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儿童不应该为早教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买单

儿童不应该为早教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买单

作者头像
用户2908108
发布于 2019-08-20 03:20:00
发布于 2019-08-20 03:20:00
57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智能相对论智能相对论

文 | 柯鸣

1959年,恩格尔伯于Unimation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60年后,机器人深入至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在机器人发展史中,教育机器人承载着人们对未来机器人科技的重视与期待。从全球市场来看,自2011年起,全球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市场规模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2011-2017年全球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及增速

哪里有潜在用户哪里就有市场。随着“二胎”政策红利显现,“AI+早教”成为科大讯飞、猎豹等企业争相抢占的市场,儿童机器人因其拥有训练儿童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开发潜能等优势,发展速度更加迅猛。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对了。随着80后逐渐成为社会建设主力军,基于繁忙的工作,与上一辈育儿观念的不统一等原因,更多年轻人觉得儿童机器人已经成为能大程度上替代自身陪伴的工具。

智能加身,朋辈加持,早教机器人的热潮一波高过一波。大多数企业以“萌即正义”、“24小时陪护”、“寓教于乐”为卖点,甚至打出“儿童机器人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 “一台机器人代替0到12岁儿童教育”等宣传语。如日前猎豹发布近万元儿童陪伴机器人豹豹龙,称之为“真正走进家庭”、“为儿童量身定做”;小慧儿童机器人称其能“智能教学+智能陪伴+智能生活”。

其实,多数人都错了。再逼真的童声、再丰富的知识资料库,人机交互终究无法替代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儿童也只有在与自然人及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己的独立认知,这是早教机器人无法承载的。

儿童机器人与社会化伦理之战

儿童陪护机器人作为一种搭载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产品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如唐·伊德曾说的:“在如今的生活世界的高技术机构中,可能性的激增是多种多样的、多元稳定的,通常既令人眼花缭乱,也危险重重。”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分析师柯鸣认为,从社会化和AI伦理的角度来看,早教机器人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童年作为自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机器人在其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机器伦理问题。

1.对机器人的生命性幻觉

所谓生命性幻觉(the illusion of robot animacy)指的是儿童在与机器人交互的过程中创建出拟人化的无力、社会、关系,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真实”的而不是幻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学龄前儿童会发展出关于描述、解释、对他人行为预期的设想等认知技能:当儿童18个月时,开始稍微理解人为一种意向性的生命实体;3岁时,才能理解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因果性,这种认识为儿童的思考与理解能力奠定了基础;甚至到4岁,部分儿童的心理认知仍然未完全发展成熟,无法完全理解他人思维。

由于儿童机器人具有语音、行动等重要的拟人性特征,将儿童投入该环境中,机器人可以结合视觉、听觉和触觉形成“拟人化”的存在,并构成儿童一定的生命性幻觉。儿童常会把机器人视为有生命的个体,会认为其有思想、会疼痛,是自己的朋友。

显然,将机器人看作一种生命是不道德的。基于生命性幻觉建立起的“友谊”,并不能鼓励个体培养“同理心”,机器人与个人之间不存在给予与承担,此种关系也无法锻炼儿童的移情与友谊。

2.遭受非安全依恋危险

儿童依恋理论认为,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具有影响发展的先天气质,这使得儿童在成长中与陪护者之间存在情感依恋关系。若儿童2岁前未与陪护者间形成亲密依恋关系,则会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和人格发展。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的亲子依恋实验显示,儿童的依恋方式主要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其中大部分儿童的依恋方式属于安全型,即在母亲陪伴的场景下其能独立探索环境,当母亲离开时会心烦焦躁不安。

在儿童机器人陪护的过程中,机器人通过触摸、语音识别、语言互动、人脸识别、跟踪定位、目光捕捉等方式与儿童进行交互,对儿童形成“拟陪伴感”,从而一定程度上替代母亲陪伴。

但是,当儿童与机器人长时间共处并形成某种信念,其可能形成对机器人的不安全依恋关系,进而遭受一种病态的依恋错乱(即儿童将对母亲的依恋转嫁至机器人身上)。事实上,这种依恋是非安全的,每一个孩子需要量身定制的亲密沟通方式,这一切只有父母才能够给予。

3.机器时代下的“原始儿童”

诚然,机器化简便了许多儿童学习方式,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了儿童机器人的主要卖点,但与此同时,也不断削减着儿童的社会互动。实际上,群体学习过程在认知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因素。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6-7岁的儿童认知发展中,其“私人演讲”会完全内化,而年长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都是因为其从社会中获取的成人说话方式和现实表现。

但是,当儿童机器人陪护取代父母及其他人员陪护时,孩子与社会人的交流机会减少,甚至是被淹没了,儿童由与人交互变成了与“拟人”的机器交互,社会化推进的过程中,儿童几乎变成了机器下的“原始儿童”,其可能侵蚀社会关系的基础,存在着将个人与其他社会关系切割的可能性。

此外,机器人自身的结构性对于儿童健康来说仍是挑战。基于目前为人所诟病的“ipad+摄像头”问题,电子屏对儿童眼镜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人类通常眨眼频率是每分钟16次到20次,但面对电子屏幕会减少6-8次,这无疑对儿童视力保护存在危险。此外,微波辐射、隐私侵犯、看护“对象化”等等问题,依然是儿童机器人难以解决的“社会化之痛”。

“去伦理化”这场战役,路在何方?

