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AI驱动的半导体产业转型:技术突破与全球机遇

AI驱动的半导体产业转型:技术突破与全球机遇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09-11 14:23:11
发布2025-09-11 14:23:11
28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本文内容来源于SemiVision创始人陈熙博士在2025年9月4-6日“光电合封CPO及异质异构集成技术创新大会”的演讲内容,经Semivision授权整理发表。

一、Semivision简介与报告核心框架

Semivision秉持“Insights Drive Decisions”(洞察驱动决策)的理念,本次报告围绕“AI驱动的半导体产业转型”展开,核心框架涵盖三大板块:AI驱动的半导体创新演进、半导体领域的新动态、机遇与地缘政治,同时辅以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生态格局分析,为理解当前半导体技术突破与全球机遇提供全景视角。

二、AI驱动的半导体创新演进 (一)从蒸汽机到硅基: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迭代

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工业革命的持续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开启了机械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66年维尔纳·冯·西门子的发电机、1886年卡尔·本茨的汽车、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NIAC计算机、1981年IBM的个人电脑推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迎来信息化浪潮,1990年互联网的诞生以及2007年苹果iPhone的发布,2015年OpenAI推出大语言模型(LLM)、2018年AI服务器落地,逐步构建起数字世界的基础;第四次工业革命聚焦智能与互联,2023年人形机器人走向实用化,未来还预计在2035年实现核聚变技术的突破,而半导体作为核心支撑,始终贯穿于技术迭代的核心环节。 (二)AI渗透全行业:重塑产业运营与创新模式

当前,各行业的企业与组织正广泛整合AI技术,以显著提升业务运营的速度与效率。通过AI挖掘业务流程的深度洞察,既能改善客户体验,又能降低运营成本,成为推动创新突破的关键。具体应用场景覆盖多个领域:在安全与服务层面,有AI驱动的网络安全、智能客户支持;在自动化层面,包括智能文档处理、自动驾驶汽车、自主配送、智能工业机器人及协作机器人(cobots);在工业制造层面,AI驱动的质量控制、预测性维护、全球边缘集成成为重要助力;在城市与科技层面,AI赋能的智慧城市、大规模AI模型训练、虚拟AI超级计算机、自主无人机、超低延迟AI应用、实时AI推理等不断拓展边界。技术支撑上,全栈AI、NVIDIA AI Enterprise、AI优化基础设施、机器人云服务、可扩展AI平台、CUDA-X多样化应用及丰富的开发者生态系统,为这些场景落地提供了保障。 (三)封装的关键地位:从后端步骤到性能“决定者”

在AI芯片性能竞争中,封装已不再是单纯的后端加工步骤,而是决定AI芯片运行速度与上限的核心。从尺寸与密度演进来看,过去的半导体封装以N10 SoC、N7 SoC为代表,规模相对有限;当前则发展到N5 SoIC、3.3X N5 SoIC,性能与集成度显著提升;未来还将迈向N3/N2 SoIC、5.5X9.5X A16 SoIC,进一步突破技术边界。不同应用场景对封装规模需求差异明显,HPC Cloud领域需较大规模封装(如2X、3.3X、5.5X等)以支撑高性能计算,而Edge领域则倾向于紧凑尺寸(<1.5X,甚至<0.3X)与低成本封装,TESLA相关技术也在推动这一趋势落地。 (四)AI/HPC供应链现状与交付周期

当前 AI/HPC 供应链已形成清晰的分工体系,涵盖 AI 与软件、系统 IP、Chiplet / 芯片、CoWoS 制造与堆叠设计等核心环节。超大规模企业如 NVIDIA、Broadcom、Marvell、MTK 主导前端设计;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凭借先进工艺,承担芯片制造与 2.5D/3D 封装任务;ASE、Spil 等企业负责 Chiplet / 芯片的封装与测试;同时还有 ASIC 一站式服务为 HPC/AI 技术平台提供支撑。

以 NVIDIA AI 服务器机架的交付周期为例,整个流程总计需 6.5-9 个月:台积电晶圆制造环节耗时 3.5-4 个月,CoWoS 封装需 1.5-2.5 个月,KYEC 测试环节约 2.5 周,最后 GPU 模块、托盘组装与机架组装还需 1.5-2.5 个月。参与这一过程的制造企业覆盖全球,包括中国台湾的富士康、纬创、广达、英业达等,中国大陆的浪潮、曙光、联想、H3C,以及美国的 HPE、戴尔、思科、超微等。 (五)AI加速器内存带宽与HBM的发展差距

