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当隔壁日本的年轻人对工作困惑时,他们在想什么?

当隔壁日本的年轻人对工作困惑时,他们在想什么?

作者头像
Cloudox
发布于 2022-11-28 07:57:32
发布于 2022-11-28 07:57:32
509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月亮与二进制月亮与二进制

疫情冲击实体经济,随处可见关停的线下门店,街道上的小摊小贩多了起来,城管也明显在默许着,曾经高歌猛进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裁员,国内外动作整齐划一,投资市场一片惨淡,起起伏伏捉摸不定。

在增速降低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的日子看起来都不好过。

而投身于其中的打工人们,越来越感到焦虑,一边茫然失措地卷到天昏地暗,一边对佛系躺平的同龄人纷纷点赞。

迷茫伴随着不安,想卷却看不到上升的希望,想躺又无法安心地躺平,只能一边抱怨,一边给自己打气,并期待着这个世界能够产生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而身边的邻居日本,有人说已经进入了佛系社会,年轻人没了过去快速发展时的那股冲劲。

但他们确实经历过经济发展降速时的低潮期,直面工作、家庭、观念上各方面的冲击。

我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发展模式是否会完全一样,但从《工作漂流》这本书来看,确实十几年前的日本年轻人们,也正经历着我们如今的困惑与挣扎。

作者跟踪采访了八位年轻人,了解他们从上学到毕业到就业到跳槽之间跨越近十年的历程,而这些人正是完整经历了儿时的经济快速发展、继而泡沫经济破灭、惨遭就业冰河期以及08年世界金融危机。

这些人中有的懵懵懂懂直到工作几年后才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有的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好孩子,有的名校毕业目标明确,有的刚毕业就成为了公务员。他们的初始工作在他人眼中有好有坏,但他们无一例外经历了对工作的迷茫与不满。

他们没有像周围人一样原地停留,没有满足于既有的位置,没有遵从家长的期望,没有让自己去顺应周围的风格与氛围,而是经过了思考后毅然迈了出去。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鼓励跳槽的书,它更多的还是如后记所说,想看看那一批成长并工作于急剧变化的环境下的一代人,受到前后两代人对待工作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的碰撞时,是如何痛苦、焦躁、思考、探求并选择的。

为何他们会对现状感到不满,为何他们愿意放弃既有的一切,为何他们敢于踏入完全未知的领域,他们获得了什么,他们是否后悔,他们是否觉得自己想清楚了,我们又能从中体会、学习、感受到什么。

我想这才是这本书的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事情,也是这本书对于当下的我们的莫大意义。

但看到了什么,以及自己作何思考,又是极为个人的事了。

因此这里仅把作者采访的八位年轻人的故事简单记录如下,供大家快速了解,或许就能产生一些感悟与兴趣。


银行职员大桥

毕业就来到传统行业代表的大桥,经历了三年工作获得的是满满的负能量。

对大学生来说,求职过程实在太容易被企业拿捏了,尤其是没有手握众多offer的求职者,只能被逼着尽早选择先抛出橄榄枝的企业,即使他不是你的首选,甚至你都不了解他,这是大桥的第一个体会。

没有对企业做任何功课,不了解企业的规模和当前经营状态,不知道工作的风气,不知道是否与自己契合,仅仅因为困在选择的墙角里,就迈出了自己至关重要的第一脚,能获得什么只能说是看运气了。

果然行业和公司都没有让人失望,不幸处于经济下行期的银行,越来越困窘,这体现在越来越严格的业绩指标达成度上,体现在上司的零容忍态度中,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抱怨声中,也体现在逐年紧缩的招聘名额上。

虽然前辈们在作为新人时也同样受到职场霸凌,但他们还能靠不断涌入的新人替代自己来获得解脱,但到了大桥这一代连这种扭曲的期望都无法拥有,只能日复一日地投身入同样没有价值感的琐碎工作中。

这算是集结了人们所有对于传统职场的恐惧点。

被不断逼入角落的大桥甚至被广告上的一则渔夫招聘广告吸引,去海岛体验了一周的渔夫学习,像极了电影《哪啊哪啊神木村》中男主角的经历,但与男主角体验感拉满还夺得了村花芳心的经历不同,不做美的天气甚至没能让大桥体验一次海上捕鱼的工作,就不得不返程。

