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可穿戴式设备如何突破市场困局?

可穿戴式设备如何突破市场困局?

作者头像
大数据文摘
发布于 2018-05-22 08:31:26
发布于 2018-05-22 08:31:26
456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大数据文摘大数据文摘

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的配合着时代的需求-引自电影《中国合伙人》。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可穿戴式设备和大数据结合在未来改善用户的健康状况,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反响还不错。

也有很多朋友提出了问题,最主要集中在怎样市场破冰上,因为一个好的概念变成产品到最后变成商品,太多的壁垒要去突破,即使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也有可能死在黎明前。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现在大量的硬件领域的创业者,看到可穿戴式市场的火热,积极投身到这个领域中,做出了各种可穿戴式的设备原型,并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他们希望产品一投放市场,就会引起一片喝彩声,投资人追捧而且用户争相购买。但是往往市场反馈非常冷淡,所以创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怎么让市场去接受我们,怎么聚焦一点来突破,让大众去接受并且乐意去主动传播。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这点开始谈起,从最开始的市场分析、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到市场传播去谈如何把一个好的概念商品化的过程。

下面我就从我们自己的案例来讲我们是如何把一个实验室的研究一步步来变成产品和商品的,希望能给大家启发:

首先我们在去年获得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时间生物学实验室的授权,实验室的负责人也是现代时间生物学的创始人:Dr. Franz Halberg教授,他从上个世纪40年代就提出时间生物学、时间医学、时间药理学的概念,我们所熟知的名词如:人体节律、生物钟,都是这门学科建立的,同时也是现在所有的医学院学生大学学科中必然要学到一门课程。

实验室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全球范围内和各国医学实验室和医院合作采集相关人群各种体征值(血压、血糖、血氧、激素、心率、体温、呼吸频率、BMI指数等)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变化规律,并建立的不同人群的基准值和异常波动与中长期疾病风险的对应关系。

我们非常兴奋,因为随着可穿戴式设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逐渐成熟,让普通人提前发现疾病征兆预防“未病”的时代来临了。

对于可穿戴式设备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很早在国内和国外就有远程体征监测设备,当时产品的诞生背景主要是针对显著病征状况的病人在家的实时监护,在设备上设定一系列预警模式,当病人体征异常时由医院专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判断并响应。

但是这类设备适应人群范围小,同时需要有专业机构的人力支持,无法满足大规模人群并发数据的分析,所以这类设备往往成为部分特定人群集中采购、礼品采购的产品,被使用的几率也非常低。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可穿戴式设备走传统的模式是无法满足大规模人群的使用。

我们再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说起,当我们身体感受异常时,我们去医院检查,各种精密的医疗仪器对相关性的体征数据进行检测,数据结果出来后医生根据检测的数据做出相应的判断,然后根据情况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但是当我们有体征感受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介入期。而对于可穿戴式设备来说,如果作为医疗服务模式的中一个设备环节,必然面临两大难题

1、医护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可穿戴式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2、设备检测精度的误差带来的误报和漏报导致传统医疗服务体系的排斥。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传统医疗服务体系和穿戴式设备满足的是两种不同的市场需求。可穿戴式设备虽然在检测精度上存在误差,但是可以连续的获取使用这体征数据,连续的数据往往是对身体状况的持续反应,这样我们就能及时发现体征的异常变化情况,在病症形成之前进行预警。

因为面对的是不同的用户需求,自然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穿戴式设备的价值在于数据的连续性来解决用户检测的随机性和检测误差的干扰,分析是建立在使用者规律的建立以及和同性别年龄人群基准值的对比来发现健康状况的异常。

从基础理论和逻辑上都很清晰,如何形成产品?解决什么样人群的问题呢?这就成为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虽然我们的合作实验室能对多种体征数据进行分析,但是从哪里入手,我们选择了几个标准来帮我们判断选择:

