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AI大模型,与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 探元计划2023

AI大模型,与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 探元计划2023

作者头像
腾讯研究院
发布于 2023-11-16 13:02:12
发布于 2023-11-16 13:02:12
8140
举报

6月2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指导下,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发起“探元计划2023”。

探元计划2023,面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沉浸式感知交互等创新技术群,聚焦文物、非遗、传统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应用场景,征集、遴选创新技术解决方案;腾讯投入千万级资金,牵引内部近10个核心技术团队,推动“文化+科技”解决方案的共创落地。

访谈专家:

沈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体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副会长,探元计划2023特邀专家

采访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田卉、刘江红

腾讯研究院社会价值创新研究中心 孙怡

一、关于“AI大模型+传统文化”能够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关于AI大模型与传统文化领域的碰撞,我认为有四个判断要点。一是二者融合产物的“形式与内容”;二是生成物的文化属性与艺术质感;三是生成物的版权;四是文化相关行业的劳动就业。

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来看AI生成内容,目前还存在以下情况:

第一,需要认识到,AIGC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尤其在面对需要逻辑应对、涉及专业知识或最新信息的任务时,AI大模型产出的内容很可能是缺乏事实核查的“虚假信息”。

第二,目前AI大模型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创作内容,带来了文化产品数量的海量增长,但这些生成物是否能够保持文化属性或艺术美感?这一点值得商榷。如,AI大模型生成的很多数字藏品,仅是文化元素的模式化拼贴,其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大打折扣。

第三,版权是文化产业化的生命线,而利用AI大模型生成的文化内容,存在无法确认“自然人创作者”与“人工智能创作者”贡献度评估的问题。如在“Midjourney案”裁定中,美国版权局拒绝对ChatGPT类产品生成内容进行版权保护。目前,我国对于生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也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第四,目前生成式AI可能会带来失业问题,但也会创造出类似“提示工程师”等新的职业,打破文化创意行业门槛,带来“平民化”或“民主化”发展趋势。比如,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AI生成工具,任何一个赋有想象力的人,都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创作出此前技术层面难以实现的文化艺术作品,可以达成“创意民主化”“人人皆可创作”的图景。

基于以上利弊,我们把对AI大模型与传统文化碰撞的思考,带入文物数字化的应用场景。AI大模型是“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结合的产物,能够存储和学习大量的文化资源数据并进行独特的内容呈现,因此,基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的文化资源要素上链和上线,将文化数据信息导入模型,就能实现例如探索溯源三星堆历史。

AI大模型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数字孪生的效率和质量。但从目前来看,AI大模型只能简单地回答问题,难以生成故事序列。因此,如何利用AI生成中国文化主题的图像、音频、文本故事序列,如何挖掘和理解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据此进行创新性创造,展现高超的叙事水平仍是难题。

未来,如果畅想生成式AI应用于文化遗产展览场景,观众只需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与AI进行对话,就能够获得 AI基于历史文献和研究数据库自动生成的虚拟场景和创意内容,以此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交流和独特的互动体验,我认为这还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二、如何利用AI大模型提升文化资源要素管理和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2022年,我国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数字化,文化资源采集是前提。虽然我国科技企业拥有海量的互联网数据,但数据类型不够全面,文化数据的上线上链标准还不统一。AI大模型通过数据复制、学习和训练,可以提升文化资源要素的管理和应用效率。

由于消耗的资源体量巨大,OpenAI会让用户通过订阅的方式来提供更高的访问优先级、更短的响应时间以及更高版本的模型等,来尽可能释放算力资源,算力资源消耗较大的项目也将调整经营策略进行收费。国内大型企业为了迅速进入赛道,也竞相推出自己的大模型,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压力是巨大的。

因此,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也建议理性对待大模型的开发使用问题,不同大型企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数据的共享与资源的整合。在稳步进化的同时,也需要避免过度竞赛所带来的不必要消耗。同时,生成式AI领域的创新发展也意味着在软硬件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需要有产业政策的支持。

三、如何创作独具“中国特色”,应用于文化领域的AI行业大模型?

