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骨关节炎(OA)的研究是骨科医生最值得去效仿的。🧐
很多研究方法都很前沿。😜
今天是最近看的多组学优秀范文,大家看看吧。😘
骨关节炎(OA)以软骨退变为核心病理,但传统多组学方法无法解析细胞异质性。😘
本研究整合单细胞转录组(scRNA-seq)、空间转录组(Geo-seq)、GWAS和bulk RNA-seq数据,系统揭示OA膝关节软骨退变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通过整合OA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软骨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系统绘制膝关节软骨细胞动态图谱:👇
图1A:实验设计涵盖8例OA患者(含负重区WB与非负重区NWB)和3例健康对照的19份软骨样本,共分析135,896个软骨细胞;
图1B:UMAP降维鉴定11个软骨细胞亚群,包括9个已知群体和2个新亚群,前炎症软骨细胞(preInfC)和炎症软骨细胞(InfC);
图1C:preInfC(IFI27+)和InfC(CD74+/CXCL8+)在OA样本中显著富集(WB > NWB),而稳态软骨细胞(HomC)在对照组占主导;
图1D:亚群特异性标记基因热图显示ProC(BMP2+)、HTC(COL10A1+)及InfC(CD74+)的分子特征;
图1E-H:免疫组化验证标记基因空间表达,如BMP2(ProC)全层分布,IFI27(preInfC)在OA浅层区域特异性高表达。

⭐️ 结论:首次发现preInfC和InfC为OA特异性炎症相关软骨细胞,提示其在软骨退变中的潜在作用。
结合激光显微切割与Geo-seq技术,解析软骨四层结构(AS/SZ/MZ/DZ)的基因表达空间异质性:👇
图2A:实验流程涵盖5例样本(4例OA,1例对照)的124个空间区域测序;
图2B:OA样本中AS与SZ转录谱高度相似,提示浅层区域为炎症及ECM降解活跃区;
图2C:反卷积分析显示preHTC在OA的AS区域比例显著升高(30.3% vs 7.74%),InfC仅存在于OA的MZ;
图2D:AS/SZ区域特异性基因(如COMP、BGN)富集于ECM代谢及炎症通路,而MZ/DZ无显著功能富集。

⭐️结论:OA退变始于浅层区域,preHTC和InfC的空间扩增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聚焦InfC/preInfC亚群,解析其分子机制及细胞间通讯网络:👇
图3A:免疫组化验证InfC标记基因CD74/GPR183在OA的SZ/MZ区域高表达;
图3B:细胞互作分析揭示OA中MIF-CD74信号通路激活,InfC作为主要受体群体;
图3C-D:qRT-PCR显示OA软骨中MIF/CD74表达上调,CD74过表达促进IL-1β/TNF炎症因子释放;
图3E-G:亚群分析发现preInfC分化为3个亚群(如preInfC-1高表达CCL14),InfC分为4个亚群(如InfC-1表达巨噬细胞标记CD68),炎症评分随分化递增。

⭐️结论:InfC通过MIF-CD74-CXCR2/4轴介导慢性炎症,为靶向治疗提供新方向。
解析preHTC的分子特征及其在OA中的核心作用:👇
图4A:preHTC在OA中比例显著升高(20.4% vs 8.9%),且差异基因(DEGs)数量最多;
图4B:基因互作网络显示preHTC的DEGs富集于p38 MAPK通路,促进软骨细胞凋亡;
图4C-D:preHTC分4个亚群,preHTC-2(MMP2+/COL1A1+)与ECM降解相关,preHTC-4(线粒体基因+)可能加剧氧化应激;
图4E-H:空间DEG分析显示AS/SZ区域炎症基因(BAG1/CD9)上调,免疫组化验证其表达模式。

⭐️ 结论:preHTC通过ECM代谢失调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速软骨退变,是潜在治疗靶点。
整合bulk RNA-seq与GWAS数据,解析临床与遗传机制:👇
图5A-B:反卷积显示OA患者preHTC/InfC比例升高,Scissor分析证实preHTC与OA表型强相关;
图5C-E:preFC丰度将患者分为炎症型(高IL-1β,关节狭窄严重)和非炎症型(高软骨增殖基因);
图5F:GWAS整合显示HTC是跨人群(东亚/欧洲)的OA遗传风险关键群体(p=0.017)。

⭐️ 结论:preFC和HTC分别作为患者分型与遗传风险标志,为精准医疗提供分子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