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专访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发起人北野宏明:AI 未来有望自主实现诺奖级的重大科学发现

专访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发起人北野宏明:AI 未来有望自主实现诺奖级的重大科学发现

作者头像
AI科技评论
发布于 2019-09-17 06:36:44
发布于 2019-09-17 06:36:44
465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AI科技评论AI科技评论

RoboCup

作者:丛末

编辑:唐里

对于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总裁兼 CEO 北野宏明而言,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他在机器人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而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则要数他早在 1993 年发起成立的机器人世界杯 RoboCup,发展至今,这项赛事已然达到了机器人领域无人不晓的地位。

而对于他个人而言,用「对诸多研究领域都有着广泛兴趣的探索者」来作为他的前缀,或许更为合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以外,他在系统生物学、人工生命、癌症治疗等其他领域都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除了是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总裁兼 CEO,他还是日本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理化学研究所(RIKEN)综合医学科学中心小组主任,这些头衔无一不彰显着其在涉及的几乎所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9 月 2 日,在腾讯 AI Lab 携手 Nature Research(自然科研)及旗下《自然-机器智能》、《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两本期刊联合举办世界首届「Nature Conference - AI 与机器人大会」上,北野宏明博士在主题为《诺贝尔-图灵挑战赛:创造科学发现的引擎》的报告中,再次为大家带来他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一项新的思考成果——诺贝尔-图灵挑战赛,而这项成果,更被北野宏明博士视作他目前最引以为豪的一项成就。

AI 科技评论在现场对北野宏明博士进行了专访,继此前一篇文章中对北野宏明博士目前为止的研究经历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横向介绍,本文将带大家纵向了解北野宏明博士充满探索色彩的研究生涯。

1. 研究生涯:开展多栖研究,以真正了解智能

AI科技评论:您被视作 AI 和机器人领域的重量级大师,在您的研究工作中,是如何将 AI 技术结合应用到机器人研究中的呢?

北野宏明:我研究的机器人基本上都是智能机器人或者说自动化机器人,所以我不仅仅要让机器人能够移动,还要让它们能够理解周围环境、知道如何为下一步的移动做出决策,等等此类的智能行为都是机器人需要实现的。

所以在机器人研究中融入 AI 技术,对于我而言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AI科技评论:您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您在系统生物学、人工生命、癌症治疗等其他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您在系统生物学领域研究数载,那系统生物学对于您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上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北野宏明:我之所以开始研究生物学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意识到,我们一直在试图理解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分产物,其规则是适者生存和反复繁衍。

因此,我认为应该要深入了解生物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智能到底为何,因为人工智能并不仅仅是系统层面的东西,同时也需要将生物学的概念融合到其中。

对于生物学系统而言,如果想要运行,需要以特定方式交互的多个蛋白和基因共同进行动态交互。不仅如此,在生物学中,各个部分的结合交互比单个部分的交互,要更有用。而传统的系统则是聚焦的,而非从整体出发的,这也是我开始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原因。

对于我来说,从机器人和 AI 研究领域转到生物科学,是非常自然的转变。

AI科技评论:您在诸多领域都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您最引以为豪的成就是哪个?

北野宏明:对于我而言,我最引以为豪的成就一直都「正在路上」。

目前我认为我最引以为豪的一项成就是我接下来要挑战的事情——诺贝尔图灵挑战赛,我认为这可能是我能够为科学和社会能够做出的重要贡献。因为在未来,人类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发现新的东西并且将新发现应用到科学领域。

在过去对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问题,并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案,所以我认为当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被解决后,我能够结合系统生物学、AI 去创建一个能够自动进行科学发现的 AI 和机器人系统,例如,系统可以自动发现一些可治愈的疾病。

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我认为这应该是我目前最引以为豪的成果。

同时,RoboCup 对于我而言也有特殊的意义。当时,数千人都对这项赛事都做出了贡献,而不仅仅只有我,所以我对于我们这一群人共同创办了这项赛事,也非常自豪。

RoboCup 启发了日本、美国以及中国的很多企业开始研究自动化机器人,对未来的工业界带来的改变不言而喻。

2. RoboCup:依旧坚信「2050 年」目标能实现

AI科技评论:您于 1997 年创立 RoboCup 这一机器人世界杯,您当时创立这个比赛是出于怎样的契机?

