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身份认证系统面临多种攻击手段,攻击者通过技术漏洞、社会工程学等方式试图绕过验证机制。以下是当前主流的攻击类型及其技术原理和防御策略:
🧾 一、凭证窃取类攻击
- 撞库攻击(Credential Stuffing)
- 原理:利用已泄露的账号密码组合(如从A网站泄露的数据库),在B网站批量尝试登录。
- 案例:2024年某电商平台因用户重复使用密码,遭撞库攻击导致千万级损失。
- 防御:强制多因素认证(MFA)、实时监测异常登录行为(如异地IP尝试)。
2. 钓鱼攻击(Phishing)
- 原理:伪造合法机构(如银行、支付平台)的网站或邮件,诱导用户输入账号密码。
- 演进:AI生成仿冒内容逼真度提升,2024年钓鱼邮件识别难度增加40%。
- 防御:用户教育(识别虚假域名)、邮件过滤系统、反钓鱼浏览器插件。
3. 暴力破解(Brute Force)
- 类型:
- 字典攻击:使用常见密码组合(如“123456”)尝试。
- 混合攻击:结合字典与随机字符(如“Password123!”)。
- 技术加持:GPU加速破解,6位纯数字密码仅需3.5天即可破解。
- 防御:登录失败延迟响应、限制尝试次数、强密码策略(长度≥12位+特殊字符)。
👤 二、生物特征伪造类攻击
- 深度伪造(Deepfake)
- 原理:利用生成式AI合成动态人脸/声纹,欺骗活体检测系统。
- 数据:2024年深度伪造攻击激增3000%,26%中小企业遭遇此类攻击。
- 案例:欺诈者通过3D建模+AI换脸绕过东南亚某银行人脸验证。
- 防御:活体检测升级(动态微表情分析、红外血管扫描)。
2. 活体攻击(Presentation Attack)
- 手段:
- 屏幕翻拍(占比80%):播放真人视频欺骗摄像头。
- 注入攻击:劫持设备摄像头输入预录视频。
- 防御:多模态验证(如眨眼+摇头组合动作)、设备环境检测(防虚拟机攻击)。
3. 假证欺诈(Fake Document)
- 产业化:暗网提供“AI篡改证件+配套数据”服务,精仿证件占比提升至13%。
- 漏洞:部分地区政府数据库未联网,篡改关键字段(如姓名)即可绕过验证。
- 防御:区块链存证+官方数据库直连(如eID系统)。
⚙️ 三、系统漏洞利用类攻击
- 中间人攻击(MITM)
- 场景:公共WiFi下截取未加密的登录凭证。
- 防御:强制HTTPS(TLS 1.3)、证书双向验证。
2. 重放攻击(Replay Attack)
- 原理:截获合法认证数据包后重复发送,绕过动态口令。
- 防御:时间戳校验、会话令牌单次有效性。
3. 社工攻击(Social Engineering)
- 手法:冒充IT人员索要密码,或利用恐惧心理(如“账户异常”骗局)。
- 防御:员工安全培训、敏感操作二次确认机制。
🧩 四、综合攻击模式
- 合成身份欺诈(Synthetic Identity Fraud)
- 操作:组合真实与伪造信息(如真实社保号+虚假地址)创建新身份。
- 危害:2030年预计美国因此损失超230亿美元。
- 防御:行为分析(识别异常操作链)、跨平台数据核验。
2. 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暴力破解
- 组合:DDoS瘫痪安全系统后,趁乱发起暴力破解。
- 防御:流量清洗、入侵检测系统(IDS)联动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