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互联网:解开大脑之迷

互联网:解开大脑之迷

作者头像
腾讯研究院
发布于 2018-01-19 09:06:07
发布于 2018-01-19 09:06:07
7180
举报

推荐人:郭昕 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前IDC大中华区总裁
推荐人:郭昕 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前IDC大中华区总裁

推荐语: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互联网与人类大脑有着强烈而神秘的关系。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提出,还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建设,它们都预示着互联网正在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云计算代表着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代表着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和感觉神经系统,而大数据正是互联网智商的提升表现。

2009年,本文作者刘锋在科学院研究生院进行了人脑中是否存在搜索引擎的实验。2010年,美国科学家在科学院杂志发表论文指出,老鼠的大脑里存在类路由一样的功能,科学家们不断利用实验验证了这样的结论,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大脑中也已经拥有Google一样的搜索引擎、Facebook一样的SNS系统、IPv4一样的地址编码系统、思科一样的路由系统。

40多年来人类从不同的方向在互联网领域进行创新,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将互联网建造成什么结构,但有一天人类抬起头来观看自己的产品,将发现这个产品与大脑的结构高度相似,而且可以作为揭开大脑之谜的钥匙。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看不见的手”像幽灵一样盘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时隐时现。如果说社会学、经济学还只是模糊地看到这只手的影子,那么互联网的进化有可能第一次把“这只看不见的手”逼到科学的解剖刀下。如何解剖它,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者思考和实践,我相信这个秘密的解开将会给人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内容

互联网:解开大脑之迷

文/刘锋

历史上,神经科学家研究大脑之谜主要采用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思想线路: 还原论和整体论(图1)。

还原论又被称为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该方法试图通过研究单个分子、细胞或回路等神经系统的基础元素的特性来理解神经系统。

这种思路可以研究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特性,从而了解神经元相互之间是如何通讯的,彼此之间通讯的模式在发育的过程中如何建立的,以及这种模式是如何被经验活动所修饰的。

 整体论又被称为自上而下的研究策略。它主要是从研究功能入手来理解神经系统,该方法主要关心的方面是系统的活动如何调节或是反映在行为上。这两套研究思路都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但是在神经科学反展的历史上也都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采用整体论研究神经科学的科学家们,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取得了他们的第一个重大的成功,即采用选择性损毁特定脑区的方法来分析行为的变化。

还原论的成功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对于大脑的信号系统的分析研究上。这些工作使我们了解了神经信号传递的一些基本的分子机制,比如,单个神经元是如何通过产生全或无的动作电位来进行长距离的信号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又是如何通过突触传递来实现彼此之间的通讯联系的。

通过单细胞的研究工作,我们还了解到感觉刺激是如何被分类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转化成大脑可以理解的电信号的。这方面的工作也证实了形而上学心理学家的推测,即我们的大脑的感知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了外部的物理世界,而是从最初的初级感觉器官中就开始了对感觉物理信息的抽象和重现。

经过3年的努力,到2007年底我们发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之后的互联网发展一步步让这个论断成为现实。云计算与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与互联网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搜索引擎网络蜘蛛,IFTTT网站的诞生与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等等。

几乎在发现互联网类似于人脑的同时,我们也很自然地联想到,神经学的研究有没有可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也就是说,人脑的结构会不会反过来也高度类似于互联网。会不会也有路由系统、搜索引擎、IPv4/IPv6地址编码系统、维基百科、Facebook一样SNS系统。如果这个猜想成立的话,那么通过比较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的结构,大脑之谜将在互联网面前被彻底解开(表1)。

表1:互联网虚拟大脑与生物大脑研究对比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联网虚拟大脑和人类大脑在科学研究领域,可能非常互补,也就是说用已经了解的人类大脑结构我们可以预测互联网下一步的发展动向。同时也可以用已知的互联网特点解开人类大脑的秘密。

用互联网的特点分析人脑的应用和结构,在整体论和还原论之外开始了一条新的探索路径——逆仿生方法。首先我们先了解以下什么是仿生学。

所谓仿生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建造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打破了生物和机器的界限,将各种不同的系统沟通起来。运用仿生方法可创制新的机械,发明现代化识辨仪器,改进通信系统,设计新颖的工艺和研制人工脏器等。如现代的飞机、极地越野汽车、雷达系统的电子蛙眼、航海的声纳系统、航空建造工程的蜂窝结构、人工肾及人工心脏等,都是仿生的结晶

