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实体为例,可以表示该实体的ID类型包括UserId,DeviceId,IMEI等,不同ID可以获取到的阶段、生命周期均不相同。DeviceId伴随着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但是同一用户使用不同设备时DeviceId不同,即使同一设备DeviceId也有可能因为刷机、重启等产生变动。UserId是用户登录之后系统分配的唯一标识,即使不同的设备只要UserId相同就会识别为一个用户,但UserId只能在登录后获取到,所以会损失用户登录前的行为数据。单独使用DeviceId或者UserId都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用户,如果可以将不同ID进行关联映射并最终通过唯一的ID标识用户,那么可以构建出一套统一的、完整的用户实体数据。ID-Mapping主要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ID-Mapping从字面理解就是ID之间的映射,即不同ID之间能够映射关联到一起。业界一般期望通过唯一的ID来表达用户实体,最终实现物理世界的实体在网络世界中有唯一的ID标识。很多公司使用ID-Mapping来打通ID体系,比如阿里巴巴每个业务可以通过淘宝账号打通,腾讯可以借助微信号或者QQ号打通各业务数据,神策数据支持ID-Maping并通过唯一的神策ID来标识用户。
ID-Mapping主要解决的是信息孤岛问题,如表4-4所示,展示了几种常见的信息孤岛情形。
表4-4 几种常见的信息孤岛情形
信息孤岛情形 | 主要问题 | ID-Mapping解决思路 |
---|---|---|
同一应用,相同客户端 | 登录前使用DeviceId标识用户,登录后使用UserId标识用户,登录前后信息无法打通 | 打通登录前DeviceId和登录后UserId,登录前后数据无缝衔接贯通。登录前数据可用于登录后业务使用 |
同一应用,不同客户端 | 同一个应用有不同的客户端,如Android和IOS客户端,H5网页、小程序等。当同一个用户使用不同客户端时,登录前都是不同的DeviceId,无法打通不同端下的用户数据 | 通过关联不同端登录前后数据,唯一标识一个用户,实现数据在多端的融合 |
不同应用,不同客户端 | 同一个公司旗下有多款应用,用户在多个应用间的数据无法打通。用户在A应用上积累了大量行为数据和画像数据,当用户使用B应用时无法使用A应用下积累下的数据 | 通过不同应用间的各类ID相关联,最终能够通过唯一ID标识一个用户。A和B应用间的用户关联到一起,从而实现A和B应用间数据的联通 |
ID-Mapping过程包含用户的标识和映射两个环节,下面将介绍4种常见的ID-Mapping方案,重点介绍如何实现ID间的映射。不同方案所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方案一:仅使用DeviceId
图4-16展示了只使用DeviceId标识用户的示意图。部分工具类应用,比如杀毒、文件管理和解压缩工具等用户登录率较低,比较适合通过DeviceId来唯一标识用户。只要用户DeviceId不变就可以认为是同一个用户,用户登录前后的数据也可以使用DeviceId实现打通。
只使用DeviceId标识用户的实现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不同用户使用同一个设备会被标识为同一个用户,而同一个用户使用不同设备会被识别成不同用户。如果多用户使用同一设备或者同一个用户使用不同设备的概率较小,仅使用DeviceId标识用户也是可行的。
方案二:一个DeviceId关联到一个UserId
图4-17展示了一个DeviceId绑定到一个UserId的示意图。同一个设备登录前的DeviceId可以与登录后的UserId进行绑定,且DeviceId只可以绑定到一个UserId。当用户切换设备并登录后,其数据可以与老设备上的数据贯通。
方案二相对方案一可以更精确的标识用户,登录到同一个设备的不同用户数据可以进行有效区分,同一个用户即使登录到不同设备也会准确识别为同一用户。但是一个DeviceId只能关联到一个UserId的方式也存在问题,因为现实中同一个设备上可能有多个登录用户使用,一个登录账号也会使用到多个设备上面。所以这种一对一的关联,存在如下问题:
方案三:多个DeviceId关联到一个UserId
为了解决方案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可以采用多个DeviceId关联一个UserId的方式,只要登录后的UserId相同,其多个设备上登录前后的数据都可以贯通起来。图4-18展示了其示意图。
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三可以解决一个用户不能绑定多个设备的问题。但是因为一个DeviceId只能绑定到一个用户,当其他用户使用同一个已被绑定的设备时,其登录前数据还是会被识别成已绑定到该设备的用户。
方案四:多个应用间的不同ID进行关联
以上方案都是针对单个应用的ID-Mapping方案,当存在多个应用并想实现应用间ID映射和数据打通时,可以采用不同应用间的ID关联方案。如图4-19所示,通过将不同应用间的业务ID进行关联,可以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打通,其中Phone、UserId和Email最终可以指向同一个用户。
以上介绍了4种常见的ID-Mapping方案,随着对用户识别准确度要求的提高,其工程实现复杂度也会提升。业务需要平衡好准确度和工程复杂度,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ID-Mapping方案。
本文节选自《用户画像:平台构建与业务实践》,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