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号知乎网友的提问 《如何评价腾讯开源的基于 DPDK 和 BSD 协议栈的网络框架 f-stack?》,我们将讨论内容和我们的一些想法进行了整理。
F-Stack 这个项目起始于DNSPod的授权DNS项目,当时是12年,DPDK还未开源的时候,我们就基于DPDK做了授权DNS,做完的时候正好DPDK也开源了,正式上线后10GE单网卡性能达到1100万qps,后面又实现了一个简易的TCP协议栈用于支持TCP DNS。
后来DNSPod合并进入腾讯云,腾讯云有大量业务需要高性能的接入服务,而DPDK虽然更适用于SDN/NFV/DNS等简单业务场景,但是否能够对这些7层的业务一样有性能提升效果呢。我们在原来授权DNS的TCP协议栈基础上实现了较为完整的TCP/IP协议栈(参考了mTCP,Seastar,lwIP等),进行了业务性能测试,除了大并发短连接(CPS)性能呈数十倍的提升外,其他常规网络指标(如并发连接数、带宽等)的性能也有比较大的提升。
后续在协议栈之上增加了协程框架,并且上层兼容了腾讯SNG的服务端框架SPP,使得腾讯云原有的业务可以无缝迁入来提升性能,兼顾了高性能、易用和通用性。但是经过近一年的线上使用运行,我们发现,线上的网络环境各式各样,这个TCP/IP协议栈并不能满足全部需求(各种tunnel、网络调试等),而自己去实现各种协议既费力又不讨好,不如借助社区的力量,所以开始对开源协议栈进行了调研。
对于用户态协议栈来说,开源实现很多,有自研的、有Linux和FreeBSD的用户态移植的,经过初步的筛选留下了Seastar和FreeBSD。其实一开始我们是倾向于选择Seastar的,因为其除了协议栈之外,尚有比较先进的编程理念和接口,只是上手门槛较高,但上手后使用体验还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测试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Seastar的Native协议栈的很多不足之处,如无法处理大包、无法在外网正常运行等,我们尝试修复部分问题并提交patch后意识到这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了,最终决定放弃。
最后我们将FreeBSD协议栈移植到了Linux用户态,好处主要有
F-Stack和Seastar都是基本完整的网络编程框架,包含了DPDK网络I/O模块、用户态协议栈、异步编程接口等整个系统共用户接入使用。
F-Stack相当于用胶水粘合了DPDK,FreeBSD协议栈,POSIX API,异步编程接口,上层应用等组成的系统,而Seastar则是新开发的系统,主要有以下区别。
Q:API能否做成完全兼容?
A:有考虑完全兼容的方案,如LD_PRELOAD等,但还需有细节需要考虑和测试,最终肯定会提供完全兼容的API。
Q:Seastar的Native协议栈在外网运行有什么问题?
A:SeaStar作为ScyllaDB的子项目,其实用场景主要是内网数据库,并未对外网环境进行测试。我们的测试业务在外网上进行测试时,在传输较大文件或大并发小文件请求时,必现协议栈挂死完全无法访问的问题,外在表现是滑动窗口降为0。当然在外网运行时可以使用POSIX协议栈,不能享受DPDK的高性能收发包,但可以体验其现代编程模式和接口。
Q:是否可以列出剪裁的FreeBSD协议栈功能列表?
A:我们会进行整理并列出来。
Q:单核性能提升有多少
A:目前版本的F-Stack单核性能比内核协议栈高20-50%左右,多核优势更明显,后续会持续进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