据数据统计,国内已经出现了70多个所谓的AI大模型。但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很多大模型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迭代,需要考量能否创造或形成在文化垂类领域的独特性。ChatGPT对众多行业都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对于文化领域更是触及到了核心区域,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相关风险,例如AI大模型在中文文字理解上弱于英文,且在翻译过程中存有偏差。因此,可能为中文母语用户带来认知偏差,为非中文母语用户在理解中国文化时造成理解困难和理解错误。

此外,目前国外的AI大模型在编码与训练过程中隐含种族、性别、国别、党派等不公正因素,进一步带来社会偏见与刻板偏见,致使存在社会极端情绪风险、价值观风险等意识形态风险。我国如需创作独具中国特色的AI大模型,至少需要在以上层面扭转偏差并提供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从数据资源角度来看,英语目前仍是全球通用语言,各国资料数据均会有对应英语版本,英语大模型训练的语料数据远高于中文,虽然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海量数据和用户基础,但丰富的传统文化沉淀并未实现数字化,致使可供AI大模型训练的中文语料有限。比如,为训练GPT,OpenAI雇佣了肯尼亚劳工进行数据标注产出了海量的训练数据。而中国的数据资源相对较少,且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模型的发展。

从技术水平差异来看,中国目前正在相关行业的技术内容上遭受美国“卡脖子”的限制,训练大模型所需的硬件发展创新遇到一定的瓶颈。从产业全生态来看,美国AI产业生态较为成熟,涵盖了从数据资源到算法创新的全链条,中国初步涉足大模型领域,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和创新。

四、AIGC生成的新内容是否会鼓励和激发文化创新? 

AIGC主要是通过复制、学习和训练现有的内容,利用算法和数据分析生成新的内容,可能会面临创造力和创新性的限制。因此AIGC在激发文化创新层面,以原真性复原和创新性展示为主,可以为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媒介和途径。

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AIGC在“习得”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语料之后,对于某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还原其内容,使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或形式得到更好的保护。AIGC生成的内容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如虚拟文化展览、文化主题的互动游戏等,这样的优势是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可以通过AI为传统文化注入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比如网上已经有的用模型将二维码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水墨画等结合起来生成可扫码的图片,不仅能够为实用的二维码增色,还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表现形式。与之类似的想法,还有利用AI技术将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用于保护和保存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利用AI翻译技术将文学作品翻译成不同语言,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等等。

文化作品和观众之间连接的本质是内在的价值共情,AIGC无法取代人类创作的思想独特性,但AIGC可以充当优秀的“协助者”,通过其擅长的“头脑风暴”式的内容生成方式,为创作者进行文化创新提供更多元的思路和切入点。总之,对待AIGC与文化创新,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克制,确保AI训练不会削弱艺术创造的可持续动力,不会阻碍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五、AI大模型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机会,未来对于文博机构从业者、文化内容创作者、文化科技企业等会带来哪些范式变化或机遇挑战吗?

前面提到的“Midjourney案”中,AI绘画已经开始和人类绘画师、插画师“抢饭碗”,威胁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在影视领域,有些后期公司对AIGC技术的运用也已经覆盖全流程,通过提示驱动AI参与基于IP形象训练的衍生品设计与开发、影视宣发等工作。动漫和游戏行业及其从业者们,纷纷尝试基于AIGC技术的改变。长远来看,AI替代文化行业的特定职位甚至颠覆行业生产生态的潮流势不可挡。

需要强调的是,AIGC的普及虽然意味着内容创作门槛的降低,但决不意味着对内容工业化的颠覆。AI生成器是一种知识的“催化剂”,特定内容的生成可以完全由AI生成或主导生成,但原创性和源头性的专业内容生成仍然离不开兼具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工业能力的顶尖创作者。

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修复,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对于文博机构从业者来说,大模型的发展将促进数字化转型和文化创意的创新。AI大模型的应用也会改变传统文博发挥收藏、展览和教育功能的方式,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关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AI大模型不仅可以为文化内容创作者带来灵感,其不断的发展也将提供更多的创作工具和方式。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因为大模型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创作者的作品缺乏独特性和原创性,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作者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利用大模型开发智能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科技企业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和定制化的文化产品,提高用户体验和文化消费的质量,能够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创新空间。

六、AIGC的创作,如果仅是“编排方式创新”是否还能继续享有版权保护?