1、此类体征数据采集相对容易。

2、采集的数据可以作为主数据独立分析出中长期的健康状况风险

3、面对的需求人群足够多,并且现在的工具和服务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从血压和心率的数据入手,上述3个特点得到较好的满足。

根据卫生部的报告,中国有2.6亿高血压患者,相当于35岁以上人群每3人中有一人有高血压症状,而病情知晓率只有30%,还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这些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就会得各种伴生性疾病:中风、老年痴呆、冠心病、肾病,而其中中风和冠心病引发的猝死情况占猝死人群90%以上的比例。

因为体征测量相对复杂,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重新去设计一款全新硬件产品并不现实,在没有对市场和价格进行相关的测试,贸然投入上百万的资金开发一款新的产品,也是对资金的不负责,于是我们对现有的血压计进行改造,增加数据传输模块,只有减少用户的参与环节,数据才能更丰富,可分析价值才会越高。

在完成了设备方向的选型后,我们进行FGI(Focus Group Interview用户焦点小组访谈)。这是很多创业者会忽略的一步,虽然我们大致预判的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产品一个微小的设计在现实中就会造成用户体验上的千差万别,在下文中我们会特别举例来说明: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数据的密度决定可穿戴式设备的价值,所以我们想到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数据传输问题。目前可以选择的数据传输模块大概有几种:蓝牙、wifi、GPRS或3G。

wifi是我们第一个否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的场所多是有线网络,即使有wifi在一个小设备里选择热点并输入密码是件痛苦的事情,老年人多半不能自己操作。

在蓝牙和GPRS两种方案中,我们最开始选定的是蓝牙方案。因为我们做过市场上产品价格的详细调查,现在电商网站上有很多便宜的家用式血压计销售,有的甚至做到100块以内,但是这些都是从中国台湾买的方案,用最便宜的配件组装的,过3个月到半年,测试结果就是出现明显的误差,一个稳定的血压仪合理的价格区间在200-360之间。

如果我选用蓝牙模块,增加成本能控制40元人民币以内。可是在跟老年人交流时,我们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老年人回家后手机并不随身携带,而是放到一个固定位置,这就使得用蓝牙传输数据因为手机位置的不确定而无法实现,同时老年人往往不习惯两个设备协同做一件事情,所以我们选择了GPRS的方案,成本虽然高出了许多,但是遵循了原则,让老年人是用更方便是保证数据密度的基础。

我们做的另一项选择,也是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保证老年人更高频率的使用。

在传统的家庭式血压计设备,老年人会偏爱台式设备,字体超大清晰,测量位置一般选择上臂式的测量带,因为数据更准确,但是上臂式测量带在冬天使用非常不方便,隔着衣服带来的误差可能会更高,会非常明显的降低使用频率。

最后我们确定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台式的机体配腕带,虽然精度比上臂式降低,但是高于传统的腕式设备,并且字体超大超清晰;

另一个是腕式设备,方便用户随身携带随时检测,还能和用户交互,提示下一次的检测时间,如果每天设置的服药提醒,设备在检测完血压后还会提示用户要按时服用药物。

上面还仅仅只是开始,除了硬件,我们还做了大量的app开发的需求分析。

其实前面我们提到的类似设备国内很多厂家在做,但是为什么国内看不到有销售呢?因为这些产品多是销往海外,这说明不同市场存在的极大消费需求差异。

在海外,老年人一直保有自我检测的习惯,而且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他们的检测数据都有医生来分析,所以他们只需要改变传统的单机血压仪记录和数据共享的弱点即可。

在中国老年人使用血压仪往往就是简单的看一下数字,累积的大量数据无人帮助分析,所以只是单纯提供数据传输和网络存储功能的设备无人买单。

同时这个市场的消费主体在发生变化,原来的市场是老年人去药店自购的需求,而近3-5年已经被年轻人通过电商渠道给父母购买的需求远远超过。

在这里面有个大背景,那就是子女同父母分开居住的情况每年都在上升,并且父母的健康情况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工作、生活秩序和经济状况。所以子女们都希望给父母购买这类设备希望他们能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

