出来是啥了,我问他啥歌词,他说啥奥特大英雄,迪加泰罗,叽里呱啦啥啥啥的,很多听不懂的话。还给我解释迪迦是啥,泰罗是啥,我虽然活了30岁了,但还真没看过奥特曼。我对他唱的歌词一直的印象就是还挺能编的,挺顺口的还,直到我听到奥特曼版本的踏山河才知道,还真有这个歌词,而且存在多个版本。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他是"对"的,我之前对他的印象 - 觉得他自己瞎编的是"错"的。他口中那些个叽里呱啦的可能对应的就是其中的日语的一部分,搞得我这个好歹日语也过了N2的都听不懂,汗颜啊。

回过头来想一想,为啥我的反应会是歌词是他瞎编的呢?

因为儿子经常用平板看奥尔曼片段,在他的歌词中涉及到了奥特曼,加之在他这个年纪(4岁多),在我得出他是在瞎编的结论时,几乎不需要思考,可以说是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这可以用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解释。

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

因果性偏好:喜欢对事物进行因果关系解释,而不管是不是解释是不是合理。

因为他四岁,我就觉得他是编的,因为他经常看奥特曼,我就觉得他是编的。在我对他做出判断时,我的认知里根本不存在奥特曼版踏山河,更不会有人叫他这个歌词,“这是他编歌词"的这个事情直接出现在我的大脑里,因此我毫不费力的对他的这种行为做出了一个无意识的错误的判断。

他山之石

前一段时间换了份工作,在新公司的一些经历”促使“我对在上一家的公司的一些工作重新做了总结,对某些事有了重新的认识,虽然在换工作时自己也曾总结每份工作中自己的成长收获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感觉效果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深刻,或者会忽视很多问题与收获,所谓”当局者迷“。

前几天朋友圈看到聪哥分享的知乎上的一篇短文:那时候我还不明白。摘取一段其内容:

念过太多太多的诗词,读过太多太多的故事,哪怕已经深深地刻在脑上,可依旧是不明白。 不明白同叔为何要望尽天涯路,不明白稼轩为何会道天凉好个秋。 不明白幽梦里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思忆之痛,不明白僧庐下夜听细雨点滴到天明的黍离之悲。 不明白项脊轩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不明白姑苏城外独对愁眠的渔火钟声。 课本的注释写得再清晰,老师的讲解说得再透彻,也只勉强读得懂词中意,奈何参不透句中情。 是啊,年少之时,又怎么会懂丧子亡妻,怎么会懂国破家亡,怎么会懂人鬼殊途,怎么会懂名落孙山。  直到一天,书里的故事变成了人生,莫名悲痛涌上心头,不能自已,才大彻大悟,醍醐灌顶,仿似大梦初醒。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卡尼曼认为,系统2是懒惰的,要让这个懒惰的系统变得勤快起来,就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提示。这两种方式相比较,外部提示往往是更加有效的。

世界很奇妙,不同领域的一些结论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

电影中也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桥段,被蜘蛛咬了才有了蜘蛛侠;《功夫中》的周星驰虽然是百年不遇的武学奇才,但也是在被火云邪神打的连他妈都不认识之后,无意中打通任督二脉才破茧成蝶。

高中物理中学到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热力学中提到的"熵",即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能量是守恒的,可以互相转化,而不会消失,但是无法100%利用。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浪费掉,公式如下

1

能量的总和 = 有效能量 + 无效能量

“熵"就是无效能量,是"无序化"的度量。“无序化"代表着混乱,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1. 如果没有外部能量输入,封闭系统趋向越来越混乱(熵越来越大)。
  2. 如果要让一个系统变得更有序,必须有外部能量的输入
  3. 当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个系统(或部分)变得更加无序,而且"无序"的增加程度将超过"有序"的增加程度。

等等等等…

饮水机旁的闲谈

我们经常会面临选择与决策,现在我们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我们的思考是存在缺陷的,但是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帮我们纠正。当我们身处一个机构之中,身边就会有很多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会用来自于他们系统2的慢思考,来帮你纠正自己系统1的快思考可能导致的错误。所以,集体讨论决策虽然会有效率不高的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却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可以启动很多人的慢思考,减少快思考可能带来的偏见与失误。

书中提到了饮水机闲谈,我们可以到比较轻松的环境,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去面对这些批评虽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气自我批评,还是容易得多。而无论是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一个,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尽量避免系统1的直觉思维和快思考,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先让思考慢下来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赤壁之战中孙权面对众文官的极力劝降说出了:此事容我三思。