AI加速器对内存带宽的需求持续攀升,已逐步超越传统内存,HBM(高带宽内存)成为关键解决方案。从发展趋势看,2013年起,XPU搭配的HBM版本从HBM2逐步升级至HBM2E、HBM3,未来还将在2027年(预估)推出HBM3E,带宽与容量不断提升。但内存需求与HBM容量之间仍存在差距,假设LLM参数和梯度采用16位精度、优化器状态采用32位精度,HBM容量增长速度尚难完全匹配内存需求的增长。 从具体参数对比来看,NVIDIA GB200作为基准,计算能力达2475 TFLOPS,HBM容量192 GB,HBM带宽8 TB/s,扩展I/O带宽900 GB/s,采用电信号I/O;下一代AI SoC在性能上实现显著提升,计算能力达5940 TFLOPS(为基准的2.4倍),HBM容量288 GB(为基准的1.5倍),HBM带宽10 TB/s(为基准的1.25倍);其中一款下一代AI SoC延续电信号扩展I/O,带宽1800 GB/s(为基准的2倍),另一款则采用光信号I/O,带宽大幅提升至5120 GB/s(约为基准的5.7倍),突破电信号传输的带宽瓶颈。 (六)先进封装生态系统与IC基板发展

先进封装依赖庞大且相互关联的供应链,从晶圆、凸点到薄膜、基板和特种化学品,每个环节均有领先供应商协作,共同支撑高性能、可靠的下一代芯片(因参与者众多,以下仅列代表性企业)。

先进IC基板的发展方向聚焦多维度技术突破,包括精细凸点间距、精细走线间距、精细过孔间距、异质集成、嵌入式无源基板;Si节点方面,台积电(TSMC)的技术路线清晰,从2020年的N7、2022年的N5,到2025年的N3、2026年的N2,其中N2节点将采用新型Cu RDL;功率传输需求从100W提升至>500W,需搭配高PTH密度、厚Cu多层板、嵌入式无源元件;台积电CPO平台平台还采用低 Df 材料、低蚀刻化学物质与厚电介质,支持 50μm CPO 的大尺寸、高层数设计;高速传输速率持续升级,从56Gbps逐步迈向112Gbps(2021年)、224Gbps(2024年)、448Gbps(2026年)。

(七)2.5D/3D封装技术与演进路径

2.5D与3D封装技术呈现多企业、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格局。台积电(TSMC)推出CoWoS-S、CoWoS-R、CoWoS-L、SoIC等技术;英特尔(Intel)有Foveros-S、Foveros-R、Foveros-B、Foveros-3D、EMIB系列;日月光(ASE)开发2.5 Si TSV、FOCoS-CL、FOCoS-B等;安靠(Amkor)拥有2.5D TSV、S-SWIFT、S-Connect、WL3D;三星(Samsung)推出I-Cube S、R-Cube、I-Cube E、X-Cube;长电科技(JCET)则有XDFOI-T、XDFOI-O、XDFOI-B;HT-Tech也开发了eSinc、TFME、VISionS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核心结构包括硅桥(部分嵌入中介层)、硅中介层、RDL、3D堆叠、基板等,为不同场景提供适配方案。

从半导体封装整体演进来看,以台积电先进封装为例,过去的技术涵盖倒装芯片(Flip-Chip)、InFO、InFO-Speoialty、InFO-oS、InFO-SoW、InFO-LSI、FcBGA、CoWoS-S,主要满足当时移动、消费电子等领域需求;当前技术如CoWoS-R、CoWoS-R/L、WMCM、WMCM+CoWos-R、2.5D RDL、SoIC,已能支撑AI/HPC、汽车等高性能场景;未来则将聚焦CoPoS(Chip-on-Panel-on-Substrate)与光互连技术,突破电信号传输的物理限制,专为需超低延迟、大规模扩展的大型AI系统设计,这也使台积电成为后摩尔时代异质集成的核心推动者。这些封装技术广泛应用于AI/HPC、CPU、网络交换机、汽车、移动、VR/AR等领域。

三、半导体领域的新动态

(一)基于玻璃的半导体封装创新

玻璃材料正成为半导体封装的新兴载体,其应用形式包括玻璃核心、玻璃载体、玻璃中介层,具体场景涵盖AI/HPC基板、共封装光学(CPO)、2.5D/3D IC封装工艺的临时载体、面板级封装、微透镜阵列等。技术优势体现在高密度RDL、光电混合互连、良好的热膨胀系数(CTE)、精准光学对准及TGV(Through Glass Via)等,结合硅光子学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性能。目前,CoPoS(Chip-on-Panel-on-Substrate)技术已被多家封测厂(OSATs)和晶圆厂采用,英特尔玻璃基板处于开发阶段,相关技术参考来自MANZ、Intel、Corning及2023年IEEE资料。 (二)CoWoS、CoPoS与CoWoP