当子女在做产品选择是,只能通过选名牌的产品:欧姆龙、松下之类的来表示自己的孝心,至于设备送给父母之后,他们有没有测量,测量的数据多少,数据是否提示了身体的风险,他们一概不知。

所以我们的app和设备定位是给子女购买给父母的需求的。

他们通过手机app可以知道每天父母是不是按时检查,检查的结果如何,而且单纯的检测数字不能代表的问题,我们会结合父母检测的全部数字来分析变化规律是否异常进行病症的风险提示,这样就让子女真正能做到对父母健康的一手掌握,避免父母生病带来的措手不及。

而市场上所有的与此类设备相关的app都是定位在用户自检和自我数据展示的需求上,这和中国现实社会的需求是完全脱离的,脱离了消费者的需求就不可能打开市场。

并且我们还深入的了解老年人在现有血压计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发现老年人有如下的几个共同特点

1、在身体没有体征感受时,很容易忽视身体的健康,等到有体征感受时才去医院检查,但是已经不是最佳时机;

2、服药也断断续续,身体难受时服用,难受症状消失后就停止服用。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也在app中做了单独的设计,首先我们根据美国合作实验室提供的分析模型,对所有的分析汇总成一个健康风险指数,用户每次登陆会看到自己的健康风险指数和同龄同性别人群的平均风险指数,并且能明确自己健康风险在同龄人群的中的排位,这样的设置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判断能力,并因此会产生规律化生活习惯的行为。

并且在app中我们也可以让子女为父母设置服药的提醒,到时间可以通过手机app、短信和检测终端进行综合提醒,而服药的时间选择也是根据用户检测血压波动规律选择的最佳用药时间,让药效大幅度提高。子女控制好父母的身体检测数据和按时按量服药两个环节,父母身体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整个调查中最有意思的环节往往和大家的想象不太一样,那就是老年人对待设备的态度。

在最开始我们跟老年人在做设备分享的时候,老年人会挑剔各种问题,可能是字体的问题,可能是设备检测精度问题。

但是当我们提到他们的子女每天会通过这个设备持续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这个数据会有美国顶级的医学实验室在帮助分析,任何异常都会提前提示,这时子女就会用电话的短信的方式和他们联络。

这个功能让他们觉得很温暖,因为作为父母大概只有两点能让他们自豪了,一个是子女的成就,一个是子女对他们的关心。这也是他们在朋友圈里聚会必须拿出来炫耀的事情。

在我们的调查里,子女不和父母时平均每个月打两次电话,每次电话10分钟左右。通过这个设备将极大提高他们电话沟通的频率,而这是中老年人最看重的一点。

上文啰嗦了这么多,实际想说明的就是一个概念变成一个产品有很多路要走。

首先要判断大环境是否改变,这个改变的过程中创造了什么样的需求,在本文中,医疗服务成本高企,子女负担越来越重,所以需要一种能在医院外及时发现身体异常的产品和服务;其次购买渠道和主体发生了变化,从老年人自购的需求转向子女购买的需求,深层次含义就是能有效提前发现和预防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所以产品着力为子女解决及时发现健康异常的状况。

而对使用人群的心理研究,让产品不但提高了使用价值,也解决了口碑相传的障碍。

我们不能否认连续体征数据分析这个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是整个“发现-处置-评估”闭环服务的核心环节,既解决了家庭式设备检测误差的问题,也能对身体异常状况提前预警。

但是这个价值是无法在消费者一开始就能体验到的,而让消费者产生购买需求,一定是从每个细节去琢磨消费者的需求,唯有这样才有机会让消费者愿意去尝试。

在我们产品研发期间,我们也了解了很多硬件功能接近的产品,发现他们只是完成了硬件功能的叠加和罗列,从产品设计和使用体验上根本没有想清楚谁付费、谁使用和解决什么需求以及使用习惯等细节问题,这样的产品推向市场自然没有用户会青睐,那么下一步怎么做?继续投入增加更多功能吗?