但在这一周中,大桥感受到了与日常工作截然不同的自由感和放松感。

于是当和朋友一起创业的机会来敲门时,他立马就答应了,并为之激动不已。

以至于再次犯下当初的错误,没有调查清楚整件事的可行性,没有想清楚要做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许他仅仅只是为了逃离,为了去做一些不同的东西,为了在朋友之中获得一种所谓的迎接挑战的赞誉感。

当然这次的选择还是和他大学时期的梦想相关——出国。而这次创业的方向恰好是,新西兰教育学校。

我相信在创业的一年筹备中,尤其是初期,他是热情满满且充实的,毕竟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

但工作签证的限制以及各种政策打击导致合伙人们终究走入了不可弥合的分裂,创业至此失败。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离开世人眼中安稳工作去寻求自我的励志故事,可惜创业确实是一个失败概率太高的事情,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多天选之子,更多的是被现实挫败的创业人。

但大桥却意外地很放松。

在他的眼里,这是在大企业内部工作外,必不可少的一种事业体验。意义不在于成功与否,而在于去确认自己能否为了某个项目冒着风险发起挑战。通过这种确认,他才能够与在企业中工作的自己达成和解。

是的,创业失败后,他又回来了,回到日本,回到自己所在的金融业,找了一家证券工作,继续开始固定化的工作。

娶妻,生子,将自己困在当初感到迷茫的周期性工作、买房、还贷的茧房里。

但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好像更加明白了工作的意义。

与一直待在银行里没有离开的同期相比,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他不再是一个每天纠结在继续工作与另寻出路的岔路口却渐渐习惯的青蛙,他明白了企业所给的不仅仅是工资还有资源和平台,他发现了自己能力上的欠缺和想要提升的动力,他不再是那个内心强烈躁动不安到甚至宁愿当渔夫也要逃离现状的人。

他的经历,当然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知足常乐,安心工作少异想天开。而是以身作则告诉我们,如果有想要体验的,就勇敢迈出那一步,如果一直不去体验,可能你会永远后悔,只有体验过才能与自己和解,即使结局失败,对个人来说也意味着发现自己的不足,你可以回来重新在工作中好好塑造自己。

但也不要太着急,工作犹如登山,太焦急的话,走到半路就会疲惫不堪,当然也不能闲散过头、虚度光阴。重点是坚定地持续向你的山顶爬,爬着爬着就会发现,原本看似遥不可及、怎么走也不觉有所接近的山顶,只要持续保持适度的节奏一点点前行的话,总会有走尽曲折到达的时候,此时的风景当心旷神怡。

大桥的另一个改变,在于他开始把每天都当做要离开公司一样去工作,这不是为了真的离开,而是让自己随时做好准备,并每天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整整齐齐,让自己达到无论是什么时候辞职都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走出去的心态,是为了让自己专注于眼前工作而摆出的一种姿态。

那想必是这样一种心态:随时做好准备,不让自己被一时的稳定与成就所遮眼,能应对任何突然出现的机会,并以此为底坚持地工作下去。

迷茫的女员工中村

意外的是,故事的主人翁是个毕业于日本四大名校早稻田大学文学系的女生,而即使是这样的毕业生,依然对工作有着无尽的迷茫,尤其是在就业冰河期。

误以为学校可以给自己背书,虽然在就读期间也和社团朋友一起准备简历,但卷的不行的就业形势下,中村依然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留级了两年。

而她只想找“理想”中的出版社相关工作,理由是从小爱读书。

因为没有就业也没有毕业,中村开始在便利店兼职打工,一打就是两年,甚至对便利店的日常工作熟悉程度堪比店长,这种充实感和成就感也让她感受到了某种工作的价值。

艰难的就业环境,得心应手的兼职工作,是造成她在便利店打了两年零工的原因。

不得不说,这种工作的充实感,犹如毒药,带来的增益很少(非正式员工,赚的少,工作累),甚至影响到了真正该花时间思考的东西(究竟找什么工作)。

这种舒适圈确实很难割舍,又有多少人能说自己当前没有处于这种蜜药之中呢?