当前先进封装形成三大主流技术路线,各有明确的应用场景与技术特点:

  • 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先将芯片与硅中介层集成,再挂载到 ABF(异向性导电胶膜)封装基板上。该技术成熟度高,支持 HBM 堆叠与高速互连,已大规模应用于 H100/H200 等 AI 加速器、高性能计算(HPC)及 HBM 堆叠模块,但受限于基板尺寸,存在翘曲风险,且供应链高度依赖 ABF 基板,台积电 CoWoS 产能是当前关键瓶颈。
  • CoPoS(Chip-on-Panel-on-Substrate):将芯片模块封装在方形或面板级基板上,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适用于下一代 GPU、AI 服务器与面板级 SoC。不过目前该技术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面板级设备尚未成熟,还需进行生产线改造。
  • CoWoP(Chip-on-Wafer-on-PCB):将中介层模块直接挂载到高精度 SLP(类基板 PCB)上,省去 ABF 基板,具有结构简化、信号路径最短、成本最低的优势,计划应用于未来 Rubin Ultra 或下一代 GPU/AI 系统,但对 PCB 精度要求极高,存在热机械可靠性问题与高良率风险,需依赖高精度 PCB、超薄铜箔、SLP 与 mSAP(改良半加成法)技术支撑。

(三) 铜互连→先进光互连

从铜互连到光子互连,半导体集成技术经历四个发展阶段,逐步实现性能跃升:

  • Cu Wire 阶段:仅采用电气互连,基于 PCB、封装基板、中继器与开关,功率效率大于 30 pJ/bit,延迟为基准 1X,集成度较低,技术原理简单。
  • OE on PCB 阶段:在 PCB 上实现光电转换,集成硅光子学(SiPh)、电集成电路(EIC)与可插拔光模块,功率效率大于 10 pJ/bit,延迟保持 1X。
  • OE on Substrate 阶段:在封装基板上集成光电功能,缩短光学与开关之间的距离,功率效率提升至大于 5 pJ/bit,延迟降至小于 0.1X,功率效率显著优化。
  • OE on Interposer 阶段:在硅中介层上集成光电功能,实现共封装光学(CPO)与 XPU、HBM 的深度结合,功率效率进一步提升至大于 2 pJ/bit,延迟小于 0.05X,集成度最高且延迟最低。

(四) 先进封装领域的新技术

先进封装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同时也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在新技术方面,一是 Land-side Si Bridge 技术,作为多芯片 FOPKG(扇出型封装)Chiplet 互连的创新方案,为多芯片集成提供新路径;二是 Intel EMIB-TSV 技术,作为 EMIB(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的下一代演进版本,优化了封装内功率传输路径;三是键合技术从 Cu-Cu 向 Co-Co 升级 —— 相比 Cu-Cu 键合,Co-Co 键合在电迁移抗性、热稳定性、氧化特性上更优:Cu-Cu 键合易受高电流密度与热效应影响,高温下晶粒生长导致可靠性下降,且易氧化需高温(>300℃) bonding 或额外表面处理;而 Co-Co 键合电迁移抗性强、热稳定性好,氧化速度慢(Ag 钝化可进一步抑制氧化),能在 200-250℃实现 bonding,键合强度高且界面稳定,更适合小于 10μm 的超细间距场景,不过目前其电阻率较高,工艺仍在研发中。

在挑战方面,一是散热问题:高功率密度下芯片散热压力剧增,目前已开发在 CoWoS 平台上集成 “直接硅液冷” 的方案,通过液体直接接触硅片实现高效散热,规避液体泄漏风险;二是带宽瓶颈:为突破电气互连的带宽限制,台积电团队研发 “紧凑通用光子引擎”,通过 COUPE(共封装光学引擎)架构与 FAU(光子集成单元)集成,优化光电特性,提升数据传输带宽。

四、机遇与地缘政治

(一)晶圆厂核心设备供应商格局

晶圆厂的设备供应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各环节的主导供应商相对集中:

原始晶圆领域,信越化学(Shin-Etsu)占比50%,SUMCO占30%,环球晶圆(Globalwafers)占15%,Sitronic不足5%,另有NSIG/TCL参与;FOUP(前开式晶圆传送盒)/FOSB(前开式装运盒)领域,应特格(Entegris)占比超50%,信越化学、Miraial各占15%以上,Chuang King、Gudeng Precision提供补充;

光掩模领域,凸版印刷(Toppan)占23%,Photronics占21%,DNP占18%,Hoya占9%;