基于大模型一键生成“编排式创新”产物,是否应该享受版权保护的问题应该还有待商榷。如学术论文写作,知名机构如《科学》杂志表示不接受ChatGPT作为论文的作者,AI暂时没有被公众广泛地认为是创作者或创作者的合作者,AIGC到底应归结于人类的创意和还是机器的创意到现在尚未有定论。区块链技术可能是进行确权和版权保护比较好的选择,但当下中国没有公链。但有一点,内容是否为AI生成是可以通过算法检测到的,类似于用“魔法打败魔法”。

七、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大众传播、文化领域,应该如何规范“真实性”? 

这就涉及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视频、音频处理和合成方面的应用,包括图像编辑、人脸合成和视频合成等等,这些技术成熟之后便有可能生成一些以假乱真的内容。

至于真实性的规范,一方面我们可能需要研发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检测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比如开发一些真实性检测算法,用来标记这些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需要法律政策的约束来禁止和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

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大众传播、文化领域的应用是真实可信的,是保障社会良性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加强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防止数据被滥用和泄露。需要对大众进行AI技术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和媒体素养,让人们更加理性地对待AI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应用。同时,需加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推动AI技术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避免出现利益输送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八、您曾经表达对“技术向善、技术为善”的期待,腾讯也曾经发布过“科技向善”的理念。针对“探元”计划,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议吗?

“探元”计划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旨在推动解决文化数字化道路上的一些“卡脖子”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实现多方共创和融合发展。