终于,两年之后,不得不毕业,也不得不找正式的工作,最终中村还是放弃了目标的出版行业,凭借着便利店打工的经历,去了一家连锁副食品店就职。

但等待她的却是强势的PUA。

老板无处不在的打击,使得人精神紧绷,情绪积压到客人说了一声谢谢都能让中村流泪。

在一次休假中,怎么也提不起勇气继续工作的中村,还是辞职了,获得的是解脱感,还有终于明白自己看重的是工作中的什么东西。

在工作时到底什么能为她带来快乐,什么又会让她感到痛苦。想明白这两点,对每个工作着的人都很重要。

她开始明白过去所谓的理想,只不过是喜欢阅读这一点给自己带来的束缚,是自己的画地为牢,是自己给自己设的限。

她所喜欢的阅读状态,不在于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或者获取某种价值,而是飘摇置身于故事的意境当中,流连忘返迟迟不肯醒来。

她并不是非去出版社不可,相比起以此为工作,仅仅把读书当做休闲手段或许能更加让她保有对阅读的喜爱。

于是在就业办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一家业务发展稳定,无需拼命销售提升业绩的食品公司工作。

得益于稳定的业务发展,公司的工作氛围很好,上下班时间也很稳定,极少加班。

即使做的不是以往熟悉的工种,但依然在时间的累积中逐步积淀起了自信,最终担任了主任岗位。

甚至作为少有的工作年份长的女性员工,帮助其他年轻女孩争取到了不少权益。

或许,她如今正在学习和摸索着工作一词,所蕴含的更深层含义,以及更大的价值吧。

上升期跳槽的山根

这是一个让人不容易理解的案例,山根大学时期还是我们熟悉的只顾与朋友玩乐的状态,但到了工作后,却能迅速的调整姿态。

来到销售IT通信方案与设备的企业,作为一名销售,在一年内就迅速掌握工作的诀窍,在其他人还在遵循三年磨一剑、想着前三年都是熟悉阶段的时候,他已经能做到每月按目标完成销售额了,而且对接的客户无不夸赞他。

这不得不说是很好的工作起步状态。

而山根靠的则是这样一种理念和工作方式:因为同一样东西不仅仅是自己公司在卖,所以比起企业的竞争力,山根更想成为能受到客户特别青睐的销售人员,也为客户看中了他的服务价值而做出选择的结果而受到鼓舞。所以在工作时他总是会比别人预期的提前一步完成要求,完成质量不甘于停留在普通水平,精心程度往往远超客户预期。

也难怪他能顺利得到客户的青睐了。

但随着工作时间变长,他渐渐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的表现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可能仅仅因为比其他公司的价格低一块钱,或者动作更快地抢先与客户签订合约,就能拿到合作,那自己以往所坚持的价值在哪里呢?

山根也知道,人不能忽略自己在平台下所获得的的隐形资源,而错误地高估自己的个人能力带来的影响,但这种一眼看到头的工作状态,也确实难以提起热情。

而后来,新来的主管更加强了他换工作的想法。

并不是因为新主管让人讨厌,与之相反,新主管用自己的独特魅力与工作能力,让整个团队为之一新,成员间的凝聚力更强,大家发现和改正了以往工作中的问题,团队的业绩也提升了。

正是这种“由于一个人的影响而改变了一个团队的状态”的发现,让山根看到了自己更想做的事情。

他当然想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但是在现在的企业里要达到这个位置所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即使主管给他画饼,他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山根坚定地从工作了两年、工作顺风、上升有望的企业辞职,跳槽到了一家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猎头公司,去当一名猎头。

这从工作层面上,也符合他的预期,即通过合理的沟通与调配,让合适的人来到合适的岗位,并期望他们能带来独特的影响。

这不仅是换行业,从酬劳方面来说,山根甚至是降薪去的,由于是全新的行业,初始阶段他也常常加班熟悉业务,但他确实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特别是当人们拿到了倾心的offer时,当人们因为他的分析而打开自己找工作的范围时,他都会感受到产生于自己的价值。