掩模检测领域,科磊(KLA)占比超80%,应用材料(AMAT)、Lasertec、蔡司(ZEISS)为重要参与者;

关键子系统由蔡司(ZEISS)、MKSI、Edwards、Advanced Energy、Horiba提供;

晶圆检测领域,科磊(KLA)占70%以上,应用材料(AMAT)占15%,ASML占10%;

离子注入领域,应用材料(AMAT)占60%以上,Axcelis占20%以上,Kingstone不足1%。 光刻相关设备方面,掩模写入器以Nuflare为主(70%),海德堡占5%,上海微电子(SMEE)不足3%,JOEL占20%;

光刻胶涂胶/显影设备由东京电子(TEL)主导(>90%),SEMES、Kingsemi、SCREEN、SUSS参与;光刻步进机领域,ASML占比超95%,尼康(Nikon)占1.5%,佳能(Canon)占3%,上海微电子(SMEE)逐步突破;

湿法工作站由SCREEN(>55%)、东京电子(TEL,>30%)主导,NAURA、DNS、ACM提供支持;

干法蚀刻设备中,泛林(Lam)占35%以上,东京电子(TEL)占25%,应用材料(AMAT)、NAURA/AMEC(10%)、Hitachi、ULVAC参与;光刻胶剥离设备方面,PSK占40%以上,Mattson占25%以上,东京电子(TEL)占5%以上,Hitachi、ULVAC、泛林(Lam)补充。 薄膜沉积与平坦化设备领域,外延设备(EPI Equip.)由应用材料(AMAT,81%)、ASM(13%)主导,Eugenus、Nuflare、NAURA参与;

物理气相沉积(PVD)以应用材料(AMAT,>83%)为主,ULVAC(5%)、东京电子(TEL)、泛林(Lam)、NAURA(2%)参与;

化学气相沉积(CVD)领域,应用材料(AMAT)占30%,泛林(Lam)占25%,东京电子(TEL)占20%,ASM占10%,NAURA/AMEC(2%)、ULVAC(3%)补充;

原子层沉积(ALD)由ASM(>45%)、东京电子(TEL,>25%)主导,泛林(Lam,<15%)、应用材料(AMAT)、Veeco、Beneq、NAURA/Piotech(5%)、NAURA/AMEC(2%)参与;

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由应用材料(AMAT,>40%)、EBARA(>25%)主导,Revasum、Tokyo Seimitsu、Hwatsing参与;

铜电镀设备以泛林(Lam,>75%)为主,应用材料(AMAT)、Classone、ACM(4%)补充;

快速热处理(RTP)设备由应用材料(AMAT,19%)、泛林(Lam,11%)、东京电子(TEL)、ASM、Mattson提供;

合金化(ALLOY)设备则有应用材料(AMAT)、ASM、东京电子(TEL)、Mattson、Kokusai参与。 (二)地缘政治与联盟合作

地缘政治层面,稀土(Rare Earth)与AI芯片(AI CHIPS)的控制权成为关键博弈点,各国在设备(Equipment)领域既有支持本土产业的举措,也存在对竞争对手(如中国AI芯片)的制衡,形成复杂的产业竞争格局。

为应对技术挑战与竞争,产业联盟成为重要合作形式。其中,Resonac发起由27家成员组成的“JOINT3”联盟,核心目标是开发下一代半导体封装技术,该技术利用有机材料在电路板不同组件间搭建互连桥梁,并通过原型生产线制造515×510mm面板级有机中介层。相比传统300mm晶圆(仅能生产4片相关产品),510mm面板级封装可适配更大规模生产,能产出24片产品,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三)“弯道超车”的机会与公式

报告提出“弯道超车的公式”,为后进者突破领先者优势提供思路:当后进者能够准确判断产业趋势、精准切入潜在市场、合理应用新兴技术,并且比领先者更专注于目标领域、更敢于尝试替代技术路径时,就有可能在产业发展的“弯道”阶段实现超越。具体而言,弯道超车力由五大要素共同决定,即趋势判断、潜在市场切入、新科技应用、聚焦专注,以及对领先者“路径依赖”这一盲点的把握,五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后进者实现技术与市场突破的核心能力。 五、总结

Semivision的报告指出,半导体生态系统如同一个“仓鼠轮”,其持续运转依赖于全产业链的团结(unity)与坚持(persistence)。在AI驱动的产业转型浪潮中,从封装技术的革新(如CoWoS、CoPoS、光互连、Co-Co键合)到供应链的协同,从地缘政治的博弈到联盟合作的推进,每一个环节都在推动半导体产业向前发展。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把握技术趋势、整合生态资源、突破核心瓶颈,既是挑战,也是实现创新与超越的关键机遇。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9-0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