北野宏明:我在参加 AAAI 时,观看了一场机器人比赛,并且在参加其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议时,看到机器人在会场承担送咖啡等工作,不过,当时这些任务都只要求机器人会移动即可。然而我意识到机器人不应该仅仅能移动,这样就太没意思了,所以我当时认为我们应该组织一项挑战赛,要求机器人能够快速移动、开展团队协作以及能做一些意义重大的事情。

这是我当时提出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赛的缘由。

并且我在当时就认为在三四十年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变得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就在尝试寻找到距离当时三十年后,也就是 2020 年,机器人应该实现怎样的目标。我认为到 2020 年,机器人能够实现家用,也能够在灾难救援等场景中使用,并且还会出现自动驾驶汽车等新鲜的事物。与此同时,我认为到 2050 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会落地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发展的技术有很多,比如要让机器人能够快速移动、理解其周围充满噪音和存在很多错误的环境、与其他机器人和人类进行互动交流等等。

所以我尝试提出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涵盖所有要求实现的技术因素在内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 RoboCup 提出的目标是:组建一支完全智能化的类人机器人去夺取国际足联世界杯的冠军。

AI科技评论:就机器人领域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您认为到 2050 年,这一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北野宏明:目前,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且依旧坚信我们能够实现。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实现一些技术上的突破,才能成功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针对一些类似于先进装备的系统,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全新的系统,例如针对人造肌肉技术,就需要提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系统。

其次,是在材料方面的挑战,现在机器人普遍使用的材料是塑料和铝离子等,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使用柔性材料来应对其需求,比如说目前的机器人对于人类而言,危险系数依旧比较高,而使用柔性材料制造出来的机器人,才能更大程度保证它们对于人类的安全性,让它们与人类在同一个舞台中竞技成为可能。

同时,目前机器人无论在感知还是在决策的速度上都并不是很快,因而我们需要让机器人系统能够快速移动,并且以能与人类匹敌的速度做出决策。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我认为机器人可以应用到人类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居室内、工厂、养老院以及办公室等场景,因为机器人不仅能够与人类交互、快速进行感知和决策,而且人类也不需要再担心机器人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在这些技术突破下,机器人的造价成本也会有所下降。

AI科技评论:目前该赛事的规模多大,发展如何?

北野宏明:今年,RoboCup 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韩国、伊朗等 40 多个国家的 170 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 3500 多名的机器人科学家和研发人员参加了本届赛事,而之后,RoboCup 的规模会继续壮大。

我认为 RoboCup 发挥的作用不仅仅都是在技术层面的,还有教育层面的意义。现在的小孩子可能还无法参加 RoboCup 比赛,但是他们能够和机器人玩耍,进行 AI 编程,在他们长大后,其中很多都会参加这项比赛。而即便其中一些人并不会走上科学研究这条路,他们也还是能够了解到编程这件事的美妙之处以及科学背后的涵义。

它对于现在年轻人未来更多地选择科学和科技类的职业的影响,是我看到的比较欣慰的一件事。

AI科技评论:您怎样看待 RoboCup 对于整个机器人领域发展的影响?

北野宏明:我认为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影响是,继 RoboCup 以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创建了越来越多类似 RoboCup 的项目,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

不过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依旧需要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并且实现一些超过预期的新发现。

3. 诺贝尔图灵挑战赛:首个奖项授予 AI 还需二三十年

AI科技评论:您在 IJCAI 的特邀演讲中提到诺贝尔图灵挑战赛,在本次会议中您的演讲内容同样也是这一主题,那您提出诺贝尔图灵挑战赛的契机是什么?