当然,山根依然没有放弃组建自己团队的想法,正是因为感受到前主管因自己的做法对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业绩产生的极大影响,他也想要成为一个能凝聚团队精神的核心人物,想以自身的力量去促成这种积极、正面的影响。

不想安于现状的大野

大野毕业入职的国家研究所,无疑是他人眼中绝好的工作,无论是社会认可度、稳定度,都是被人羡慕的工作。但投入其中工作的大野并不觉得当前的工作适合自己。

拥有做工程师的祖父,使得大野早早就拥有了自己的电脑,而当中学同学们都在讨论玩什么电子游戏的时候,只有大野一个人在为简单的编程带来的效果而喜悦。

早早接触电脑的大野也因此走上了计算机的道路,一直到读研、工作,顺利进入了相关的研究所。

但与早年超级计算机火热的时代不同,如今这个时代,计算机性能高速发展,各个企业之间的差距不大,研究所内的工作也早已不是如往年一般不断为某个前沿方向研究而努力,而是为自家明明不突出的产品绞尽脑汁撰写测试报告,以凸显其某些特定方向的优异性。

在一遍遍的编辑、打回修改的文字游戏中,大野觉得这实在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他看来,现在的公司,追求的并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是对于自家公司产品的偏袒和维护。公司的思维惯性也不是去优化自身,而是如何美化测试结论。

这种对工作价值观的不认可,持续折磨着大野,工作下去总感觉只有痛苦。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齿轮转动速度,如今的年轻人虽然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多自由,但从整体来说,获取个人成功的通道却变窄了,而以前虽然选择余地很小,但个人却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如果自己所在的齿轮所有松弛,一不小心就会从齿轮上掉下来,为了不致坠落,必须找到相应的着力点,并让齿轮快速转动起来。

大野之所有感到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找不到可以下定决心攀附的齿轮。

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无法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便很容易被卷入时代的漩涡难以脱身、身不由己。

也许结婚生子后,就能彻底为了家庭和孩子去努力完成即使并不喜欢的工作。但他也认为这只是拿孩子来当做借口,对孩子会造成误导,他更希望孩子感受到的是“爸爸做的是喜欢的工作,所以未来我也要像爸爸一样”这样的观念。所以并不应该说为了孩子而工作,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应该为了自己而工作。

另一方面,大野自认相比起研究所内其他名校毕业的学生,自己在才智上是有所不如的,在大野看来,即使他们也会吐槽和抱怨,但一旦工作起来就能收起抱怨的心态快速完成工作,而自己则缺少这种热情与快速完成工作的能力。

而即使是他眼中那些优秀的人,在这个岗位上拿到的收入与自己也没有多少差别,能够上升的渠道也少得可怜,自己的领导,所做的事情也不过是每天审查他们上交的材料,这些一眼看到头的发展前景,都不是他想要的。

因此他毅然放弃了这份稳定的工作,跳槽到了一家做固件研发的公司,并抓住机会调派到研发新型电池的部门,去从事这样一份处于黎明期的热门新技术,让他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工作动力。

此时工作对于他来说,就远远不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了。

即使周围依然有很多优秀的人,但他却能凭着对工作的热爱,来支持自己不断前行。

在工作与家庭间摇摆的藤川

作为一名员工来说,藤川应当是优秀的。

大学期间就明确地想要进入广告行业工作,去引导大家的喜好。毕业虽然在招聘时辗转许久,但终归是进入了一家中型广告公司。工作一年就被荣升般地调派到一家制造业公司的营业部作为综合员工外驻(公司内女性综合员工寥寥无几)。怎么看都是让人称许的经历。

但只有藤川自己觉得并不是。

虽然毕业就想要去广告行业,起因是不想当信息的受众,而是要成为信息输送者,对日本的市场投送一些有意思的信息,但对广告行业如此坚定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只是由于面试广告行业时屡屡被拒导致内心不服输要证明自己的劲头。

工作一年后刚上手准备好好做广告策划,却突然被调派到风格完全不同的制造业公司外驻,每天都做着完全不符合自己预想的与广告无关的工作。

外驻结束后外人都觉得她年纪轻轻就经历丰富,升迁有望,但只有藤川自己知道自己其实毫无建树。

于是出乎意料的她离职了,抛弃了外人看来起步很好的中型广告公司正式员工的职位,转而去了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做为期五年的合同工。

