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社区首页 >专栏 >BioRxiv|药物设计和再利用的sequence-to-drug范式

BioRxiv|药物设计和再利用的sequence-to-drug范式

作者头像
智药邦
发布于 2022-11-16 08:26:42
发布于 2022-11-16 08:26:42
50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智药邦智药邦

2022年4月25日,来自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蒋华良、郑明月等人在BioRxiv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药物设计范式sequence-to-drug(从序列到药物),即直接从蛋白质序列中发现类似药物的小分子调节剂。这是第一个sequence-to-drug的概念验证研究。它表明,sequence-to-drug范式是药物开发的一个有前途的方向。

一、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于蛋白质的药物开发一直是一种成功的方法,适用于具有明确定义的蛋白质靶点的疾病。典型的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项目从蛋白质序列开始,通过结构生物学或结构预测构建三维结构,识别结合口袋(正构位点或变构位点),最后通过虚拟筛选或从头设计发现活性调节剂。作为一个复杂的、人工设计的管道,这种方法包含多个独立优化的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其局限性为:首先,大量的蛋白质没有高分辨率的结构。并非所有预测结构都适合SBDD,因为只有36%的残基具有非常高的置信度。其中活性位点的精确结构预测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挑战,因为这些局部结构往往会打破“蛋白质折叠规则”;其次,关于结合口袋的先验知识对于SBDD至关重要,而且为具有多个域的新靶标定义这样的口袋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此外,由于变构效应的各种机制和高计算成本,预测变构位点仍然具有挑战性;同时,蛋白质的结构灵活性允许其适应各自的分子结合剂并经历不同的内部运动,使口袋更难定义;最后,虚拟筛选会产生误报并且可能会从前两步迅速积累错误。

作为传统方法的替代方案,作者提出了一种序列到药物的新范式,该范式直接从蛋白质序列中发现调节剂,通过端到端的可微分学习跳过中间步骤。

图1a 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的传统管道和序列到药物的范式

端到端可微分深度学习彻底改变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通过将复杂管线的所有组件替换为可微分基元,从而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联合优化。这种新范式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以自洽和数据高效的方式执行整个学习过程,避免了复杂管道的错误累积。

许多深度学习模型已提出使用蛋白质序列作为输入,但没有一个彻底验证了序列到药物范式的概念。在这项工作中,作者首次通过三个阶段解决了这个问题(图1b)。

图1b 序列到药物范式的概念证明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用不同的颜色标示

首先,作者设计了TransformerCPI2.0,与基于3D结构的方法(如分子对接)相比,它表现出了竞争力,作为序列到药物范式的基本工具。

其次,作者测试了TransformerCPI2.0是否按预期学习知识,而不是仅表现出数据偏差。

为了判断一个模型是否真的具有泛化的能力,需要检查它是否仅仅记住了数据分布,或者学习了作者感兴趣的分子间识别和调节。为此,作者设计了两种计算分析(三氟甲基的耐药性突变分析和分子取代效应分析),以验证作者的模型对蛋白质单点突变和分子活性悬崖的敏感性。

再者,作者应用了序列到药物范式来发现具有挑战性的靶标(斑点型POZ蛋白(SPOP)和无名指蛋白130(RNF130),它们没有现成的三维结构)的新hits。此外,作者将ADP-核糖基化因子1(ARF1)确定为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新靶标。在第一次概念验证之后,序列到药物范式似乎是合理药物设计的一个有希望的方向。

二、结果

1.序列到药物范式实现了可与分子对接相比拟的性能

为了构建一个可以实现序列到药物范式的模型,作者基于之前的工作开发了TransformerCPI2.0。其框架如图1c所示。

图1c TransformerCPI2.0的计算管道

作者构建了一个chEMBL数据集。TransformerCPI,CPI-GNN,GraphDTA(GAT-GCN和GCN被选为基线模型,并在chEMBL数据集上重新训练所有模型。作者在相同的标准下训练了TransformerCPI2.0和基线模型,并比较了它们在接收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和精确召回曲线下面积(PRC)方面的性能。TransformerCPI2.0 在所有模型中实现了最佳性能,也表现出最大的泛化能力。

此外,作者设计了一个名为chEMBL27数据集的分时测试集,以预测训练集后在线存储的新数据,TransformerCPI2.0仍然优于基线模型。由于作者的训练集是从chEMBL23生成的,因此该测试表明作者的模型可以从过去的知识中学习并推广到未来的数据。