再借助他山之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共勉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1-07-1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Yoshua Bengio:注意力是“有意识”AI的核心要素
在本周举办的ICLR 2020 上,图灵奖获得者Yoshua Bengio 在其特邀报告中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AI科技评论
2020/05/14
4510
Yoshua Bengio:注意力是“有意识”AI的核心要素
3个Agent多模态感知秘诀,让AI真正具备“思考+执行”能力!
Agent 是什么?其实本质上Agent依赖于大模型基座,目前大模型推理能力有明显的提升,Agent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同时Agent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个人助手到企业服务,其重要性不断提升,使得2025年成为Agent技术发展的关键一年。
算法一只狗
2025/04/03
2800
AI大觉醒:图灵奖得主Bengio称AI将产生意识,未来机器学习核心是注意力机制
这是一直以来美剧《西部世界》中探讨的问题。AI主人公觉醒,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人类杀伐主宰的乐园,于是开启了逆袭之路。
新智元
2020/05/07
5160
AI大觉醒:图灵奖得主Bengio称AI将产生意识,未来机器学习核心是注意力机制
产品/测试 思考的快与慢--05
思考,为什么会有快慢之分?系统1与系统2到底是如何主导我们的思想?遇到“光环效应”的你是否也迷茫过呢? 本期我们分享的是《思考,快与慢》第七章“字母B与数字13”的读书心得。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B与13背后的故事吧! 下图是本章的大体概括,接下来我会从各方面来阐述一下此次分享会思想碰撞后的理解以及思想感悟。
冬夜先生
2021/09/02
4300
那些设计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网络上书籍上设计方法或原则介绍多不胜数,而几乎每个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也都会有一套自己设计方法,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究竟这些设计经验方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这些方法如果有效的话,作用原理又是怎样?最近读了《思考,快与慢》之后,我发现其实答案都可以在各种心理学原理中找到。 丹尼尔·卡内曼 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一位名拿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善于研究人在决策时的思考模式,《思考,快与慢》中,作者把人在决策时的思考模式分为快思考与慢思考两种,两种思考
Alan.T
2018/07/03
8343
那些设计方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产品设计的日常工作中,每一个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会有一套自己设计经验和方法,这些经验方法的来源有的是书籍,有的是竞品参考,或是别人的经验或是自己的总结。时间久了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究竟这些设计经验方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这些方法如果有效的话,作用原理又是怎样?是如何作用于用户和产品?这些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方法论是否都要一一参透?这些方法背后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 最近读了《思考,快与慢》之后,我似乎找到了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林林种种的设计方法只是表层策略,深层原理其实都是人性本身,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Alan.T
2018/07/03
5120
漫谈大数据的思想形成与价值维度
在漫长的数据蓄水过程中,数学和统计学逐渐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对数据的量化分析,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前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比如经济上,黄仁宇先生对宋朝经济的分析中发现了“数目字管理”(即定量分析)的广泛应用(可惜王安石变法有始无终)。又如军事,“向林彪学习数据挖掘”的桥段不论真假,其背后量化分析的思想无疑有其现实基础,而这一基础甚至可以回推到2000多年前,孙膑正是通过编造“十万灶减到五万灶再减到三万灶”的数据、利用庞涓的量化分析习惯对其进行诱杀。 到上世纪50-60年代,磁带
小莹莹
2018/04/18
6880
漫谈大数据的思想形成与价值维度
Bengio:实现AGI的主要原则已经被发现?剩下的主要障碍是扩大规模?还是。。
Inductive biases for deep learning of higher-level cognition 高级认知深度学习的归纳偏差
CreateAMind
2024/06/17
1730
Bengio:实现AGI的主要原则已经被发现?剩下的主要障碍是扩大规模?还是。。
灵界的科学丨五、心灵与意识的科学奥祕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意识:「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每天睡觉的时候,「我」就不见了,但是每天早上醒来,「我」又回来了,好像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个「我」的物理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ApacheCN_飞龙