北野宏明:诺贝尔图灵挑战赛的想法源自于我的一个生物学研究项目。当时我和另外一位日本教授一同领导一个探索人类衰老问题的项目,最终,我们建立了模型搜索到了很多衰老相关的数据,并且很幸运地找到了导致衰老的一些原因,例如相应的一些分子和新陈代谢等。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大胆的假设,然而针对每一种假设都需要建立模型,并且需要穷尽所有的模型才能找到完整的原因,这是我们人类在科学研究上遇到的一大困境。

与此同时,经过对系统生物学整整 20 多年的研究,我得出了一些启发,比方说有很多问题其实要求我们解决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以怎样弥合信息方面存在的鸿沟为例,我们需要非常多的信息来解决人类的信息和认知偏差问题,比如说,七年前到现在出现了很多篇论文,基本上每年有 150 万论文,每天有 4100 份论文,如果人类来阅读这所有的论文,需要非常久的时间,并且根本无法穷尽这些知识。而机器,却可以实现这些。

一开始,AI 可能在人类的科学发现中起到辅助性作用,但最终会出现具备高度自主能力的 AI 科学家,它们可能凭借其对人类局限的克服,来自动找到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最终这一愿景是否能够实现我们可能还不确定,但是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AI科技评论:诺贝尔图灵挑战赛对于科学发现具有怎样的意义?

北野宏明:本挑战赛的目标在于推动开发用于科学发现的 AI 系统,让 AI 系能实现诺奖级的重大科学发现成为可能,届时,诺贝尔奖委员会与其他科研社区可能也无法分辨该发现是来自人类科学家还是来自 AI。

最初,诺贝尔图灵挑战赛对于科学发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人类科学发现中的假设进行验证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目前我们的科学研究都建立在对假设的验证上,未来如何去提出更有意义的假设,实现更高效的推理呢,这就需要拥有基础设施和平台让我们能够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不然我们就是在做传统的重复性工作,而这样的基础设施或平台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 AI,包括计算型 AI 、智能型 AI 以及各个不同的算法来帮助实现。

没有人能够保证科学的真理都能够为我们所发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接近真理和科学发现本身。包括生物学家、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们都面临的很多事实问题,能够借助我所提出的诺贝尔图灵挑战赛来验证。那如何实现验证呢?这就需要借助 AI 系统帮助他们收集到相应的数据和信息。而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对科学发现进行重新定义——现在的科学发现与传统的科学发现,两者的定义截然不同。

要想实现真正的能够赢得诺贝尔级奖项的科学发现,我们需要借助机器人,借助 AI 系统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等等。

整体而言,这一挑战赛涵盖了有关科学发现本质、人类认知极限、实现重大发现的各个路径的作用、机缘巧合和科学直觉的计算意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及实现下一阶段 AI 研究的许多其它问题,因而它对于整个科学领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AI科技评论:在您看来,何时能够将首个诺贝尔奖授予 AI 呢?

北野宏明:我认为,在十年时间内,AI 能实现首个科学发现,但首个诺贝尔奖何时能授予 AI 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因为我们需要时间来了解 AI 的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如何。

实际上,一些重要的发现往往源自于人们认为并不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例如一项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技术,就是由两位欧洲的研究者在一项其他的研究中意外发现的。当时他们正在研究一种微生物体内非常原始的细胞 Aleukia,这项研究对于大家而言并不有趣,并且大家认为这项研究是非常基础的学术研究,与治愈疾病和提出生物技术没什么关系。然而实际上,他们在这项研究上意外收获的 CRISPR/Cas9 技术,非常具有突破性意义,在一系列基因治疗的应用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一般而言,科学发现可以分为三种:意外的发现、偶然的发现以及人类科研人员依据科研直觉的发现。其中前两种带有一定的概率性,而第三种往往会受限于人类的认知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机器来获得海量的数据,然后要借助于不同的计算模型来开展科学发现。

就目前 AI 领域的发展而言,我认为在十年内,AI 会找到一些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能够极大地改变人类在生物学、人工智能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方式。而二三十年后,当 AI 的这项科学发现的重要性被认可时,AI 将被授予诺贝尔奖。

4. 机器人和 AI 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应用更宽维度的相关基础技术

AI科技评论:今年您是 IJCAI 的特邀讲者,在 2009 年到 2011 年,您曾担任 IJCAI 的主席,1993 年,您还曾获得 IJCAI「计算机与思想奖」,IJCAI 以外,您比较关注的学术会议还有哪些?