关于儿童机器人的伦理威胁,上文已经阐述。而如何在“去伦理化”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智能相对论(ID:aixdlun)分析师柯鸣认为,撇开目前的人工智能难题,企业在对儿童机器人的研发和技术上依然有许多可以“用武之地”。

1.技术相生,伦理相成

技术体系和设备能体现价值的观点已在技术、社会和人性的各种研究方法中根深蒂固,提高儿童机器人的价值敏感性可成为当前研发的重点之一。价值敏感性设就是将人类的价值观念嵌入机器技术设计之中,将伦理道德价值观嵌入机器人的前期研发之中,达到规避技术人工的负面效果,以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

比如,若能将儿童的成长情况、社会性、心理状况等道德价值置入机器人设计之中,打破机器本身的伦理壁垒,并对儿童健康成长予以保障,用程序的设计规避伦理失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伦理风险。

2. “人机联动”才是儿童教育的最优解

那么儿童机器人只能弃之如敝履吗?实则不然。从当前市面开看,儿童机器人多融合了陪伴、知识性、监视性等多种功能,其知识学习速度也不断提升,基本能够满足儿童时期的认知需要。因此,适时的搭配儿童机器人进行知识确为优秀选择。同时,只有将人与机器联动起来,形成“家长陪护+机器人辅导”的人机联动效应,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与人互动及机器补足的优势。

比如儿童机器人可以在日常中充当父母的“第二只眼睛”,ibotn儿童机器人能够运用遗传算法识别锁定目标图像且紧跟看护目标,当陪护目标脱离视线或有陌生人靠近时,其会发送警报给监护人。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家长陪护的便利性。

3.“社群化”或成为儿童机器人突围路径

从当前市场产品来看,儿童机器人并未涉及社群搭建领域。儿童机器人多大是做封闭的场域下进行——即每个家庭各自使用,进行儿童陪护。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儿童机器人削减儿童社会化时间,导致其生命性幻觉等一系列社会化伦理问题。

“社群化”似乎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颗“救心丸”。从线上社群维护到线下活动组织,社群让儿童与儿童联系起来,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儿童交互起来,不论是儿童自主交流还是家长互相分享育儿心得,“社群化”为家庭走出“圈养式陪伴”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当然,“社群化”的路子走不走的通、走不走的快,还有待于市场的检验。

总而言之,儿童机器人的社会化伦理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冲破技术壁垒、克服伦理问题,还需要时间探索。