作者还将TransformerCPI2.0与传统的SBDD方法进行了比较,以更好地了解其从大型化合物集合中富集活性分子的能力。在两个基准对接数据集(DUD-E和DEKOIS2.0)上,TransformerCPI2.0与除Glide SP之外的所有基于结构的对接程序相比,取得了具有竞争力的性能。

此外,与一些著名的基于机器学习的评分函数相比,TransformerCPI2.0的性能令人满意。总体而言,作者的方法不依赖于蛋白质3D结构,但实现了与基于3D结构的分子对接相当的性能,并且在随后的研究中,它将用于解决虚拟筛选和靶标鉴定任务。

2.对耐药相关的蛋白质单点突变敏感

为了进一步测试TransformerCPI2.0是否对蛋白质序列的微小局部修饰敏感,作者将给定蛋白质序列的每个氨基酸逐个突变,并研究预测评分是否显着变化。该分析模仿了自然界中的耐药性过程,其中单个氨基酸突变可能导致对药物的敏感性改变。

作者选择HIV-1逆转录酶及其抑制剂多拉韦林作为示例(图2a)。

图2a HIV-1逆转录酶和多拉韦林的共晶体结构(PDB: 4NCG)。多拉韦林的结合口袋以粉红色标示

结果发现,具有高相对活性变化评分(ΔR)的位置与多拉韦林的结合位点高度重叠,因为结构和结合口袋信息都不包括在训练阶段,这就说明了TransformerCPI2.0已经隐式地学习了有关结合位点位置的信息。在这些突变中,P225被预测是HIV-1逆转录酶中最重要的位点,实际上在多拉韦林的结合中也起重要作用。此外,作者分析了TransformerCPI2.0预测的特定突变模式,发现一些预测与基本事实相匹配:TransformerCPI2.0正确预测了P225H,F227C/L/R和P236L。

另一个可能的担忧是,该模型可能仅从蛋白质序列中学习与药物敏感性相关的残基信息,而不是从作者希望它学习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中学习。作者选择阿司匹林作为阴性对照,发现其ΔR的模式与多拉韦林的ΔR模式有显着差异。耐药性分析验证了TransformerCPI2.0对蛋白质的单点突变敏感。

3.对小分子活性悬崖敏感

活性悬崖通常被理解为效力差异较大的成对或一组相似的化合物。为了研究TransformerCPI2.0是否对配体的微小修饰敏感,作者设计了三氟甲基取代效应分析作为示例,最后TransformerCPI2.0展示出了比TransformerCPI, GraphDTA, GCN和随机猜测更高的预测能力。

图2e和图2f 左图是三氟甲基替代数据集的数据分布。只有15.73%的-CH3被-CF3取代后,生物活性至少可以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量级。作者对这部分数据进行了取代效应分析。右图为-CH3被-CF3取代后导致生物活性显著提高的例子。

作者选择了说明性示例来证明TransformerCPI2.0的能力,以区分产生剧烈活性变化的细微结构差异,其中没有蛋白质靶标和化合物在训练集中。该相关实验中,TransformerCPI2.0预测活动变化得分Δsc高于0.5。这证明化合物中的单个取代将显着改变TransformerCPI2.0的预测分数,这意味着作者的模型足够敏感,可以解释小分子的活性悬崖。

4.靶向E3泛素蛋白连接酶的药物设计

SPOP作为cullin3-RING泛素连接酶的接头,介导底物蛋白识别和泛素化。之前的一项研究证实,SPOP是治疗清细胞肾细胞癌(ccRCC)的有吸引力的靶点,但就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而言,它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靶点。

在这里,作者使用TransformerCPI2.0进行虚拟筛选以发现直接靶向SPOP的新骨架化合物,以测试序列到药物范式在具有挑战性的靶点上的可行性。

图3 发现SPOP的一个新的骨架hit

通过荧光偏振(FP)测定(hit率∼5%)将四种化合物确定为初始hits,221C7是最活跃的化合物,IC50为4.30μM。多个结果验证了221C7通过直接与SPOPMATH结合来破坏SPOP与底物的相互作用。应用耐药突变分析来解释TransformerCPI2.0的预测,并将重要残基映射到全长SPOP的结构上。重要的残基主要位于MATH域上,然后作者将221C7对接到预测的结合位点。

