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被中方批评安世半导体风波荷兰应付全部责任后,荷兰不知悔改,还污蔑中国工厂

随着中美经贸领域达成初步和解,持续月余的安世半导体供应链风波迎来关键转折。然而,作为风波始作俑者的荷兰安世,却在局势明朗之际尽显黔驴技穷:一边发布空洞声明否认“失去对安世中国控制”,一边无端抹黑中国工厂产品质量,试图通过舆论造势挽回主动权。

但现实早已注定其败局——安世中国手握国产晶圆替代方案,背靠中国市场与完整产业链优势,而荷兰安世在时间、产能与技术迭代上的全面滞后,使其陷入难以挣脱的“死局”,这场由单边主义挑起的博弈,最终以自我反噬收场。

此次风波的导火索,是荷兰安世自10月26日起单方面暂停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的冒险操作。这一举措本是其妄图以供应链为筹码,配合荷兰政府地缘政治诉求的博弈手段,却未曾想反而倒逼安世中国加速自主替代进程。

安世中国随即明确表态,现有库存足以支撑年底前稳定供应,明年起将全面转用国产晶圆实现无缝衔接生产。反观荷兰安世,在11月6日的声明中除了否认“失控”传言、发出毫无根据的质量警告外,仅能模糊表示“正在探索其他供应方案”,既无具体实施路线图,更无明确时间节点,充分暴露了其应对失措、底气不足的被动处境。

荷兰安世的“嘴炮式反击”堪称徒劳之举。其无端质疑10月13日后安世中国生产的芯片“非正品”“质量不达标”,甚至暗示将拒绝提供质保与售后服务,本质上是无力改变现实后的“挽尊”表演。

事实上,安世中国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标准与分销渠道从未改变,此前采用的德国、英国晶圆与现有国产供应源在品质标准上一脉相承,且安世中国已明确承诺自行承担全部质保服务。

对急需芯片维系生产的全球汽车厂商而言,保障产能连续性远比纠结“品牌正朔”更重要,荷兰安世的舆论抹黑不仅难以动摇客户选择,反而凸显其商业诚信的严重缺失,进一步透支品牌信誉。

产能与时间的双重枷锁,彻底堵死了荷兰安世的翻盘之路。目前安世半导体70%的核心产能集中在安世中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封测线仅能覆盖30%市场需求,短期内根本无法弥补产能缺口。

欧美汽车工厂若等待荷兰安世扩产或新建产线,至少需要4-6个月甚至更长周期,而生产线停工造成的巨额损失早已超出企业承受极限。

反观安世中国,背后有闻泰集团旗下鼎泰匠芯的强力支撑——这座总投资超120亿元的12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晶圆厂,一期4.5万片/月产能已实现稳定量产,可精准提供中高压MOS等核心产品,完美匹配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等高端需求,为安世中国构建起稳定可控的国产供应链体系。

技术迭代的代差更让荷兰安世雪上加霜。当前汽车产业正加速迈向48V电压平台与SoC芯片集成化趋势,亟需12英寸以上晶圆工艺支撑,而荷兰安世依赖的德国、英国晶圆生产线仍停留在8英寸水平,技术升级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

鼎泰匠芯早已完成MOS工艺平台迭代升级,相关产品已成功切入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客户供应链,技术路线完全契合行业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即便荷兰安世勉强完成产能补充,其落后工艺生产的产品也将因性能不足失去市场竞争力,陷入“投产即落后”的尴尬境地。

中美经贸协议的落地,更让荷兰安世的地缘政治博弈失去意义。协议中“50%穿透性规则”推迟一年执行,虽为荷兰安世争取了短期豁免,但中国始终拥有出口批准的主动权,“符合条件”的判定权完全掌握在中方手中。

国内客户自然优先选择稳定供应的安世中国,海外客户的审批则需结合实际需求综合判定,荷兰安世期待的“全面恢复供应”无异于痴人说梦。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可正当以“荷兰停供晶圆”为由优化客户结构,为国产晶圆替代争取充足缓冲期,荷兰安世反而沦为其供应链转型的“催化剂”。

如今的荷兰安世,已深陷产权理清、资金筹措、产能扩张、技术升级的多重困境,即便想与中方妥协也已无谈判筹码。安世中国则凭借成熟的国产晶圆替代方案、稳定的产能供给与领先的技术优势,彻底掌握局势主动权。

这场由荷兰方面挑起的供应链风波,最终以其“作茧自缚”收场,深刻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单边主义与地缘政治操弄终将不得人心,唯有尊重产业规律、坚持合作共赢,才能行稳致远。荷兰安世的“死局”实为咎由自取,也为其他试图将商业合作政治化的企业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IeLKeXlvjSuTdUov_ZGNHi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