想一想英特尔著名的摩尔定律,ARM关于计算能力和功耗的判断吧,这些著名的论断决定了产品的方向和未来,大家如果不想清楚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方向,盲目的做产品前面就会是一堵接一堵的南墙。

在未来,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方向我们做出了如下的定义:设备的价值取决于数据密度,而计算和分析都将放到云端。所有的设计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在满足用户的良好体验的基础上如何提高数据采集量。

在这个创业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问是什么吸引了我去进入到这个陌生的领域。

我说这是因为源自我自己的需求,在2011年的冬天,我和妻子去澳大利亚自驾游了一个月,回国后我姐告知,那段期间我母亲因为突然降温心脏病发住院,我姐陪的床,因为不严重所以没有打电话告诉我。

但是我一直都在后怕,我父亲过世的早,我母亲一个人独立承担我上大学,我工作后她一直坚持自己居住不愿意成为我和我姐的负担,所以她的健康状况是我最大的担心。

当去年我现在的合伙人从美国给我打来电话,所以可以通过连续体征变动规律分析来做疾病预警,我就毫不犹豫接受一起去做,并且在每个细节都去认真推敲。

因为我有一个创业梦,这个梦想就是将来让每个人都佩戴上各种体征传感器,任何健康的变化都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置,让每一个人都尽可能远离慢性病的困扰,生活的更有质量。

治“未病”会比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更有社会价值和意义,我相信那一天离我们并不遥远!