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科技向善”为核心,重点关注项目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贡献。要鼓励各类企业、科研机构、组织、人员等共同参与到其中,拥抱变化,与时俱进,共同推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同时也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参与项目的各方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指导,确保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祝“探元”计划能够再次取得具有开拓性的进展,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访谈致谢:中国传媒大学鲍赫、刘姝秀)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3-07-1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重磅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2023-2024》探元计划年度研究成果发布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有效激发文化数字化的内生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这条道路上,汇聚越来越多的文化单位、科技企业,一同搭建互通桥梁、营造社会氛围、讲述文明故事、阐释文化新知,贡献了无数中国数字文化的“高光时刻”。尤其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助力文化传承呈现新的态势和机遇,需要社会各界主体共建共享、形成多元协作的文化保护传承新格局。在此背景下,腾讯联合社会各方发起文化科技创新资助计划“探元计划”,深耕科技助力传统文化数字焕活的创新范式。
小腾资讯君
2024/12/11
1.3K0
大模型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我们有10个关键思考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小腾资讯君
2024/11/07
1640
文化科技十大前沿应用趋势——数字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共生、革新与连接
文化科技是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诞生的系列新技术成果,是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两大战略的交叉领域。2012年8月,科技部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开启了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的新篇章。十多年以来,各级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推动文化科技融合。2022年3月,中办国办下发文化数字化战略,并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政策指引下,文化科技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文化产业也成为文化科技的重要的“孵化器”与“试炼场”。
腾讯研究院
2023/11/16
4940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模型等AI技术助力场景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7月7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腾讯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论坛以“无限可能”为主题,聚集AI大模型领域,公布了一系列AI创新进展,在技术底座、创新场景、AI for Science三大领域带来升级,也是继6月行业大模型技术解决方案后的再次更新。
腾讯云TI平台
2023/07/25
7690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模型等AI技术助力场景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中国大运河即将上云!腾讯文旅助力打造首个数字化国家文化公园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加速上云步伐。4月23日,腾讯文旅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技术支持方,联合江苏省文投集团助力江苏省委省政府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在腾讯文旅的助力下,将开展云平台文化数据枢纽、运河知识图谱、区块链版权登记、企业服务平台、云赏运河、运河3D可视化、文化创作工具箱等项目建设,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为引领,助力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首个数字化国家文化公园。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隋唐、浙东运河三部分共同组成,全长约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发年代较早、空
腾讯文旅
2021/04/23
9390
“诗歌大模型”在西安城墙激活数字诗词|腾讯探元计划场景共建成果(一)
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段绚丽的瑰宝,今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运用了动画与AR技术,上千名观众与顶流IP“李白”齐诵《将进酒》,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起来,展示着独属于中国诗词的美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腾讯研究院
2024/02/28
4010
“诗歌大模型”在西安城墙激活数字诗词|腾讯探元计划场景共建成果(一)
大咖云集,精彩亮点抢先看 | 2021 SICC 服务创新大会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构建“数字”+“文化”更高效、宽领域、深覆盖的新时代文化创新之路,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新生,被更多人认可和接受,也是我们服务设计探索的方向。 2021年5月16日,由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简称CDC)主办的第三届服务创新大会,将在深圳腾讯滨海大厦召开。近年来数字化正在赋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而传统文化也同样在启发新的服务设计理念和思路,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融合。本次大会将围绕文化保育和文化创新,邀请7位传统文物、建筑、服饰、工艺等不同艺术领域的行业
腾讯技术工程官方号
2021/04/22
6740
最新北大报告:文化产业10大关键词、10大特征、10大趋势预测
本报告分为2022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2022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2023年文化产业趋势预测三个部分,在2023年1月7-8日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对外发布。本报告通过文献检索、大数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征集了全国文化产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本报告为“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阶段性成果。 01 2022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1、元宇宙文化产业 在经过2021年元宇宙概念落地和初步普及之后,2022年成为元宇宙相关产业井喷式发展的一年。
腾讯文旅
2023/01/10
7570
最新北大报告:文化产业10大关键词、10大特征、10大趋势预测
《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先锋》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人工智能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发展。从内容创作到艺术鉴赏,再到文化遗产保护,人工智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性。
程序员阿伟
2024/12/27
1300
《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先锋》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76处提到“旅游”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由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强人才队伍、加强规划实施保障15个章节构成。其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章节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腾讯文旅
2022/08/26
2790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76处提到“旅游”
游戏的可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8月20日,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不仅登顶多国游戏榜单,更破圈成为全球文化热潮。其中形神兼备的“文化”意境是最大亮点,主创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36个景点,游戏中的古建筑、塑像和壁画元素,许多都是游戏主创团队“照扫”而来,对中式美学风格、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对西游精神的当代解读,引发国内玩家情感的高度共鸣,为原本不了解西游的外国友人带去亿点点震撼。
小腾资讯君
2024/08/22
2300
敦煌研究院院长:悉数“敦煌+科技”的N种打开方式