作为最初hit的221C7在细胞实验中是不活跃的,这可能是由于的214Å2的大拓扑极表面积(TPSA)引起的细胞通透性差。因此,作者进行了hit扩展,获得了26个221C7的结构类似物,其中19个在FP测定中是活跃的。其中,230D7具有较小的TPSA(161Å2)和最小的 IC50的FP测定结果,因此,选择它进行进一步验证。

蛋白质热变换试验(PTS)显示剂量依赖性Tm移位,表明230D7可以直接结合到SPOPMATH。此外,NMR实验证实了SPOPMATH和230D7之间的直接结合。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了共免疫沉淀和体内泛素化实验,结果表明230D7剂量依赖性降低PTEN与SPOPMATH的结合。在验证分子活性后,作者进行230D7的细胞水平的功能研究。

图4i三种ccRCC细胞系和两种非ccRCC细胞系在230D7的作用下的细胞增殖情况

作者测试了三种ccRCC细胞系(786-O,Caki-2,OS-CR-2)和两种非ccRCC细胞系(4T-1,MDA-MB-231)在230D7存在下的细胞增殖。作者通过序列到药物范式成功发现了靶向SPOP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其中230D7显示出阻断SPOP活性治疗ccRCC的治疗潜力。

在发现SPOP的新型抑制剂后,作者应用这种范式来发现更具挑战性的靶标RNF130的靶点,其晶体结构未知(RNF130是一种E3泛素蛋白连接酶,没有结构信息,也没有化学结合剂的报道)。

作者最近的研究表明,RNF130在自身免疫性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利用TransformerCPI2.0筛选出直接与RNF130结合的化合物,并发现iRNF130-63是RNF130的结合剂。iRNF130-63和RNF130蛋白之间的直接结合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得到证实,并且这种结合表现出快速启动,快速关闭的动力学模式, KD 9.36μM。作者还进行了细胞热变换测定(CETSA),结果支持iRNF130-63直接与RNF130蛋白结合并热稳定。

成功发现SPOP和RNF130的新靶点表明,序列到药物范式对于具有令人鼓舞前景的虚拟筛选是可行的。

5.通过靶向ARF1将质子泵抑制剂重新定位为抗癌药物

受益于端到端的性质,序列到药物的工作流程可以反向用于实现药物靶标鉴定或药物再利用。这意味着作者可以进行蛋白质组范围的靶标筛选,因为除了给定的药物分子作为模型输入外,只需要蛋白质序列信息。

在这里,作者选择质子泵抑制剂(PPI)作为药物再利用的案例研究。TransformerCPI2.0应用于从DrugBank数据库中对2204种人类蛋白质进行评分。对照4种经典PPI(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按预测相互作用概率对结果进行排序。在分析了前20种蛋白质后,ARF1因其通过脂肪分解途径对癌症干细胞(CSCs)的致癌作用而引起了作者的注意。

ARF1是一种小的G蛋白,属于RAS超家族,其在活性GTP结合和非活性GDP结合构象之间循环。抑制ARF1活性是癌症免疫治疗的一个有希望的方向,因此,作者选择ARF1进行研究。

在4种PPI中,雷贝拉唑对ARF1的热稳定性影响最大,因此作者选择雷贝拉唑进行进一步的功能研究。作者进行了由ARNO(一种GEF)催化的GDP/MANT-GTP核苷酸交换,发现雷贝拉唑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核苷酸交换过程,验证了其对ARF1活性的抑制作用。

所有数据都表明,雷贝拉唑通过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来抑制结肠癌的生长。总之,将PPI重新用于ARF1的成功表明,将序列到药物范式的逆向应用用于药物重新定位也是可行的,前景令人鼓舞。

三、讨论

传统的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管线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的管线,具有多个独立优化的步骤。需要结构功能洞察力和深厚的经验来通过结构生物学或结构预测构建3D结构,识别潜在的结合口袋,无论是正构位点还是变构位点,并通过不同的分子对接方案筛选活性分子。但是,这种多步骤操作容易出错。例如,蛋白质结构不准确,结合口袋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不正确的口袋定义,评分功能的选择不当等,以及每个步骤的错误或固有的准确性限制迅速积累并显着降低成功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序列到药物范式,直接从蛋白质序列中发现调节剂,跳过中间步骤。这项概念验证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序列到药物的范式:其与基于3D结构的分子对接的性能比较、其对结合知识的学习、以及针对挑战靶标和药物再利用的药物设计。