早在20世纪后期,美国生物学家卡拉汉教授就已经提出了“逆仿生学”的概念。他认为仔细研究人们已经设计制造出来的东西,就有可能解开某些自然之迷。

从算盘到电脑,从汽车到飞船,人类的许多发明和设计并不是直接对某种自然现象进行模仿,而是遵循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同时生物的许多高超技能也并不是超自然诞生的,它们同样遵循了自然的规律。两者的相似,是共同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可谓殊途同归。它认为我们可以先仔细分析人类的制造技术,再详细观察自然界的生物是怎样用过类似的技术,并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

回顾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逆仿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研究生物体,找到人工机器的原型。二、根据人工机器的原理,提出科学假说。三、通过实验手段,对假说进行验证。当然,作为高级运动形式的生命现象有其特殊的规律。但可以肯定地说,逆仿生学将成为研究生命源泉,解开自然之迷的一把得力钥匙。

在应用方面,针对昆虫的趋光行性机制的科学之谜,卡拉汉教授从逆仿生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天线假说,认为昆虫趋光是因为求偶行为所致,即昆虫的触角有各种各样的突起、凹陷及螺纹。

这些结构类似现代使用的天线装置,使昆虫的触角可以感受信息素分子的振动而吸引昆虫,灯光中的远红外线光谱与信息素分子的振动谱线一致,昆虫的触角可以感受该信息导致趋光。

互联网进化论提出用互联网的功能和结构作为分析人脑秘密的工具,为逆仿生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即总结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商业模式的特点,形成大脑研究的实验方法,不断进行科学实验,逐步推进21世纪神经学的发展。

