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技术百科首页 >GDPR合规 >企业发生数据泄露时,如何按照GDPR合规要求进行通报与响应?

企业发生数据泄露时,如何按照GDPR合规要求进行通报与响应?

词条归属:GDPR合规

在GDPR框架下,​数据泄露是指“由于违反安全政策而导致传输、存储或以其他方式处理的个人数据遭到意外或非法破坏、丢失、更改、未经授权的披露或访问”(GDPR第4(12)条)。数据泄露可能涉及“普通个人数据”(如姓名、手机号)或“特殊类别数据”(如生物识别、健康信息),其合规要求因数据类型和风险程度而异,但核心逻辑是​“快速响应、透明通报、风险控制”​。以下是2025年最新的GDPR合规通报与响应流程,结合欧盟监管实践(如法国CNIL、意大利SA的执法案例)和官方指南(如EDPB《赫尔辛基声明》)总结:


一、第一步:立即启动内部应急响应,控制泄露扩散

数据泄露发生后,​第一时间控制风险是降低合规成本和声誉损失的关键。企业需遵循“发现→评估→止损”的应急流程:

1. 识别与确认泄露事件

  • 触发条件​:当发现个人数据(包括普通数据或特殊类别数据)被未经授权访问、披露、修改或丢失时,需立即启动响应流程。例如:
  • 员工误发包含用户手机号的邮件给第三方;
  • 黑客入侵数据库,窃取客户支付信息;
  • 服务器故障导致用户数据丢失
  • 确认方式​:通过日志分析(如SIEM系统)、员工报告或第三方通知(如用户反馈)确认泄露的时间、范围、原因​(如技术漏洞、人为失误)。

2. 评估泄露的风险等级

根据GDPR第34条,需判断泄露是否“可能对自然人的权利和自由造成高风险”。风险等级的评估因素包括:

  • 数据类型​:特殊类别数据(如生物识别、健康信息)的风险高于普通数据(如姓名、手机号);
  • 影响范围​:受影响的数据主体数量(如10万用户 vs 100用户);
  • 潜在后果​:是否可能导致身份盗窃、财产损失、歧视或名誉损害(如泄露用户的医疗记录可能导致歧视)。

3. 立即采取止损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泄露扩散:

  • 技术措施​:
  • 若为未经授权访问​:立即封锁涉事账号、隔离受感染服务器、修改数据库密码;
  • 若为数据丢失​:从备份中恢复数据(需确保备份未被泄露);
  • 若为第三方泄露​:要求第三方立即停止泄露行为(如要求物流商删除误发的用户数据)。
  • 组织措施​:
  • 通知IT、法务、公关等部门组成应急响应小组​(需包含数据保护官(DPO));
  • 暂停相关业务流程(如暂停电商平台订单处理,防止进一步泄露)。

二、第二步:通报监管机构(DPA):72小时“生死线”​

GDPR第33条规定,​数据控制者必须在知晓数据泄露后“不迟于72小时”通知主管监管机构(DPA)​,除非泄露“不太可能对自然人的权利和自由造成风险”(如泄露的是已加密且无法解密的普通数据)。

1. 通知的对象:主管监管机构(DPA)​

  • 欧盟境内​:企业需向注册地所在国的DPA报告(如法国企业向CNIL报告,德国企业向BfDI报告);
  • 跨境数据泄露​:若泄露涉及多个欧盟成员国,需向主要业务所在国的DPA报告(遵循“一站式机制”),该DPA会协调其他成员国的监管行动;
  • 中国企业​:若在欧盟设有分支机构(如阿里云法兰克福数据中心),需向该分支机构的注册地DPA报告;若未设分支机构,需向欧盟委员会指定的DPA​(如爱尔兰DPC)报告。

2. 通知的内容:符合EDPB统一模板要求

根据EDPB2025年7月发布的《赫尔辛基声明》,监管机构需提供统一的数据泄露通知模板,核心内容包括:

  • 组织信息​:企业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如DPO的邮箱、电话);
  • 泄露详情​:
  • 泄露的性质(如“黑客入侵数据库”“员工误发邮件”);
  • 发现时间(精确到小时,如“2025年10月10日14:30”);
  • 泄露的数据类型(如“姓名、手机号、收货地址”“银行卡号、CVV码”);
  • 受影响范围​:受影响的数据主体类别(如“欧盟用户”“中国用户”)及近似数量(如“10万用户”);
  • 可能后果​:泄露可能导致的后果(如“身份盗窃”“财产损失”);
  • 已采取措施​:已采取的止损措施(如“封锁涉事账号”“恢复备份数据”);
  • 延迟理由​:若未能在72小时内通知,需说明延迟原因(如“正在评估泄露范围”)。

3. 通知的方式:优先使用监管机构的官方渠道

  • 欧盟成员国​:多数DPA提供在线表单​(如法国CNIL的“数据泄露通知表单”)或专用邮箱​(如德国BfDI的dpa@bfdi.bund.de);
  • 中国企业​:可通过欧盟委员会的“数据保护门户”​​查询目标DPA的通知渠道,或委托当地律师提交通知。

4. 未按时通知的后果

若未能在72小时内通知,需向监管机构提交书面延迟说明​(如“因技术原因未能及时评估泄露范围”)。延迟通知可能导致更高罚款​(如GDPR规定的“全球营业额4%”或“2000万欧元”),例如:

  • 2025年5月,意大利SA对某聊天机器人公司处以500万欧元罚款,原因之一是“未在72小时内通知监管机构数据泄露事件”。

三、第三步:通报数据主体:“无不当延误”告知风险

GDPR第34条规定,若数据泄露“可能对自然人的权利和自由造成高风险”,企业需“无不当延误”地通知受影响的数据主体(如用户、员工)。

1. 通知的触发条件:高风险场景

需通知数据主体的场景包括:

  • 泄露特殊类别数据​(如生物识别、健康信息);
  • 泄露财务数据​(如银行卡号、支付记录);
  • 泄露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护照号),可能导致身份盗窃;
  • 泄露敏感个人信息​(如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可能导致歧视。

2. 通知的内容:清晰、易懂的风险提示

通知需包含以下信息(参考LVMH集团2025年5月的客户数据泄露通报):

  • 泄露事件概述​:简要说明泄露的原因(如“数据库遭受未经授权访问”)和范围(如“部分客户的姓名、手机号、收货地址被泄露”);
  • 风险提示​:告知数据主体可能的后果(如“您的信息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请警惕陌生电话或短信”);
  • 应对措施​:指导数据主体如何降低风险(如“修改账户密码”“不要点击陌生链接”“联系客服核实信息”);
  • 企业责任​:说明企业已采取的措施(如“已加强数据库安全”“启动法律程序追究责任”);
  • 联系方式​:企业的客服电话、邮箱或官网(如Dior的400客服热线)。

3. 通知的方式:多渠道、全覆盖

  • 优先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直接通知受影响的数据主体(如LVMH向客户发送短信通报泄露事件);
  • 补充方式​:在企业官网发布公开声明​(如“关于近期数据泄露事件的说明”),或在社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发布通知;
  • 语言要求​:使用数据主体的母语​(如向欧盟用户发送英文或当地语言的通知)。

4. 例外情况:无需通知数据主体的场景

若满足以下任一条件,企业可不通知数据主体,但需向监管机构说明理由:

  • 泄露的普通个人数据​(如姓名、手机号)已被加密,且无法解密(如泄露的是AES-256加密的用户数据);
  • 企业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风险具体化(如修改了所有受影响的账户密码,降低了身份盗窃风险);
  • 通知会导致不成比例的努力​(如受影响的数据主体数量极少,且通知成本远高于风险)。

四、第四步:后续整改与报告:闭环合规

数据泄露事件处理完毕后,企业需完成整改与报告,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1. 内部调查与整改