北野宏明:除了 IJCAI,AAAI、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领域的国际顶会 NeurIPS、机器学习领域的顶会 ICML 以及今年将在中国澳门举办的机器人国际学术顶会 IROS 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主要国际学术会议,我都有所关注。

AI科技评论:您怎样看待这些学术会议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的影响?

北野宏明:我认为学术会议非常有利于促进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人工智能研究互动,从而推进人工智能研究的整体进展。一方面,学术界能够在会议上提出一些前沿而有趣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另一方面,工业界通过技术的落地应用来探索技术在现实世界的可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借由这些学术会议反馈给研究者,这又反过来给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并且能让他们更好地探索如何让技术变得更好用。

AI科技评论:就您看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

北野宏明:距离人工智能的通用化和机器人的日常化,我们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目前,无论是机器人还是 AI 都可以完成一些指定的任务,但是要想被应用到方方面面,则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 AI 和机器人是更宽维度的基础技术的结合应用,因而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机器人和 AI 本身,还应该关注跟两者相关的技术领域的突破和进展,例如材料科学、化学等等。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9-1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AI科技评论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与清华联手勇闯机器人世界杯!成立7年,这家AI独角兽实现技术“进球”
这不是梦境,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只不过上场的并非真人球员,而是人形机器人,但也足以让观众尖叫了。
新智元
2019/07/30
5110
活动 | 腾讯×Nature Research:42问AI与机器人的未来
「 42. 」 这是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智能计算机「Deep Thought(深思)」经过750万年运算,找到的「关于生命,宇宙及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 为什么是42?「深思」把这个问题交给了一台更高智能的电脑——地球来回答,目前仍无解。 受这个终极答案的启发,我们提出了「AI与机器人的42个大问题」,希望激发公众对人、AI与机器人未来的长远思考与规划。Yoshua Bengio和Jürgen Schmidhuber等顶尖科学家已选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欢迎你也参与调研。 首届「 AI 与机器人
腾讯技术工程官方号
2019/08/05
7780
活动 | 腾讯×Nature Research:42问AI与机器人的未来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AI与游戏的无限可能
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三名科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大卫·贝克(David Baker)及谷歌Deepmind公司的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与约翰 ·江珀(John Jumper),以表彰他们对破解蛋白质结构之谜的卓越贡献。
小腾资讯君
2024/10/15
1800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的产业启示
第 19 届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赛及学术大会 7 月在合肥成功举办。这是全球大规模机器人竞赛中专业性最强、水平最高的赛事。应邀在学术大会上做主旨演讲的高文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虽然在传统机器人领域起步较晚,“但是新型机器人不见得落后”。我国在本届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有力地支持了高文院士的这一判断。 我国机器人事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此关键时刻举办机器人世界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本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基于对机器人世界杯方方面面的观察与思考,围绕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创新,本文就
新智元
2018/03/13
6910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的产业启示
索尼AI CEO:我们要让AI在30年内拿到诺贝尔奖
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首席执行官北野弘明博士,为了开发匹敌顶尖科学家头脑的AI,提出了诺贝尔图灵挑战计划。
量子位
2021/09/29
3170
预定诺奖?DeepMind创始人斩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AlphaFold成「AI for Science」标杆
9月21日,生理学和医学领域的顶级大奖拉斯克(The Lasker Awards)奖揭晓了!
新智元
2023/09/24
3530
预定诺奖?DeepMind创始人斩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AlphaFold成「AI for Science」标杆