摘自:雷锋网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4-09-0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大数据文摘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用于婴幼儿智能健康监测的皮肤接口可穿戴生物传感器
累了,写篇文章,昨天看见的,我以为直接给小孩儿身上做实验了,但其实是为婴儿设计的,我去相册找我给我爷爷手拍的一张照片找不到了,就是也是表皮渗血,不是医疗从业者还不好找,反正就是说老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群,以及好像更值得。
云深无际
2024/08/21
2110
用于婴幼儿智能健康监测的皮肤接口可穿戴生物传感器
可穿戴设备:来看看水面之下的冰山
兼具“可穿戴设备之父”和“全球七大大数据专家之一”名号的阿莱克斯•彭特兰在一个下午的THE BIG TALK给中国媒体带来一场科技的思想盛宴。尽管彭兰特所提到的大数据和社交网络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但因其“可穿戴设备”之父的身份,我想先更多聚焦到其关于可穿戴的观点。听完彭兰特的演讲之后,我认为国内对可穿戴设备的理解还有些肤浅,手环、手表、眼镜,或者直接将其等同于个人健康设备,均是盲人摸象。 一、手环和手表,只是可穿戴设备的冰山一角 Google Glass将可穿戴设备带入大众视野,这款革命性的产品的操盘手正
罗超频道
2018/04/25
6100
可穿戴式设备设计-生物测量篇
可穿戴式设备设计-产品定义篇,上文我从主流大厂对智能手表的定义展开,给出了一些业内共识。以Air Pods 2的SiP封装给出为什么功能增多,体积变小。通过列举一些代表的器件和拆机来说明硬件方案的一些演化。然后里面杂七杂八的也掺和了不少和标题不对的东西。
云深无际
2024/08/20
1700
可穿戴式设备设计-生物测量篇
可穿戴设备之父:大数据不再纸上谈兵
在“可穿戴设备之父”和“全球七大大数据专家之一”的阿莱克斯-彭兰特在BIG TALK演讲开始之前,有人提出问题 “大数据与可穿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大数据与统计学区别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百度都可以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大数据与可穿戴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它与统计学有联系但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如果说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是可穿戴的冰山一角,那么可穿戴的大数据应用又是整个大数据世界的冰山一角。可穿戴设备通过遍布世界的传感器连续不间断地采集、上传数据到云端,并基于此进行数据分析,给用户提供健康服务、提醒服务或者疾病预测等
罗超频道
2018/04/25
8380
可穿戴设备之父艾里克斯·本特
他是谁? 一切,都还得从河狸说起。1973 年,艾里克斯·本特兰(Alex Pentland)在密西根大学读大三。他那时候还有一份兼职工作,就是在 NASA的环境研究机构担任计算机程序员。他的工作之一
大数据文摘
2018/05/22
5530
告别可穿戴 盘点九款可植入体内科技产品
点击标题下「大数据文摘」可快捷关注 摘自:PConline 当我们还在谈论可穿戴智能设备如何引领科技潮流时,智能纹身、医疗芯片等人体可植入设备已悄然来袭,逐渐成为科技弄潮儿们的新宠。人体植入智能产品,这无疑是一个既大胆又新鲜的科技创举。 现阶段,可穿戴设备的确赤手可热,但实际上它们仍然只能算是一种过渡技术,科技的下一个前沿产物或将从我们的体外转移至人体内部。当然,人们仍需一段较长的过程去认知和接受。 1.可遥控的植入式避孕设备 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问题,终于有望解决了。实际上,最初提出此想法的正是微软创始
大数据文摘
2018/05/22
7820
智慧看护:可穿戴设备在老年护理中的技术探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健康和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的养老护理模式存在医生资源紧缺、实时监测难等诸多弊端,而可穿戴设备凭借其小巧便携、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的优势,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文将深入探讨可穿戴设备在老年护理中的具体应用,从传感器数据采集、异常情况检测到实时预警,结合代码实例和图示,帮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一智能看护系统的内在机制。
Echo_Wish
2025/03/28
2970
智慧看护:可穿戴设备在老年护理中的技术探索
[译]谁是2015年最具创新性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公司?
翻译校对 | 孙强 徐丽玲 我们已经听说了许多关于可穿戴技术的故事:数十亿美元的市场趋势;应用局限性的报道;临床上应用的拓展价值;有效性和互操作性的重要性。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Nuviun公司
大数据文摘
2018/05/21
6820
智能可穿戴设备如何革新职业健康管理?
在现代职场,职业健康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员工的重视。从工厂车间到办公楼,每个行业都有特定的健康风险,而传统的健康监测方法往往滞后,无法提供实时反馈。因此,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头盔、生物传感器等)逐渐成为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为工作环境中的健康监测和安全保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Echo_Wish
2025/04/07
2050
智能可穿戴设备如何革新职业健康管理?
健康技术趋势:互联设备、远程医疗、独立生活解决方案(Technology)
美国医疗保健行业正处于转型之中,包括对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从物理向数字的全面改革,知识渊博且功能日益强大的消费者的兴起。管理消费者的医疗体验不再是一个卖点,而是技术供应商解决方案中必须交付的组件。
吴亚芳
2019/12/26
8230
健康技术趋势:互联设备、远程医疗、独立生活解决方案(Technology)
可穿戴式物联网可以做什么