当然,不要忘了,那个教会小孩“妈妈,洗脚。”的人,不是儿童机器人,永远都是人类自己。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4-1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智能相对论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来自星星”的机器人并不是自闭症儿童的“救命稻草”
“来自星星”的孩子们会有语言障碍、社交障碍。有时候走在路上,张姐的儿子回躺在大街上打滚,导致她被路人当做人贩子,“这是不是你孩子,你别走”。
用户2908108
2019/08/20
7830
“来自星星”的机器人并不是自闭症儿童的“救命稻草”
早教机器人AI化,人机联动成新风口
在繁忙、快节奏的一天工作后,你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里,在面对孩子要求你给他讲故事时,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了,但幼儿期又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故事、诗词等语言交流对孩子智力开发大有裨益。这时候能有一个替代你给孩子讲故事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长时间以来,早教机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刘旷
2020/07/30
5710
“陪护机器人”研报:距离真正“陪护”还差那么一点
近日,鼎盛智能发布了一款名为Ibotn的(爱蹦)幼儿陪伴机器人,核心看点就是通过人脸识别、场景识别等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实现机器人对儿童的陪护。不过,这个“亮点”实在有点不够亮,因为在小编看来,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不能说话,一只受过训练的汪星人就能将这些工作做的绰绰有余了。 作为一名陪护者,机器人的前景很光明 陪护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类起到一种“陪伴照护”的作用,而其中面向的人群,主要以老人和幼童为主。 以幼童市场为例。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披露的一组数据,全世界每天平均有2000个家庭因为儿童意外伤害失
镁客网
2018/05/28
7390
百度、酷我之后再创业,雷鸣要用智能机器人改变教育
当一个人有了孩子后,整个人生活重心都变了,雷鸣也不例外。自从有了孩子,他就开始格外关注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个技术大咖,雷鸣再一次陷入了思考:“科技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他盯上了人工智能技术。 作为百度创始七剑客、在百度负责搜索技术的他,早在几年前就确信人工智能技术会成为下一个改变社会的技术。作为技术界的资深人士,他组织了人工智能高端论坛,里面包含了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专家,如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中心主任李飞飞,谷歌自动驾驶感知技术负责人朱佳俊,Facebook人工智能团队资深科学家贾扬清
新智元
2018/03/28
9270
百度、酷我之后再创业,雷鸣要用智能机器人改变教育
有了它们,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文:曹旨东 智能新媒体营销专家 导语: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智能产品、机器人都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在餐厅、银行、酒店等地方,我们都能看见机器人的身影。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教育机器人,市场上的早教机器人也是琳琅满目。 早教机器人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从机器人诞生以来,人们对教育机器人(尤其是早教机器人)就越来越重视和期待,早教机器人能够帮助儿童学习、培养兴趣、开发潜能等深受家长的喜爱。那么,早教机器人到底是不是想象中那么实用呢? 商家引导人们购买早教机器人的理由最离不开这几点 早教机器人
企鹅号小编
2018/01/24
5490
有了它们,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北师大卢春明课题组发表论文揭示了亲子互动通过亲子大脑同步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机制
在第108个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Cerebral Cortex杂志于2021年4月24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课题组的研究论文《How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 child’s compliance》,揭示了亲子互动通过亲子大脑同步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机制。
脑机接口社区
2023/02/13
5990
「深度」想在C端市场大杀四方,编程教育机器人还需要一副“伶牙俐齿”
对于多数C端消费者而言,教育机器人仅仅培养编程能力是不能够满足需求的。 1996年,恽为民博士率先提出了“教育机器人”的理念。如今历时20多年,形态各异的教育机器人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的视野。而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教育机器人分为不同的种类。 比如以“教育内容”的不同来划分:一种是以乐高为代表的“硬件技术”派,专注于机器人本身的构造和组装;一种是“软件技术”派,偏重于机器人的教育功能,将机器人硬件与学习软件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等等。而这次我们要说的是后者,按照教学方式或者说教育内容偏重的不同,后者也可
镁客网
2018/05/29
4280
创客谈:如何成功设计出儿童陪护类机器人
在今年,很多创业团队涌进了机器人领域,扫地、陪护、人形,投资人的一句“2015年是机器人的元年”预示着产业的兴起。不过机器人不同于穿戴等智能设备,虽然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不少,但可不意味着机器人创业的门槛会很低。 云顶畅游此前曾发布过两款APP,51拉钩和51听听,针对的都是家庭领域。也许是软件上并无太多斩获,最近他们开始涉足硬件,推出了一款名为快乐童年的儿童陪护类机器人。虽然产品还未正式上市,但智能跟随、避障、语音交互、学习等功能一应俱全。 在互联网创业公司中,“软”而优则“硬”的现象不胜枚举,但云顶畅游显然
机器人网
2018/04/20
8450
创客谈:如何成功设计出儿童陪护类机器人
写给数字时代的父亲们:儿童上网需要的是守护
一位名叫格尔迪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Alter聊科技
2023/01/13
2520
当东方遭遇西方,机器人们都在谈什么?