早在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那些代表着优秀中华文化精神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有鉴别地扬弃那些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 同时,在传承文化中我们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把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今的时代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承并不是原样
腾讯文旅
2020/06/23
9920
突破领域边界,探索文创文保新趋势
在数字化浪潮下,不仅传统企业和实体行业在加速转型升级,传统文化领域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数字化、互联网化提升保护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在直面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市场机遇,也面临着能力和思维拓展的新难题,数字文化绝不是简单地把文化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来不可只依靠本体的固有发展,而需要因时因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以新的方式发扬,否则必将面临随时代变化而日渐消亡的问题,如何抓住数字时代的机遇,构建“数字”+“文化”更高效、宽领域、深覆盖的新时代文化创新
腾讯技术工程官方号
2020/12/22
4330
数字周报88期|“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腾讯宣布将用AI破译甲骨文
行业动态 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 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为海内外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创意者打造出“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共创平台,为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提供了坚实基础,对确保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准确性、推动数字
腾讯文旅
2022/12/13
6390
数字周报88期|“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腾讯宣布将用AI破译甲骨文
数字文旅周报92期 | 2023腾讯科技向善创新周T-WEEK开启
01 科技热点 2023腾讯科技向善创新周T-WEEK开启 1月9日,腾讯科技向善创新周T-WEEK 2023开启。据悉,今年的科技向善创新周在线上进行,主题为“生成”。在为期4天的活动中,每一天将有不同的主题演讲、专题论坛,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将作为嘉宾参与。  当日,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在开场致辞中表示,科技向善应该是一家企业内在的人设驱动力,企业必须处理好自身和国家、用户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应符合国家发展的方向,符合用户的期望和要求,符合社会不断进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文博
腾讯文旅
2023/01/10
6060
数字文旅周报92期 | 2023腾讯科技向善创新周T-WEEK开启
重山越后有新村:AIGC在文化传媒行业的应用探索与趋势前瞻
9月8日,2023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慧传媒论坛正式举办。此次论坛以“新范式 新场景——携手向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广电、融媒、出版、报业等领域的专家、客户及生态伙伴,围绕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共同探讨传媒行业数字化发展新机遇。
小腾资讯君
2023/09/12
4670
重山越后有新村:AIGC在文化传媒行业的应用探索与趋势前瞻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发布!
近日,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发起,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研究者共同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发布。该《报告》总结了2019年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情况和相关经验,梳理出了2019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十大特征以及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十大趋势预测。 1月4日-5日,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以“新使命:大国文创与文化小康”为主题。本届论坛为
腾讯文旅
2020/06/17
3.4K0
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 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为海内外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创意者打造出“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共创平台,为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提供了坚实基础,对确保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准确性、推动数字化资源的确权、扩大文物资源社会开放度、增强敦煌研究院与社
腾讯文旅
2022/12/10
7240
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
从虚拟数字人到AR 文旅元宇宙落地场景加速打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交互的重要平台,是数字经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也是当下该领域的热门赛道。随着“首届文旅中国元宇宙创新大赛”的举行,众多文旅行业从业者纷纷以“文化+科技+旅游”的方式,努力探索合适形态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机会,文旅元宇宙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加速落地,为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科技旋涡
2023/02/23
6050
从虚拟数字人到AR  文旅元宇宙落地场景加速打开
宋可心:腾讯数字文化中国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11月21日下午,“2020中国文化计算大会”在北京举行,秉承“跨界·融合·共赢”的主题,邀请文化计算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科技、文化产业界人士共同研讨、分享了文化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产业转化应用案例。腾讯文旅副总裁宋可心受邀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本次大会。腾讯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推动科技+文化创新传承,文旅产业数字化,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也有了一些实践,相关案例和成果,如何通过科技的手段推动文化产业消费和数字化升级,助力数字文化中国建设,我们有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腾讯文旅
2020/12/01
1.3K0
推荐阅读
重磅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2023-2024》探元计划年度研究成果发布
1.3K0
大模型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我们有10个关键思考
1640
文化科技十大前沿应用趋势——数字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共生、革新与连接
4940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模型等AI技术助力场景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7690
中国大运河即将上云!腾讯文旅助力打造首个数字化国家文化公园
9390
“诗歌大模型”在西安城墙激活数字诗词|腾讯探元计划场景共建成果(一)
4010
大咖云集,精彩亮点抢先看 | 2021 SICC 服务创新大会
6740
最新北大报告:文化产业10大关键词、10大特征、10大趋势预测
7570
《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先锋》
1300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76处提到“旅游”
2790
游戏的可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2300
敦煌研究院院长:悉数“敦煌+科技”的N种打开方式
9920
突破领域边界,探索文创文保新趋势
4330
数字周报88期|“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腾讯宣布将用AI破译甲骨文
6390
数字文旅周报92期 | 2023腾讯科技向善创新周T-WEEK开启
6060
重山越后有新村:AIGC在文化传媒行业的应用探索与趋势前瞻
4670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发布!
3.4K0
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
7240
从虚拟数字人到AR 文旅元宇宙落地场景加速打开
6050
宋可心:腾讯数字文化中国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1.3K0
相关推荐
重磅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2023-2024》探元计划年度研究成果发布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