最近,由于虚拟库的快速增长,如DrugSpaceX和合成组合库(REAL)它覆盖了一亿到数十亿种化学品的空间,对开发计算效率高的虚拟筛选方法有很高的需求。从序列到药物的范式可以与这些大型虚拟库相结合,从未开发的化学空间中快速发现新的活性骨架。一方面,可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注释技术的爆炸式增长已经彻底改变了生物信息学,序列到药物范式同样将通过结合更丰富的多序列比对或功能注释信息而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作者可以进行更全面的蛋白质组范围的虚拟筛选,加速发现针对新颖但具有挑战性的生物学靶点的新hits。

总体而言,作者的研究结果为序列到药物范式提供了概念证明,作者相信这将成为未来合理药物设计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Drug design and repurposing with a sequence-to-drug paradigm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3.26.485909v4

--------- End ---------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2-08-1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智药邦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Nat.Mach.Intell.|Delete:基于深度学习的先导化合物优化模型
本文介绍一篇来自浙江大学潘培辰、侯廷军、康玉和谢昌谕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黄湧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先导化合物优化模型Delete(Deep Lead Optimization Enveloped in Protein Pocket),结合生成式AI与基于结构的分子设计策略,首次实现linker设计、片段替换、骨架跃迁及侧链修饰等所有先导化合物优化子任务的全流程整合。研究团队将Delete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全新致癌靶点CLIP1-LTK,成功设计出纳摩尔级活性分子(IC50=1.36nM),其选择性及抗肿瘤机制已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这项工作代表了基于蛋白质结构的生成 AI 的成功实施,提出了一个高效的先导化合物优化模型 Delete,为分子设计和药物开发领域提供一种高效、精准且可靠的优化工具。
DrugAI
2025/02/21
821
Nat.Mach.Intell.|Delete:基于深度学习的先导化合物优化模型
Nat. Rev. Chem. | 小分子与RNA的碰撞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Maria Duca团队的一篇论文。在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发现领域,开发创新方法以识别RNA结合物引起了巨大关注。尽管针对细菌核糖体RNA的抗生素已经上市数十年,但对RNA靶向的重新关注反映了人们对更好地理解涉及RNA的复杂细胞内过程的需求。在这个背景下,小分子是用来探索RNA的生物学功能、验证RNA作为治疗靶点的工具,它们最终有可能成为新药。尽管近期取得了进展,但理性设计特定的RNA结合物需要更好地理解与RNA靶标发生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期望的生物学响应。在这篇综述中,作者讨论了接近这一未充分探索的化学空间的挑战。
DrugAI
2024/02/23
2940
Nat. Rev. Chem. | 小分子与RNA的碰撞
Nat.Biotechnol. | 针对膜蛋白靶标的计算机辅助药物开发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Henning Stahlberg, Shuguang Yuan 和Horst Vogel团队的一篇综述。近年来,深度学习驱动的结构预测等进展使得计算生物学在膜蛋白靶标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得到了显著推动。基于机器学习工具的最新蛋白质结构预测,为水溶性蛋白质和膜蛋白提供了出乎意料的可靠结果,但在开发针对膜蛋白靶点的药物时仍然存在局限性。膜蛋白的结构转变在跨膜信号传递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常常受到治疗性化合物的影响。解决动态跨膜信号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基础问题(特别是在原生膜或细胞环境中),仍然是药物开发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DrugAI
2024/04/12
2750
Nat.Biotechnol. | 针对膜蛋白靶标的计算机辅助药物开发
Nat. Rev. Drug. Discov. | 以小分子靶向RNA结构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Robert T. Batey 和Matthew D. Disney的一篇关于靶向RNA小分子的论文。RNA在人类生物学中是3D形态,赋予不同的功能角色,并在疾病中导致功能障碍。目前正在积极追求利用小分子治疗性地靶向RNA结构的方法,其中包括预测进化保守的RNA结构的计算工具的发展,以及扩展作用方式并促进与细胞机制的相互作用的策略。现有的RNA靶向小分子使用一系列机制,包括通过与细胞蛋白作为分子黏合剂来定向剪接,抑制难以药物化的蛋白质的翻译和停用非编码RNA中的功能结构。在这里,作者描述了识别、验证和优化靶向功能转录组的小分子的策略,为将这些药物推进到未来十年制定了路线图。
DrugAI
2023/09/09
4930
Nat. Rev. Drug. Discov. | 以小分子靶向RNA结构
徐峻|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学:新范式探索 (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设计方法学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思路持续更新,药物发现范式也与时俱进。人工智能作为新工具,已应用于药物发现过程的多个方面,引起了制药行业的高度关注,也带来了对药物发现科学理论和方法学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智药邦
2022/03/04
1.7K0
徐峻|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学:新范式探索 (1)
