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三代测序100问(13):三代纳米孔测序到底能测多长?

三代测序100问(13):三代纳米孔测序到底能测多长?

作者头像
天意生信云
发布2025-09-30 14:47:57
发布2025-09-30 14:47:57
1860
举报

在三代测序技术的璀璨星空中,纳米孔测序以其独特的“实时、长读长”特性而备受瞩目。一个常常萦绕在研究者,特别是初学者心头的问题便是:“纳米孔测序到底能测多长?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它的读长应该是没有上限的吧?”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触及了纳米孔测序技术的核心原理与实践边界。今天,我们就跟随李冕老师的思路,一同探寻答案。

纳米孔测序的“无限”潜力:原理上的“无天花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纳米孔测序的一个显著优势:其读长在理论上并不受仪器本身的限制。这一特性源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

  • 在测序过程中,单个DNA或RNA分子在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的牵引和调控下,以一定的速率穿过一个生物工程改造的纳米孔蛋白(nanopore)。
  • 当核酸链上的不同碱基(或碱基组合)通过孔道时,会引起孔内离子电流产生特征性的波动。
  • 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实时捕捉这些电流信号的变化,并通过复杂的算法(basecalling)将其解码为碱基序列。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输入的核酸分子足够长且不发生断裂,马达蛋白和纳米孔蛋白的复合体能够持续工作,那么信号采集就能一直进行下去。因此,纳米孔测序的读长上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花板”。

从理论到现实:制约读长的三大关键因素

既然理论上可以“无限长”,为何我们在实际应用中看到的读长并非如此呢?李老师为我们揭示了在实际操作中,纳米孔测序平均读长受到的几大关键制约因素:

  1. 样本DNA的完整性——最主要的瓶颈

“读长的瓶颈,往往在于样本制备,而非测序本身。”李老师一语中的。常规的DNA提取试剂盒,无论是在细胞裂解、柱纯化、离心还是洗脱等步骤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对DNA分子产生剪切力。大多数文献和厂家手册中都表明,通过常规柱式法提取的基因组DNA,其片段大小通常分布在10-50kb的范围内。这意味着,即使测序仪有能力测得更长,但输入的“原料”本身就决定了最终读长的上限。

  1. 文库构建与测序过程的稳定性

即使我们获得了超长片段的DNA,在后续的文库构建实验中,DNA分子仍可能因为移液、混匀等操作的剪切力而断裂。此外,测序芯片上的马达蛋白、纳米孔蛋白以及其镶嵌的生物膜,其活性和寿命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期地稳定工作。这些因素都会共同影响最终可获得的测序读长。

  1. 超长DNA分子的物理特性——“堵孔”问题

当DNA片段的长度过长时,它在溶液中更容易发生打结、缠绕,或形成复杂的二级结构。这些“疙瘩”在进入狭窄的纳米孔口时,可能无法被完全解开,从而导致孔道被堵塞,即所谓的“堵孔” 现象。一旦发生堵孔,该孔道的测序就会终止,这不仅影响了单条read的长度,也会降低整个测序芯片的数据产出。

实际数据表现:从常规到极限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来看看纳米孔测序在实际应用中的读长表现:

  • 常规读长分布:目前,在大多数应用中,纳米孔测序的平均读长通常控制在10kb到30kb之间,这与常规柱式法提取的DNA片段大小分布基本吻合。
  • 超长读长记录:如果采用经过优化的超长片段提取和文库制备方案,例如使用磁珠法或苯酚-氯仿法进行温和提取,可以获得N50在50kb至100kb以上的惊人读长记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堵孔”现象的存在,这类超长文库的测序芯片产出(yield)往往会低于常规建库。
  • 极限单条Read记录:目前,已公开发表的最长的单条纳米孔read记录大约在4Mb左右。然而,这种极限超长read的获得,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完美的样本、极致优化的实验流程和相当的“运气”,并不具备大规模、可重复的产出能力。

结语:追求“合适”,而非“无限”

总结一下:纳米孔测序技术确实具备产生超长读长的非凡能力,其读长没有理论上的“天花板”。但实际结果是一个受样本DNA完整性、文库构建方式和测序过程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平衡。

在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我们追求的并非“无限长”,而是一个稳定、可重复且“足够长”的读长分布。对于基因组拼接、复杂结构变异检测、全长转录本测序等核心任务而言,几十kb到上百kb的读长已经足以提供关键的结构信息,帮助我们攻克二代测序难以逾越的障碍。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8-2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BioOmics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纳米孔测序的“无限”潜力:原理上的“无天花板”
  • 从理论到现实:制约读长的三大关键因素
  • 实际数据表现:从常规到极限
  • 结语:追求“合适”,而非“无限”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