  • 调查原因​:通过日志分析​(如SIEM系统)、员工访谈​(如询问误发邮件的员工)找出泄露的根本原因(如“员工未遵守数据安全政策”“服务器存在未修复的漏洞”);
  • 整改措施​:
  • 技术整改​:修复漏洞(如更新服务器补丁)、加强加密(如对敏感数据采用AES-256加密)、实施多因素认证(MFA)​​(如员工登录需密码+短信验证码);
  • 组织整改​:加强员工培训(如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培训,强调“不要误发敏感数据”)、完善数据安全政策​(如明确“数据访问权限”“数据泄露响应流程”)。

2. 向监管机构提交整改报告

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企业需提交整改报告,内容包括:

  • 泄露事件的根本原因​(如“服务器存在SQL注入漏洞”);
  • 已采取的整改措施​(如“修复了SQL注入漏洞”“实施了MFA”);
  • 预防措施​(如“定期开展漏洞扫描”“每季度进行数据安全审计”)。

3. 向数据主体反馈整改情况(可选)​

若数据主体要求,企业需向其反馈整改情况​(如“我们已修复了服务器漏洞,您的信息现在更安全了”),增强用户信任。


五、第五步:跨境数据泄露的特殊要求

若数据泄露涉及跨境传输​(如中国企业将欧盟用户数据传输至中国服务器),需额外遵守以下要求:

1. 确认接收国的数据保护水平

根据GDPR第44条,跨境传输需确保接收国的数据保护水平“与欧盟相当”。若接收国未被欧盟委员会认定为“充分性认定”(如中国),企业需采取适当保障措施​(如:

  • 签订标准合同条款(SCCs)​​(欧盟委员会批准的合同模板,明确双方的数据保护义务);
  • 实施补充措施​(如加密、匿名化,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泄露)。

2. 通知接收国的监管机构

若接收国的数据保护水平未达欧盟标准,企业需向接收国的监管机构​(如中国的网信部门)报告数据泄露事件,遵循当地的合规要求(如《中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相关文章
业务安全与合规要求双重驱动下,企业如何有效落地数据加密防护?
近年来数据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外部威胁和内部威胁左右夹击。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天有上千万条数据被泄露,其中只有2%的数据经过加密,在泄露后未造成损失。由于不安全的配置、源代码泄露及硬编码等内部威胁导致数据泄露事件比例逐渐攀升,严重威胁企业业务信息、客户数据等安全。
云鼎实验室
2020-05-14
3.8K0
艾体宝干货丨跨境合规解决方案:Lepide构建高效、安全的合规管理体系
合规报告指企业通过提交切实证据,证明其合规与安全状况符合内外部审计标准的过程。这种报告是企业遵循相关公司或法律准则及指令的证明文件,通常由审计人员持续更新并作为佐证材料提交,用以确认合规状态的水平与质量。
用户11291338
2025-06-03
3360
GDPR两周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哪?
2020年5月25日是欧盟正式发布实施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两周年纪念日。然而GDPR这个刚满两岁的条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年来有关遵守该条例的数据表明,理想的条例遵守情况与现实发展之间存在重大脱节。
FB客服
2020-05-29
6180
当GDPR来敲门
距离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正式生效的日子不远了。据称,该条例将在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在法律行业针对该条例的讨论如火如荼,但安全圈却少有发声,另外,法律行业提供的意见也过于理论,不太具有操作性。本文试图从安全从业者的角度解读GDPR,同时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合理应对GDPR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措施。另外,“GDPR中国版”--《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于2018年5月1日正式生效,本文将会分析该规范与GDPR的异同,以及面对这两个版本的“GDPR”,中国互联网企业如何将其安全合规需求与企业安全建设结合在一起。
0xtuhao
2022-06-21
9130
GDPR合规团队协作软件:保障企业数据安全的关键
随着数据隐私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的实施成为企业在数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法律要求。特别是对于需要在团队之间协作并共享信息的企业来说,选择合规的软件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深入探讨GDPR合规团队协作软件的重要性,功能特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工具。
流淌的琴声
2025-07-21
1430
点击加载更多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