可穿戴技术并非完全是新技术。最早的可穿戴技术是1286年发明的,当时眼镜首次使近视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远距离。在整个20世纪,小工具制造商都喜欢将新技术应用于头带,手表和鞋子,即使它降低了功能性。
用户4122690
2020/04/03
9850
可穿戴式物联网可以做什么
传感器是未来世界的核心(上)
我们知道未来整个科技行业最大的主题是5G,5G是整个通信的基础设施,在5G之后主要是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输入数据,第二是如何处理数据,第三,如何输出转化数据。在输入数据中,最核心的是物联网,而物联网中最重中之重是传感器。所以整个传感器行业未来空间是比较大的。这里先介绍一下传感器,第一,市场需求、需求的空间;第二,介绍一下技术路线;第三,介绍一下目前的竞争格局。
物流IT圈
2019/12/23
6020
从“手环”到“健康顾问”:可穿戴设备背后的数据魔法
还记得最初买智能手环的理由吗?也许是为了看时间,也许是为了偶尔数个步,或者装酷。可现在,它越来越像个“懂你”的助手:
Echo_Wish
2025/04/05
1670
从“手环”到“健康顾问”:可穿戴设备背后的数据魔法
新型手套式可穿戴设备能够模拟触觉,视频通话中也能触及对方
如果可以在视频通话中触碰亲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因疫情使得社交距离变遥远的时代。这听起来或许很不可思议,但现在这项“神奇”的技术可能会在几年内成为现实。
AI 电堂
2020/09/18
1.1K0
新型手套式可穿戴设备能够模拟触觉,视频通话中也能触及对方
可穿戴技术攻坚战:将心跳变成现金
等到苹果明年春季发布Apple Watch之时,全球将无人不想知道这款让众人期待已久的可穿戴设备到底具备何种功能,佩戴的感觉如何,以及其所代表的含义。不过,关于Apple Watch等可穿戴设备,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直被忽视,即,Apple Watch及其竞争产品所生产出数据的价值。 科技产品现在正在用新方式来测量我们的生活,同样的传感器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被用来测量用户体温、心跳及呼吸速率等,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生产商则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将这些生物特征信息变为可以盈利的服务。 但问题是,据普华永
腾讯研究院
2018/03/13
1.1K0
可穿戴技术攻坚战:将心跳变成现金
可穿戴物联网设备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护人身安全
原文地址:https://internetofthingsagenda.techtarget.com/blog/IoT-Agenda/Wearable-IoT-devices-guard-personal-safety-in-rugged-environments
Steve Wang
2018/04/26
8020
可穿戴物联网设备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护人身安全
可穿戴设备助力远程医疗:从数据监测到智能诊疗的技术变革
近年来,远程医疗的应用场景愈发广泛,而可穿戴设备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正在改变人们的健康管理方式。智能手表、心率监测器、血糖传感器等设备,凭借持续的数据采集能力,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健康监测信息,从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医疗效率。本文将探讨可穿戴设备如何在远程医疗领域发挥作用,并通过代码示例展示其关键技术实现。
Echo_Wish
2025/04/15
2250
可穿戴设备助力远程医疗:从数据监测到智能诊疗的技术变革
智慧养老的相关概念
智慧养老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的,它的原名为“全智能老年系统(Intelligent Older System)”,即老年人可以脱离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享受到高质量的老年生活,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无限传感网络,将老人、社区、医护人员、医疗机构、政府、服务机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具体来说,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健康管理、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各方面的内容,支持和服务老年人的生活,对涉老信息自动检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与老年人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涂小航说智能
2021/09/25
1.7K0
荷尔蒙将驱动可穿戴设备发展
搜狐IT2013年7月30日首发 Google还未公开发售万众瞩目的Google Glass,但美国色情业公司MiKandi已先人一步,发布了使用谷歌眼镜拍摄的首部成人电影的预告片。流出的预告片显示,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拍摄的成人电影,片中男女主角、配角均佩戴了Google Glass,还出现了大量Google Glass的截屏。影片中,Google Glass于男女主角几乎形影不离,哪怕在XXOO的时候。   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正在侵入我们的生活,Google、苹果、三星、N
罗超频道
2018/04/25
7770
详解:智能衣服将成为可穿戴领域主角
智能手表和健康手环是2014年最火热的产品之一,各大制造厂商和科技公司已经纷纷推出了各自形形色色的智能产品。业内分析人士们认为可穿戴科技的热度在接下来几年里依然不会减弱,并预测可穿戴科技的市场在2015年将会有显著的增长,根据信息科技分析公司GArtner预测,2015年智能手表会比智能手环更受欢迎,其销售额将从今年的180亿美元增长到210亿美元。 但智能手表并不是可穿戴设备的终极。如果Gartner的预测准确,“智能衣服”将会成为2015年的突破性智能穿戴技术。智能衣服市场目前依然还是空白,Gartne
大数据文摘
2018/05/23
7990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用于婴幼儿智能健康监测的皮肤接口可穿戴生物传感器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