在今年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因与扎克伯格在机器的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马云说了这么一句话:东方的文化更强调智慧,而西方更重视的是知识。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只是马云在缓和气氛,毕竟在某种概念之下,科
镁客网
2018/05/28
4580
镁客请讲 | 宾果智能闵海波:做真正符合幼儿园、儿童、家长需求的机器人
英国有一部著名的纪录片叫《人生七年》,记录了一群来自英国不同阶层7岁小孩成长到56岁的过程。最终,人们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大多还是穷人,其中,只有一位出身贫寒的孩子考上牛津大学改变了命运。
镁客网
2018/10/18
4800
十问“AI陪伴”:现状、趋势与机会
10年之后,ChatGPT等强AI的出现,似乎让我们依稀看到了“Her”的影子:我们开始有了“AI助手”,有了“AI陪聊”,有了“AI心理咨询”……Character.ai, 星野这类“AI虚拟角色”的APP甚至开始向我们描绘"AI男友/女友"的万花筒,以及在这背后的资本狂欢与崩溃……
小腾资讯君
2024/10/25
3690
沧源给留守儿童的“特殊礼物”—云端陪伴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里都在组织各种缤纷多彩的活动,家长们也在琢磨送孩子什么样的节日礼物。 最近,我听到了一个6岁小男孩的儿童节愿望,有点心酸。这个孩子叫嘉乐,他的心愿是:要飞到天空上,看看我爸爸。 2年前,嘉乐的妈妈离开家后,就再也没有出现。随后,爸爸只身赴广东打工,留下年幼的男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平日里,嘉乐和爸爸沟通的唯一渠道是通过奶奶的那部老人机:平均一周两次。最近,嘉乐经常感到不快乐:因为疫情,这个春节爸爸并没有回家,学校的开学也延迟了。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在玩。 嘉乐
腾讯智慧教育
2020/06/01
6630
3亿人养老靠机器人?这家公司要在2030年实现,有谱
---- 新智元报道   编辑:桃子 好困 【新智元导读】14亿人口大国正面临一个全新挑战,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社会难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14亿人口大国的一个新挑战。 《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人口净增20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45%。 从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可以看出,65岁及以上人所占比例超出0-14岁人口比例。 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同样反应了这一现象。 随着60岁以上老年人口
新智元
2022/03/14
7790
过儿童节的成年人们,你们知道孩子与科技相处的正确姿势吗?
“国际儿童节,为每年6月1日。为悼念1942年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而设立。”在许多大小朋友都在发着红包、卖着萌过儿童节时,很多人却已经遗忘儿童节本身的意义——保障儿童权利。在科技日趋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儿童的成长正在被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在儿童节这一天,互联网公司将关爱儿童当做一种公益就显得很是应景也很有必要,科技与孩子,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互联网公司儿童节发大招 按照惯例,互联网公司在重要节日都会在产品主要位置有所体现,比如搜索
罗超频道
2018/04/16
1.2K0
过儿童节的成年人们,你们知道孩子与科技相处的正确姿势吗?
云端家长会,给佤山留守儿童的特殊六一礼物
6岁的嘉乐许了一个愿望:我要飞到天空上,看看我爸爸。 2年前,嘉乐的妈妈离开家后,就再也没有出现。随后,爸爸只身赴广东打工,留下年幼的男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平日里,嘉乐和爷爷奶奶的交流并不多。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在玩。他会突然觉得不快乐。因为太小,他并不懂得该如何解释这种莫名的不快乐。正如被问到有多久没看到爸爸时,他给出的答案是:10年。或许,在他心里,10年就代表着很久很久,久到可以超越真实的年龄长度。 当然,嘉乐也有快乐的时候:比如,上学。有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再比如,爸爸回来了。“爸爸回
鹅老师
2020/06/10
4370
腾讯推出AI作业辅导神器“鹅童”,这届老母亲有救了!
给娃辅导作业是一种什么体验? 请看家长们现身说法: 33岁妈妈因给孩子辅导作业 急性脑梗住院 80后家长朋友圈求嫁幼女 只为不用给娃辅导作业 陪娃做作业捶桌子捶到骨折 咳咳...这位家长 请放下手里的武器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 有道是: 辅导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孩子写作业,亲人两行泪 从校园毕业后,你以为终于摆脱了题山书海的摧残,这辈子都不会再和数学、语文、英语打交道,却不曾想,生了娃之后,给孩子辅导作业比当年自己做题还痛苦。 针对家长为孩子辅导作业的困扰,今天,腾讯教育正式宣布,筹备
鹅老师
2020/06/10
2.8K0
对话邱泽奇:人机互生时代,教育迎来大变革时机
邱泽奇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小腾资讯君
2023/09/11
2940
对话邱泽奇:人机互生时代,教育迎来大变革时机
AI+儿童陪伴,你怎么看
过去,父母常常要面对孩子们数不清的“为什么”,那真是一段颇为头疼的经历。而如今,不少家长都渴望借助AI对话玩具来让自己从这种困扰中解脱出来,“AI + 儿童陪伴”这个概念正一点一点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以及AI教育应用被专门设计出来陪伴儿童成长。这些产品可不简单,它们不但能够给予孩子定制化的学习辅导,而且还具备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目标就是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绚丽多彩并且充满寓教于乐氛围的成长环境。然而,这种现象仅仅只是市场上的炒作噱头呢,还是真的预示着在未来,教育与陪伴方式必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呢?
六月的雨在Tencent
2025/01/06
3490
AI陪伴玩具产品的创业方向及思考
在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何破局,大家都想到的是AI. AI成为各行各业最新的“流量密码”,各家公司纷纷为自家产品贴上AI标签,以换取更高的市场竞争力。众多企业纷纷进入AI陪伴玩具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玩具制造商(奥飞娱乐、实丰文化等),还有科技企业(字节跳动、特斯拉、FoloToy等)。
追随我心
2025/01/19
3120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来自星星”的机器人并不是自闭症儿童的“救命稻草”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