节选自《互联网进化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14/08/12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互联网中的大脑
image.png 推荐语: 这是一篇容易被忽视的科技报道,但它很可能隐含着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启示:互联网与脑科学的关系问题。 大工业革命使人类无论在力量使用还是观察能力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为此后100年开始的物理学大突破,奠定了技术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是20世纪科学突破的成果。1969年开始,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美国发动,从那时到现在的40多年里,互联网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应该说,互联网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增强人类的力量和视野不同,互联网极
腾讯研究院
2018/01/22
6180
互联网中的大脑
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
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有下列三家: (1) 符号主义(symbolicism),又称为逻辑主义、心理学派或计算机学派,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
机器人网
2018/04/25
24.4K0
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
北大黄铁军:强AI的“仿真主义”和神经计算机的“五原则”
【新智元导读】过去,大概有四种方法来实现某些人工智能: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和统计学, 这四种方法在不同的角度抓住了智能的一些特点。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黄铁军提出:“仿真主义”可谓人工智能方法中第五流派。 在人工智能过去的六十年,大概有四种方法来实现某些人工智能: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和统计学。 这四种方法在不同的角度抓住了智能的一些特点,在人工智能中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近年来,深入学习在全球崛起,特别是在图像和语音识别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功,将AI推向第三次革命。 近期,在刊物IJAC(Inte
新智元
2018/03/28
9790
欧盟「人脑计划」​最新进展:新算法模拟生物进化,为大脑如何工作提供新见解
编辑/凯霞 2013 年,欧盟「人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HBP)正式启动,是欧洲最大的脑科学项目,也是欧盟资助的最大研究项目之一。是欧盟首批为期 10 年、预算 10 亿欧元的「旗舰」项目。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全球性的大科学项目。 在神经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接口上,HBP 借助计算、神经信息学和人工智能的高度先进方法研究大脑及其疾病,进而推动类脑计算和神经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 HBP 主要创始人、著名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拉姆(Henry Markram)提出,「在 10
机器之心
2023/03/29
4610
欧盟「人脑计划」​最新进展:新算法模拟生物进化,为大脑如何工作提供新见解
谷歌、哈佛联手绘出「百万分之一」人脑神经3D连接图!天量数据竟可塞满14亿块1T硬盘
去年夏天,哈佛大学和谷歌的研究人员联合发布了第一张部分人脑的连接图。针头大小的组织被保存下来,用重金属染色,切成5000片,并在电子显微镜下成像。
新智元
2021/12/13
6680
谷歌、哈佛联手绘出「百万分之一」人脑神经3D连接图!天量数据竟可塞满14亿块1T硬盘
最新版互联网云脑架构图发布,解读云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19个前沿科技
从2008年1月3日第一版互联网云脑(Internet Cloud Brain)架构图绘制以来,时间已经过去9年,本文发布的版本是互联网云脑架构的第四个版本,如上图所示,(其他三个版本请参考本文附录)。与前个版本相比,这个版本主要重点突出了有以下几点:
IT阅读排行榜
2018/08/16
1.2K0
最新版互联网云脑架构图发布,解读云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19个前沿科技
复杂系统研究:从蚁群到互联网
电影《蚁人》剧照。 一些思想是由简单的思想组合而成,我称此为复杂;比如美、感激、人、军队、宇宙等。 ——洛克(John Locke),《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ming Human Understanding) 巴西,亚马逊雨林。 几十万只行军蚁(army ant)在行进。没有谁掌控这支军队;不存在指挥官。每只蚂蚁几乎都没有什么视力,也没有什么智能,但是行进中的蚂蚁凝聚在一起组合成了扇形的蚁团,一路风卷残云,吃掉路上遇到的一切猎物。不能被马上吃掉的就会被蚁群带走。在攻击了一天并摧毁了足球
大数据文摘
2018/05/22
9470
互联网大脑架构分析之腾讯:至少已布局三大AI实验室
互联网大脑架构分析之腾讯:至少已布局三大AI实验室
数据猿
2018/04/24
9090
互联网大脑架构分析之腾讯:至少已布局三大AI实验室
发明了互联网和AI的美军机构长文预测:人类正与机器合二为一
想说明DARPA是什么,莫过于看它曾经带给我们什么:互联网、无人驾驶汽车、手持电子设备、人工智能…… 近日DARPA负责人发布5千字长文,详细的告诉我们:人类正在跨越一个新的技术边界。推荐仔细阅读。
量子位
2018/03/21
6870
发明了互联网和AI的美军机构长文预测:人类正与机器合二为一
大脑理论与智能机器探索者:Palm创始人Jeff Hawkins
记者 | 卢鸫翔(ludx@csdn.net) 本文为《程序员》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订阅2017年《程序员》 “虽然没人确切知道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与之相关的理论却很多——关于大脑则完全相反。”作为工程师,Jeff Hawkins创立了两家便携式计算机公司,Palm和Handspring,开发了风靡一时的PalmPilot和Treo智能电话。然而作为科学家,理解大脑运作方式、原理,并按同样原理制造智能机器才是他一生的追求。日前,Jeff Hawkins接受了《程序员》采访