合同工就意味着五年后她就必须离开公司,奇怪的是藤川认为自己五年后一定会对工作厌烦不已,从而正好可以全身心投入家庭,这种思想在男性员工身上很少出现,这很难说是社会风气造成的还是个人的选择。

来到大型广告公司的藤川也确实感受到了大公司的不一样,广告投放策略所需的数据公司里一应俱全,做起决策来相当高效,而她也如愿为广告策划工作忙碌着。

两年过去,当上司问起她是否想要争取转为正式员工的机会时,原本打算五年后退回家庭的藤川又动摇了,不想放弃这样一个将来或许会后悔的机会。

也许藤川骨子里还是那股不服输的劲,有了机会就不愿意放弃,而家人的支持,或许也是她的底气来源:

怎样都可以,把各种机会保留下来不是很好吗?也没必要太勉强,我们也不是没饭吃,你喜欢怎样就怎样。

不想在大公司打杂的今井

今井是通常意义上被认为非常优秀的苗子, 同期都认为他是个领袖式的人物,工作效率高,沉着冷静,当众做报告时毫不怯场。

这些得益于他过去在大学期间的经历,甚至是参加吹奏乐部的经历都能帮助他能够淡定地面对舞台,可见你的每一段经历,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候以未预想到的面目回馈于你。

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参加研讨会为真实的地方企业提供建议的他,一直憧憬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来使苦于各种问题的地方中小企业焕发活力,并构想着一个光鲜亮丽的职场形象,为之努力,可惜现实完全不是那样。

基于自己的憧憬进了知名的大商社后,发现每天就是学习会计技能,核对各种票据,按照公司的规定,调职最快也要等三年,而眼下的工作实在与他预想的完全不同,导致他就连稍微能与外部人员进行沟通的机会都会感到十分新鲜。

虽说如此,但他对被安排的本职工作其实完成的很出色,甚至去考了会计证书并想办法利用计算机来提高整体的效率。但他也是真切地认为在这里干几十年是绝对不行的。

有些人对公司的巨大规模引以为豪,但他却对自己在公司内能产生的作用如此之小而感到错愕。

优秀的人果然会把自己逼迫地很紧。

而公司里的高位者,在他眼中也不过是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子买房,不过才三十五岁却看上去疲惫不堪。

这不是今井想要的现在和未来。

所以他跳槽了,跳去了一家做电商的中小公司,做着销售的活,每天联络着各种个体工商户,推荐他们到自家的平台来卖货。

这种工作让他感受到了真实感,真实地在与世界对话,真实地在帮助中小商户,真实地在影响公司。

即使是打电话、发传真这种看起来谁做都一样的工作,他也会做的比别人更快、更全面。

很快,由于他的业绩优异,连续获得了月度MVP,乃至晋升成为了最年轻的干部,负责销售部门。

很明显今井找到了相比人人羡慕的大型商社,更适合自己的舞台。

他认为即使业务规模与商社比起来就像蚂蚁一样小,但正因如此,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让公司发生变化,而这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毕业来到人人称羡的大公司,但工作中渐渐发现与自己预想的完全不同,或是限制太多,或是个人的影响太小,当转而去往中小企业后,反而获得了如鱼得水般的快乐。

而曾经对大商社的上位者姿态感到反感的今井,也一直在警醒着如今地位已截然不同的自己:身居上位的话,不管是失败还是其他什么事情发生,人都不能消沉下去。

公务员的离岸

终于,见到了一位公务员的跳槽经历。

现如今疫情持续,实体经济持续受损,考公务员成了很多人心中的上岸选择,但也有明明在公务员岗位,却选择离岸的人。

主角的教育经历可以说是好孩子的标杆,主动要求上补习班,考入东大,毕业成为公务员,简直模范。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几乎是班里最后上补习班的学生,实在是因为周围的朋友都去上了补习班,不上已经格格不入了。努力学习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实际上已经筋疲力尽。选择公务员岗位也是因为考上东大后,看似工作的选择拓宽了,实际上能满足周围人期待的只剩下大企业与政府公务员,反而失去了很多可能性。