徐峻|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学:新范式探索 (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设计方法学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思路持续更新,药物发现范式也与时俱进。人工智能作为新工具,已应用于药物发现过程的多个方面,引起了制药行业的高度关注,也带来了对药物发现科学理论和方法学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智药邦
2022/04/13
5120
徐峻|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学:新范式探索 (4)
Drug Discov Today|MD安德森癌症中心:利用AI增强临床前药物发现
2021年11月25日,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ason B. Cross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Vasanthanathan Poongavanamb等人在Drug Discovery Today合作发表综述“利用人工智能增强临床前药物发现”。
智药邦
2021/12/08
5810
Drug Discov Today|MD安德森癌症中心:利用AI增强临床前药物发现
Drug Discov Today | 利用系统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指纹图谱进行药物发现
2022年7月16日,来自弗吉尼亚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系的Philip E.Bourne和Zheng Zhao等人在Drug Discovery Today上发表文章,作者回顾了系统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指纹(IFP)方法在药物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功应用。
智药邦
2022/11/16
8140
Drug Discov Today | 利用系统的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指纹图谱进行药物发现
Drug Discov Today|辉瑞:如何成功的设计小分子药物
2021年9月30日,辉瑞Medicine Design部门的多位专家在Drug Discovery Today杂志发表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如何成功的设计小分子药物。
智药邦
2022/03/04
3.8K0
Drug Discov Today|辉瑞:如何成功的设计小分子药物
Nat. Rev. Drug. Discov. | 通过DNA编码库进行小分子发现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David R. Liu团队的一篇小分子发现的综述。生物活性小分子的开发,作为药物候选物,需要能够访问化学多样性并能快速揭示感兴趣靶点的新配体的发现平台。在过去的15年中,DNA编码文库(DEL)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广泛使用的小分子发现平台,为许多具有治疗意义的靶点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配体。与传统的筛选方法相比,DEL具有许多优势,包括筛选效率高、目标和文库选择容易多重化、评估整个DEL和大型文库所需的资源最小化。综述提供了最近从DEL中发现的小分子的相关报道,包括它们的初始鉴定、优化和生物学性质验证,以及适用于临床应用的合适性。
DrugAI
2023/09/19
3330
Nat. Rev. Drug. Discov. | 通过DNA编码库进行小分子发现
激酶变构抑制原理及口袋验证
随着多种药物的上市,激酶的变构抑制已与正构抑制具有相当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益。然而,尽管经过20多年的努力,FDA批准的变构药物相关的激酶靶点数量仍然十分有限,这表明识别和验证变构抑制剂面临巨大挑战。2022年3月发表在 J Med Chem 的一篇文章回顾了变构抑制剂的原理,并用MEK1/2和BCR-ABL1变构抑制剂的发现作为实际案例,讨论了筛选变构抑制剂的方法。
智药邦
2022/04/13
2.7K0
激酶变构抑制原理及口袋验证
Nat Commun|多靶标药物设计新突破
2024年5月6日,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了一篇分子生成的文章:De novo generation of multi-target compounds using deep generative chemistry。
智药邦
2024/07/06
2480
Nat Commun|多靶标药物设计新突破
Nat. Commun. | 靶标感知分子生成模型TamGen
生成式药物设计是一种创新的药物设计方法,它在不依赖现有模板或分子骨架的前提下生成具有特定性质的化合物。与基于筛选的方法(如高通量筛选和虚拟筛选等)相比,该方法突破了现有分子库的局限性,为发现那些尚未被充分研究的化合物类别及全新化合物提供了可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方法被提出用于指导基于靶蛋白信息的分子生成,包括自回归模型、生成对抗网络(GAN)、变分自编码器(VAE)和扩散模型等。虽然这些方法生成的化合物通常展现出较好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但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尽管分子生成模型在理论上具有探索广阔化学空间的潜力,但在生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化合物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DrugAI
2025/02/05
1280
Nat. Commun. | 靶标感知分子生成模型TamGen