用户1737318
2018/06/06
6340
大脑为何无法像电脑一样处理信息?
编者注:原文为研究心理学家Robert Epstein的The Empty Brain,发稿时原文已在Facebook上被分享近8万次。 (一) 无论如何努力,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永远也不会在脑中找到第五交响曲的乐谱——或文字图片或其它任何刺激。人脑不真是空的。但人们以为大脑中存在的绝大部分简单东西,如同“记忆”,其实都不在那里。 我们对大脑的愚昧认知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并格外受40年代计算机发明的影响。过了半个世纪,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和其他专家愈加认为,人脑有着电脑一样的工作方式。 要意识到这种
大数据文摘
2018/05/22
7180
【报告】神经网络:技术发展与未来挑战(PDF下载)
【新智元导读】本文为爱思唯尔收费报告。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研究人员系统梳理神经网络历史,从模型、模拟器到实现几方面阐释神经网络发展,展示了随时间推移,神经网络如何催生了计算神经学、神经工程学、计算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学科。论文还探讨了与脑科学相关的信息处理研究,介绍了欧洲人类大脑计划、美国脑计划等各国神经网络相关重大科研项目,是对神经网络和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进行系统和全局理解的好资料。 神经网络:早期研究、当前框架和新的挑战 作者:Alberto Prieto, Beatriz Prieto , Eva Mart
新智元
2018/03/23
1.3K0
【报告】神经网络:技术发展与未来挑战(PDF下载)
图解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关系
我们在互联网进化论和互联网神经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互联网正在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科学实验将证明大脑中也经拥有Google一样的搜索引擎,Facebook一样的SNS系统,IPv4一样的地址编码系统,思科一样的路由系统。。。” 之前也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所绘制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对互
静一
2018/03/21
3.5K0
图解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关系
速度快到飞起 如何跟蜻蜓的大脑学习计算?
科学家研究了其中一种大型昆虫蜻蜓的大脑,希望利用这些昆虫的专长来设计计算系统,这些系统针对拦截来袭导弹或跟踪气味羽流等任务进行了优化。通过利用蜻蜓神经系统的速度、简单性和效率,目标是设计能够更快地执行这些功能的计算机,并且功耗仅为传统系统的一小部分。
AI科技大本营
2021/09/03
6410
Science重磅封面:中国团队发布全球首个脑再生图谱!
---- 新智元报道   编辑:拉燕 桃子 【新智元导读】若大脑100%被开发,「超体」或成为现实?近日,中国科学家创建了全球首个蝾螈脑再生时空图谱,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 人类大脑真的仅能开发10%吗? 电影「超体」中,女主Lucy误打误撞开发了100%的大脑潜能。 伴随着身体的飞快进化,她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超能力:瞬间掌握外语,利用脑电波隔空移物,任意改变物体形态... 若想让大脑神经元能够不断开发的一种可能便是我们的大脑细胞拥有再生能力。 目前,全球唯一能再生大脑的生物便是——又呆又
新智元
2022/09/22
4540
Science重磅封面:中国团队发布全球首个脑再生图谱!
奇点大学公开课-颠覆你的思维
奇点大学公开课-颠覆你的思维 11月24日,百度百家举办第六次线下活动,邀请了奇点大学的三位讲师在太庙开公开课。 左:Raymond 中:Neil 右:Brad 有幸参加了baidu百家的奇点大学
CreateAMind
2018/07/20
8450
人工智能技术的探讨(谢苏)
1.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学科。实际上,所谓的智能与智能的本质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和脑科专家一直努力探索的话题,但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因此,学术界也没有给人工智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理解为:人工智能是指能够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拥有智能能力,可以代替人类实现识别,认知,分析,决策等多种功能的技术。
谢苏
2025/04/17
2680
导弹防御系统,如何跟蜻蜓的大脑学习计算?
多雨的夏季,蜻蜓最为常见,这些美丽的生物的飞行速度极快,狩猎能力也极为出色:蜻蜓狩猎的成功率捕获了高达 95% ,它们一天可以吃掉数百只蚊子。
大数据文摘
2021/08/25
4780
CCAI | 人工智能的将来,是否就埋藏在大脑那些神经元突触间美妙的电信号中?
前言 我们曾经说过,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有一个流派,倾向于认为对大脑的恰当模拟会是制造出人工智能的关键,但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对人脑的工作原理的了解仍然十分粗浅,更谈不上对它的精确模拟了。对大脑的研究、以及对以此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的研究,早已脱离了单个学科可以应对的范畴,而需要多个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协作。或许只有最顶尖的人才才能理解,并最终推动这些领域的进步。 不过即使是我们目前对人脑非常浅薄的研究中得到的认知,也已经构成了一幅无比美丽的画卷。这其中蕴含的奥妙让我们丝毫不会怀疑,我们的大脑是世界上最精妙(同时居
AI科技评论
2018/03/07
8650
CCAI | 人工智能的将来,是否就埋藏在大脑那些神经元突触间美妙的电信号中?
南航戴振东:仿生学研究需要与生物学家跨界交流,目前最缺的是人才
谈到仿生学,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的「木牛流马」、渔船摇撸、鲁班发明木锯。研究难点在于从研究生物到理解生物再到工程实现,周期太长,很多人难以坚持。
AI科技评论
2018/07/27
1.3K0
南航戴振东:仿生学研究需要与生物学家跨界交流,目前最缺的是人才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互联网中的大脑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