这些东西结合起来,让这个看起来非常优秀的孩子实际上并不快乐。

而成为公务员后的工作也与预想的没什么两样。

一方面,工作感受不到意义,却又很忙,问题不在于经常要工作到半夜,而在于常要写一些莫名其妙的文件,边工作边怀疑其价值,让人厌烦。

另一方面,能够清楚地看到职业轨迹,能知道二十年后乃至直到退休的轨迹,这让人无法忍受。

确实,工作时面对百姓的咨询时,偶尔能感受到自己是代表政府的存在,但大部分的情况下,工作变成了考虑这份材料怎么通过科长那一关、局长看了这个会说什么的琐碎事情,当工作变成面向领导而非面向事情本身,就会开始折磨人。

恰在这时,他有机会自己主导一项社会调研,而不同于往日的工作,这项与结婚情况相关的调研没有任何历史材料可以借鉴,他不得不自己寻找材料、采访社会人士,来思考和完善结论,而或许是由于这个项目本身没有特别被政府看重,因此他也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

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莫大的充实感。

当研究结束,回到日常的虚无工作中后,无法忍受的感觉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于是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辞职,去往企业工作。

当然,从工作上也能看出,从官员出身出来企业工作,甫一入行就得到了非底层打工人的职位。但也并不是说能够衣食无忧。另一方面,他也积极筹办NPO来继续推动自己过去主导的结婚相关研究得出的规范制定的工作。

用他的话来说,即使现在并不是处在那么安定的位置,但做着喜欢的事情,工作能够不被当做工作,就是一种自我实现。所以可以说是百分之二百的愉快。

不断奔跑的长山

考上了庆应大学却因为没能实现第一志愿的京都大学而懊恼不已的长山,在工作后也持续地努力着,仿佛每天不让自己前进一点,就会感到不安。

每天早晨早早起床边喝咖啡边认真地读经济新闻,不断地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将新的报道与过去的报道或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地更新自己脑中的知识网,既是为了形成成体系的知识,也是为了能在与各种人接触时有东西输出,从而构建其人际关系网络。

他认为,即使今天还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明天也要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这样一种态度是工作必不可少的。

即使是这么努力的长山,也会有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有时候是因为身边总有妖怪一般的存在可以又快又好又长时间的工作,有时候则是因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工作也仿佛不会对结果产生何种影响,而对周边的职位来说也是更多靠资历积累。

有些人觉得扳着手指等二十年就能自然得到某个职位的世界很好,而有些人则认为在二十年里体验各种企业、工作经历要更好。

比起五年后总能到达做这件事的位置,现在有机会能够立马做这件事的话,长山会毫不犹豫地跳槽,他是这样一种人。

换言之,长山总是想尽办法去缩短时间。

而这来源于他对未来的规划,看起来五年很长,而一旦你决定五年后要完成的目标,剩下的时间将变得非常稀缺。

而对一名职场人来说,维护自己的价值,或者说不可替代性,是生存下去所必须的。如果不持续向前奔跑,自身的价值只会相对下降,在好的市场行情里或许可以容许一些人松懈对待,但对于经历了就业冰河期与大萧条的长山来说,不持续前进的不安感与紧迫感是始终伴随着他的。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是通过不断地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通过跨越这一目标来提供自身的市场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考上了庆应大学,但没达成自身设立的京都大学目标的长山会非常沮丧。

我们常说取法其上才能得乎其中,并认为这已经很好,但长山明显追求更极致一些。


当下的年轻人的卷佛摇摆,也未尝不是一种不安裹挟下的焦虑行为,正因为不知道如何、向哪个方向努力,才不得不在手头的一些或许没有太多价值的事情付出单纯时间上的努力。

为了甩掉接连出现的不安感,年轻人们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着,这也是当今这个低速增长时代的共性。

这一过程日本在十几年前就经历过,而我们则正在经历。

但正如文中的每个人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在面对自身的痛苦时努力寻找破局的方法。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也能在外部挤压与内部的挣扎中,思考出自己要走的路。

没有人能够告诉你该如何去走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无论顺逆都是伴随着个人的努力与时代的烙印,而时间是在向前流动的。