【Story】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领域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影响及意义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将奖项授予了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领域的研究者。这是历史上首次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置于物理学奖的高度上,引发了全球学术圈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这一评奖结果的意义和影响,详细分析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对物理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LuckiBit
2024/12/11
1360
【Story】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领域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影响及意义
人脑中1000亿个神经元正在指导AI的发展,未来我们甚至可以制造意识 | 专访诺奖得主和脑科学专家
我们对神经网络的研究,可以直接指导人工智能及未来人类计算机的发展。 在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人类可以创造出复制人(机器人)的意识,将其他人的思维记忆移植到复制人身上,由此也引发了人和机器人的道德伦理思考: 当有一天机器拥有自我意识,甚至是繁衍后代,它和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区别? 长期以来,国内外科学家、研究学者也一直热衷于去探索我们大脑思维意识的演变发展。寻找哲学终极问题的答案:我们到底从何而来? 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对大脑的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它对AI的发展又有什么启发意义呢?为此,在西安举办的全球硬
镁客网
2018/05/30
7210
【诺奖级猜想】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
编者注: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吗?近期,一篇有关量子脑理论的学术论文受到了广泛关注。作者Matthew Fisher是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史上第一位访问学者,随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系及Kavli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暂时离开UCSB物理学系,以研究物理学家的身份加入了微软Station Q实验室。在2009到2010学年,Fisher在Caltech担任教职,并于2011年夏天回到UCSB物理学系。今年 Matthew Fisher 获得美国物理协会的奥利弗·巴克利奖,这是物理学的顶级奖项,这也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呼声非常大。他在2003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于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新智元
2018/03/14
2.9K0
【诺奖级猜想】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
【AI初识境】从3次人工智能潮起潮落说起
智能,即Intelligence,那什么是智能呢?按照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荀子·正名篇》的说法:“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用户1508658
2019/07/26
7160
【AI初识境】从3次人工智能潮起潮落说起
《自然》:机器视觉行为理解与脑神经有内在关联?上交卢策吾团队构建映射模型
机器之心专栏 机器之心编辑部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卢策吾教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行为理解研究,最新成果已发表在《自然》上。 当行为主体在执行某个行为时,其大脑是否产生了对应的稳定脑神经模式映射?如果存在稳定映射,是否能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发现未知行为神经回路?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行为理解的本质问题,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工作对行为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该论文的两位共同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卢策吾教授与Salk研究院Kay M. Tye教授。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
机器之心
2022/04/18
8470
《自然》:机器视觉行为理解与脑神经有内在关联?上交卢策吾团队构建映射模型
两名科学家分享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一位是“AI教父”
据央视新闻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10月8日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J·霍普菲尔德(John J. Hopfield)和杰弗里·E·欣顿(Geoffrey E. Hinton),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小腾资讯君
2024/10/09
2240
定义科学智能2.0:在WAIC,复旦与上智院的答案是开放协作、科学家为中心,以及一个「合作伙伴」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可谓热闹非凡,据说有的展台甚至一度拥挤到工作人员都难以进入。
机器之心
2025/08/06
960