Nat. Commun. | 具有深度交互组学习的未来全新药物设计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Gisbert Schneider团队的一篇论文。从头设计药物旨在从零开始生成具有特定化学和药理性质的分子。作者提出了一种利用基于相互作用组的深度学习的计算方法用于基于配体和结构的药物样分子的生成。这种方法同时利用了图神经网络和化学语言模型的独特优势,无需针对特定应用进行强化学习、迁移学习或少样本学习。它能够实现“零样本”构建定制的化合物库,这些化合物库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可合成性和结构新颖性。为了积极评估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设计的深度相互作用学习框架,作者生成了针对人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亚型γ的结合位点的潜在新配体。排名靠前的设计被化学合成,并在计算机上、生物物理上和生物化学上进行了表征。作者识别出了强力的PPAR偏激动剂,它们显示出对核受体和非靶标相互作用的期望活性和选择性特征。对配体-受体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确认了预期的结合模式。这一成果积极支持了基于相互作用组的从头设计在生物有机化学和医药化学中的应用,使创新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创建成为可能。
DrugAI
2024/05/23
1660
Nat. Commun. | 具有深度交互组学习的未来全新药物设计
JCIM|药物发现中基于AI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影响和挑战
2022年6月21日,来自小分子变构药物发现公司HotSpot Therapeutics的Michael Schauperl等人在J Chem Inf Model杂志发表文章,探讨了基于AI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对药物发现领域的关键贡献,以及所面临的局限性和挑战。
智药邦
2022/11/16
6800
JCIM|药物发现中基于AI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影响和挑战
徐峻|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学:新范式探索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设计方法学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思路持续更新,药物发现范式也与时俱进。人工智能作为新工具,已应用于药物发现过程的多个方面,引起了制药行业的高度关注,也带来了对药物发现科学理论和方法学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智药邦
2022/04/13
4910
徐峻|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学:新范式探索 (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设计方法学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思路持续更新,药物发现范式也与时俱进。人工智能作为新工具,已应用于药物发现过程的多个方面,引起了制药行业的高度关注,也带来了对药物发现科学理论和方法学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智药邦
2022/04/13
7470
徐峻|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学:新范式探索 (5)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RANKL-靶向的抗骨质疏松小分子药物的发现
2022年9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binding site on soluble RANKL that can be targeted to inhibit soluble RANK-RANKL interactions and treat osteoporosis”的研究论文,报告了一种选择性地抑制sRANKL-RANK的First-In-Class小分子先导化合物,实现无免疫副作用抗骨质疏松药的梦想。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药学院徐峻-顾琼-周晖皓课题组的黄丹娥博士和赵超博士。
智药邦
2022/11/16
1K0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RANKL-靶向的抗骨质疏松小分子药物的发现
Nat. Commun. | 一种深度优化设计的合成抗生素类,用于克服细菌耐药性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王旭团队的一篇论文。由于缺乏有效对抗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新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日益严重。基于本研究,作者通过结构基础药物设计(SBDD)和模块合成开发了一种改良的抗菌药物。确定了最优改良化合物F8,它在体外和体内均显示出对抗耐药细菌的广谱抗菌活性,并有效减缓了耐药性的产生。F8对耐甲氧西林、耐多粘菌素B、耐氟苯尼考(FLO)、耐多西环素、耐氨苄青霉素和耐磺胺甲恶唑的细菌表现出显著的杀菌活性。在耐药菌血症的小鼠模型中,F8被发现能够提高存活率并显著减少感染小鼠体内的细菌负荷。多组学分析(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表明,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arcB)是F8的一个抗菌靶点。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和差示扫描荧光法(DSF)研究验证了arcB是F8的有效靶点。最后,机制研究表明,F8通过竞争性结合arcB,破坏细菌细胞膜并引起一定程度的氧化损伤。在此,作者报告F8作为开发抗生素制剂以对抗耐药细菌相关感染的有前途的候选药物。
DrugAI
2024/07/31
2830
Nat. Commun. | 一种深度优化设计的合成抗生素类,用于克服细菌耐药性
每周一览--2021/08/17
CADD,DRUG,VIRUS 1 标题:Drugging the 'undruggable'.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protein-DNA interactions with the use of computer-aided drug discovery methods. 杂志:Drug Discov Today 发表日期:2021/08/01 06:00 作者:Cherkasov A PMID:34332092 摘要: 转录因子 (TF) 在许多癌症中充当主要的肿瘤驱动因
DrugScience
2021/08/19
8480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Nat.Mach.Intell.|Delete:基于深度学习的先导化合物优化模型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