2022/11/24
2.3K0
灵界的科学丨五、心灵与意识的科学奥祕
【读书笔记】《思考的框架》
Cellinlab
2023/08/02
7280
意识研究是不是“伪科学”?
意识如何产生?为何人类存在主观体验?这一困扰人类千年的难题在当代神经科学中引发激烈交锋。整合信息理论(IIT)认为意识本质是结构,而非功能;计算功能主义则持相反观点。在124位科学家联名批评IIT为“伪科学”后,该理论创始人Tononi及其团队近期发表有力回应,指出批评实则暴露了计算功能主义范式的危机。这场围绕人类心智本质的学术论争,不仅关乎科学方法论,更涉及人工智能伦理与人类自我认知的根本问题。
小腾资讯君
2025/04/11
1630
大数据,小数据,哪道才是你的菜?
美国著名科技历史学家梅尔文?克兰兹伯格(Melvin Kranzberg),曾提出过大名鼎鼎的科技六定律,其中第三条定律是这样的[1]:“技术是总是配“套”而来的,但这个“套”有大有小(Techno
陆勤_数据人网
2018/02/26
8660
大数据,小数据,哪道才是你的菜?
【陆勤阅读】大数据思维的十大原理:当样本数量足够大时,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模一样的
大数据思维原理是什么?可以概括为10项原理。 一、数据核心原理 从“流程”核心转变为“数据”核心 大数据时代,计算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流程”核心转变为“数据”核心。Hadoop体系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已
陆勤_数据人网
2018/02/26
9060
【陆勤阅读】大数据思维的十大原理:当样本数量足够大时,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模一样的
自我具身模型 概述
关键词:自由能原理;主动推理;贝叶斯大脑;生成模型;控制论;实施例;行动主义;认知主义;陈述;意识;自由意志;心理因果关系;认知情感发展;情绪;情怀;准备潜力;意向性;机构;智力
CreateAMind
2024/04/11
2420
自我具身模型 概述
数据可视化,是如何扭曲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原文链接:https://uxdesign.cc/how-data-visualisation-can-distort-our-perception-of-reality-169713fc2b6e
小F
2021/01/04
8470
数据可视化,是如何扭曲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机器学习应该知道的事(下)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作为引子的review,还是有点长的,大家可以耐心的读读,绝对会让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下周的重点是统计语言模型,别想的那么复杂,实际上就是贝叶斯概率和线性代数。窃以为,所谓以代码来讲解算法的,就是在培训码农,而不是一名合格的程序员。虽然,作为应用的学科,证明并不是那么像纯数学那样重要,但总归还是得明白原理吧。
哒呵呵
2018/08/06
4060
机器学习应该知道的事(下)
用大语言模型做具身智能真是太无知了:5万字慎入自我模型
关键词:自由能原理;主动推理;贝叶斯大脑;生成模型;控制论;具身;行动主义;认知主义;陈述;意识;自由意志;心理因果关系;认知情感发展;情绪;情怀;准备潜力;意向性;机构;智力
CreateAMind
2024/04/11
3730
用大语言模型做具身智能真是太无知了:5万字慎入自我模型
OpenAI全新发布o1模型 - 我们正式迈入了下一个时代。
For complex reasoning tasks this is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and represents a new level of AI capability. Given this, we are resetting the counter back to 1 and naming this series OpenAI o1.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4/14
800
OpenAI全新发布o1模型 - 我们正式迈入了下一个时代。
【DL】2020 年了,深度学习接下来到底该怎么走?
在过去的一年,深度学习技术在各个领域一如既往地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当前深度学习技术(本文中称为深度学习1.0)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例如在解决有意识任务方面的不足。那么针对这些局限性,在未来的一年,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深度学习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有希望的突破?
yuquanle
2020/02/20
4480
【DL】2020 年了,深度学习接下来到底该怎么走?
为什么是量子大脑?
这篇文章回顾了量子大脑假说的现代方法。目的是从一个广泛的角度考虑该假设及其经典的脑机替代方案,包括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宇宙学和形而上学。我的出发点是,问意识能不能有自由意志,从根本上说是不正确的。这方面受到了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双重挑战。这篇论文认为,对有意识的自由意志的探索,正如在Libet类型的实验中所典型测试的那样,意味着本末倒置。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更正确的问题是这样的。简单生物的原始神经网络是否拥有自由意志机制(起源于量子),作为生命繁荣的极其有价值的获得?那么,这些机制可能是从脑干等最古老的大脑区域的初级(快速和随机)反射进化而来,从而在大脑进化的后期阶段产生以皮层为中心的意识属性吗?
CreateAMind
2023/09/01
7300
为什么是量子大脑?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Yoshua Bengio:注意力是“有意识”AI的核心要素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