希望我们都能从历史中,从相似处境的人身上,找到一些启发,来指引我们自己的未来。


关注我的公众号【月亮与二进制】,鹅厂程序员的敲码间隙,也能读书观影练剑写字,分享给你我的世界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2-11-2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985 博士真的会舍弃华为年薪接近 100 万 offer,去选择年薪 20 万的公务员吗?
喜欢做学术并且博士期间学术做得比较有成就的同学会选择做学术,其他同学(也有学术巨牛逼的,比如手握十几篇顶会,一作大几篇的)基本上都会选择业界就职,包括华为,Google,MSRA 这种技术公司和量化(国内 top 量化九坤的创始人就是我们院前辈,所以我们去九坤的很多),还有前几年比较好的区块链币圈或者美元基金。当然今年就业形势很差,选择华为的会比较多
用户6983566
2023/01/14
3.5K0
985 博士真的会舍弃华为年薪接近 100 万 offer,去选择年薪 20 万的公务员吗?
你打算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周六早上,我从学校打车出去办事儿。不知为什么,滴滴叫不到车。我把调度费加上,一辆在学校大门口的出租车进来接了我。
王树义
2018/08/22
3150
你打算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们与ChatGPT聊了12个问题,它的回答“比专家还专家”!(ChatGPT手机版在线体验)
1、诸多利好政策的刺激下,2023年在中国会是买房的好时机吗?(这个问题是一位想换房的领导安排的)
超级小可爱
2023/03/07
1.1K0
我们与ChatGPT聊了12个问题,它的回答“比专家还专家”!(ChatGPT手机版在线体验)
马云纽约演讲全文:再不改革教育,年轻人都要失业!
企鹅号小编
2017/12/27
9970
马云纽约演讲全文:再不改革教育,年轻人都要失业!
初代95后,「闯」进大厂搞技术
---- 新智元报道   编辑:编辑部 【新智元导读】如何定义初代95后?这个10月,我们和3位大厂的95后技术人聊了聊。 周四晚上9点半,王哲结束了每周固定的直播模型与应用组周会。 会上,来自不同组别的近百名同事围坐在一起讨论、碰撞。 期间,王哲似乎不是那个最爱发表意见的,他更愿意坐在一旁观察,思考技术的适用性,以及上下游同事遇到的问题。 这也是入职大厂一年多时间以来,王哲身上「最大的改变」—— 「刚毕业的时候,会关注于特别新潮、酷炫的技术,现在,我会更关注当前的业务场景是什么,有什么特定的问题,什
新智元
2022/10/11
2590
初代95后,「闯」进大厂搞技术
那些女程序员们的故事
程序媛是程序员大军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今天的这篇文章就选取了一些女程序员们的故事,希望当所有人了解了他们的经历后,能让这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变得可以给女程员以更多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以及相应的尊重。 下面分享几位女程序员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Shaofei——妈妈是个程序员 我老妈是程序员,老朽今年二十有七了,可以想象年龄。 她20来岁的时候,背着全部门写的程序——一卷打孔纸带去北京上机调试,要排机时,还要给重要的项目让路,改程序么,就是把纸带剪断,用胶粘一段上去之类的。 她们那个时代的
CSDN技术头条
2018/02/08
1.5K0
那些女程序员们的故事
那些干通信的年轻人,最终都去了哪儿?
每年有很多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行业,想努力往金字塔顶端走。但是,越往上,空间越狭小,竞争越激烈。
鲜枣课堂
2019/07/22
4640
那些干通信的年轻人,最终都去了哪儿?
周末分享:放眼30年,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摘自|古典古少将 (演讲/古典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著名生涯规划师,视频时长30分48秒) 2040年的职业环境将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我们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我们当下对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吗?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到底需要什么教育呢? 一、什么是教育? 在一开始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怎么来的。我在新东
大数据文摘
2018/05/23
6740
工作难找,工作也好找
我是一名98年专科大一学生,在北京就读。我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上高中时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而我寄宿在亲戚家。
用户4303460
2018/12/23
3830
工作难找,工作也好找
用社群思维和大数据,透视90后的群体特性