定义科学智能2.0:在WAIC,复旦与上智院的答案是开放协作、科学家为中心,以及一个「合作伙伴」
AI简史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百度百科
iOSDevLog
2018/07/25
1.1K0
AI简史
机器人也在踢世界杯?中国团队还夺冠了?!
我们叹息着梅西队员的传球不给力,惊讶于C罗离开皇马转会尤文,嘲笑着内马尔屡见不鲜的假摔,而在足球界,另一批球员正在异军突起,那就是呆萌的机器人。
大数据文摘
2018/07/31
4110
机器人也在踢世界杯?中国团队还夺冠了?!
斯隆奖新晋得主宋舒然:从视觉出发,打造机器人之「眼」
「我一直希望家里有一个机器人,可以帮我洗衣服、做饭。」 宋舒然谈道。而要实现这一设想,机器人视觉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近年来,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的「联姻」在人工智能领域如火如荼。单就自动驾驶来看,就有许多研究人员拥有计算机视觉的学科背景,比如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的前负责人王刚,中国RoboTaxi领先企业AutoX(安途)的创始人肖健雄等等。 从算法架构来看,计算机视觉的研究潜力或已「穷途末路」;但在机器人的应用中,人们普遍相信,计算机视觉仍大有可为。设计出优秀的算法,让机器人系统能在与物理世界的交互
AI科技评论
2022/03/03
1.1K0
谁发明了AI?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话,马爸爸发明了“自动剁手机”,那么是谁发明了人工智能呢?DT君写了一篇文章帮你找答案。
DT数据侠
2018/12/26
3.9K0
对话RoboCup 2019主席Claude Sammut教授:系统的可靠性比单一的卓越零件更为重要
关于机器人研究,AI 科技评论此前有过诸多报导。在 CCF-GAIR2018 大会期间,雷锋网专设仿生机器人、机器人应用两大专场,诸多国内外知名教授莅临现场进行主题演讲,此外,AI 科技评论也与美国普度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邓新燕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仿生结构与材料防护研究所所长戴振东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刘明助理教授就扑翼仿生机器人、壁虎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展开了学术上的深入讨论。
AI科技评论
2019/05/08
5790
对话RoboCup 2019主席Claude Sammut教授:系统的可靠性比单一的卓越零件更为重要
AI for Science,憧憬一个人人都可参与科学发现的未来
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任务上的表现已经可以媲美人类,特别是在认知、感知等层面。然而,我们对人工智能的长远愿景决不能局限在复刻人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更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探索未知领域,加速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
用户9861443
2024/05/17
2680
AI for Science,憧憬一个人人都可参与科学发现的未来
她力量!4位华人女性科学家获得2022年斯隆研究奖,史无前例
作者 | 西西编辑丨陈彩娴今天,2022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名单公布,计算机科学领域 6 名华人学者当选,其中 4 人为女性科学家!她们分别是:陈丹琦、方飞、李博与宋舒然。目前四人均在人工智能领域从事科研工作,曾在多个面向青年研究者的奖项与活动中脱颖而出,已经是“老面孔”了。四人中,陈丹琦与方飞的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而李博与宋舒然本科则分别就读于同济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得知斯隆研究奖的最新名单后,AI科技评论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其中一位获奖者方飞。她对AI科技评论表
AI科技评论
2022/03/03
9380
推荐阅读
与清华联手勇闯机器人世界杯!成立7年,这家AI独角兽实现技术“进球”
5110
活动 | 腾讯×Nature Research:42问AI与机器人的未来
7780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AI与游戏的无限可能
1800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的产业启示
6910
索尼AI CEO:我们要让AI在30年内拿到诺贝尔奖
3170
预定诺奖?DeepMind创始人斩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AlphaFold成「AI for Science」标杆
3530
【Story】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领域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影响及意义
1360
人脑中1000亿个神经元正在指导AI的发展,未来我们甚至可以制造意识 | 专访诺奖得主和脑科学专家
7210
【诺奖级猜想】意识的本质是量子纠缠?
2.9K0
【AI初识境】从3次人工智能潮起潮落说起
7160
《自然》:机器视觉行为理解与脑神经有内在关联?上交卢策吾团队构建映射模型
8470
两名科学家分享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一位是“AI教父”
2240
定义科学智能2.0:在WAIC,复旦与上智院的答案是开放协作、科学家为中心,以及一个「合作伙伴」
960
AI简史
1.1K0
机器人也在踢世界杯?中国团队还夺冠了?!
4110
斯隆奖新晋得主宋舒然:从视觉出发,打造机器人之「眼」
1.1K0
谁发明了AI?
3.9K0
对话RoboCup 2019主席Claude Sammut教授:系统的可靠性比单一的卓越零件更为重要
5790
AI for Science,憧憬一个人人都可参与科学发现的未来
2680
她力量!4位华人女性科学家获得2022年斯隆研究奖,史无前例
9380
相关推荐
与清华联手勇闯机器人世界杯!成立7年,这家AI独角兽实现技术“进球”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