最近热播的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说了一段话:“20世纪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模式,企业雇佣雇员,人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为了某个大目标而工作。21世纪的合作模式就没那么正式了
机器学习AI算法工程
2018/03/09
7940
我,Jeff Dean弟子,拒过Bengio的offer,还需要去混个本科学历么?
Chris Olah,谷歌大脑研究员,OpenAI团队leader,和Jeff Dean、Yoshua Bengio都有密切的学术渊源。
量子位
2020/08/11
6330
印度年轻人跟中国年轻人有什么不同
印度年轻人上班晚,政府机关和国企都是10点上班,很多IT企业是11点上班(避开和美国的时差)。
挖数
2019/07/09
4990
印度年轻人跟中国年轻人有什么不同
互联网公司需要怎样的年轻人
  这段时间对关于小米等互联网公司文化的讨论甚多,我这里讲一个刚认识的年轻人的故事吧。   Ivan Wang 是国内某互联网公司在台湾的 Marketing 经理,目前被公司短期派到硅谷出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   这个23岁的大男孩,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之前还有一个身份是小米在台湾的第一个员工。在 Ivan 还在读大二的时候,基本不在学校,大部分时候在校外教高中生英语。此外他还喜欢研究各种电子产品。那年他在网上看到了小米发布会的视频,认定小米未来会变成大公司。于是 Ivan 给小米发了一封邮件
小莹莹
2018/04/20
9380
36岁大厂程序员,找不到工作。。。
推荐阅读: 《劝退了。。。》 《从今天开始,公司放年假,16天。》 1 大厂高工 我之前在朋友圈看过一篇文章:《我,阿里P7,找不到工作》,大概讲了一个阿里程序员找工作的经历。 他以为自己阿里P7出身,才30出头,还远没有到40+的年纪,在就业市场应该还算是有竞争力的。 结果就业市场给了他一顿毒打。 这两天,我在网上看到同样一个类似的经历,36岁,学历很好、工作背景也不错。 但是几乎投遍了 Boos 上的所有公司,基本上都是已读不回,只有一个小公司的HR看了简历后。 给他回了一句: 加油! 2 35+
纯洁的微笑
2023/03/29
4290
36岁大厂程序员,找不到工作。。。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导读:本文是于宙在TEDx大会上的演讲,这篇文章有点长,不过非常值得你花20分钟把它看完。
用户1756920
2018/07/23
4090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万万没想到,他们才是IC行业最受欢迎的人
和很多业内的朋友聊天,谈到最近一年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跳槽非常普遍,甚至很多是几个人约好同时跳槽。
白山头
2022/09/22
1880
杰克·韦尔奇去世,他把爱迪生的事业发扬光大,是偶像企业家的偶像
杰克·韦尔奇,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简称GE)前CEO,于昨日深夜(当地时间3月2日)离世。
量子位
2020/03/05
5140
李彦宏南京大学演讲:事业、理想和技术未来
10月21日晚南京大学体育馆,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与90后大学生聊了自己对大学生就业、对这个时代、对技术未来的看法。李彦宏每年均会选择一所高校与年轻人分享交流,此前他曾去过的学校包括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等高校,这是他第二次到南京大学演讲,这位当年的高考状元和海龟高材生似乎十分乐意与年轻人分享,同时还可在校招季帮助百度吸引更多人才。 下面是李彦宏在南京大学的演讲实录: 主持人:我知道在百度,不管是高管还是员工,包括您身边的朋友,大家都喜欢叫您Robin,那今天我也叫您Robin吧! 李彦宏:没问题,听
罗超频道
2018/04/25
1.1K0
我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何其幸运的事情。
开学之后,不让我报道,站在教室门口,堵着我和家里人,不论家里人怎么去给老师说好话,他都非常坚定的不要我。
why技术
2021/09/24
8370
我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何其幸运的事情。
30岁了!还在迷茫,我们该怎么办?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用于知识分享,不任何商业用途。 80后,一个尴尬万分的年代,也是最悲剧的一代。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还不会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
互联网老辛
2018/07/03
1.9K0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985 博士真的会舍弃华为年薪接近 100 万 offer,去选择年薪 20 万的公务员吗?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