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场围绕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博弈骤然升级。荷兰政府追随美国脚步,以“莫须有”的治理缺陷为借口,强行冻结中资控股企业的全球资产,甚至跳过司法程序剥夺中方创始人职务。
这场充满政治操弄的“抢企”闹剧,并未如荷兰预期般顺利,中国仅用3天便打出精准反制组合拳,直接扼住安世供应链命脉,让依赖其芯片的欧美车企陷入“断供恐慌”,荷兰的霸权算计很快迎来反噬。
风波的根源,是美国主导的芯片领域单边制裁。9月29日,美国针对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闻泰科技升级管制,推出“50%规则”封锁其旗下子公司供应链。荷兰随即紧跟,9月30日罕见启用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资产;
10月1日,阿姆斯特丹企业法庭更在未开庭审理的情况下,仓促暂停中方创始人张学政职务,将99%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荷兰所谓“安世存在严重治理缺陷”的说辞,早已被事实戳穿:自闻泰收购以来,安世五年内向荷兰缴纳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三年研发投入暴涨150%,2024年更实现零负债运营——所谓“治理问题”,不过是政治干预商业的遮羞布。
荷兰的致命误判,在于低估了中国市场对安世的战略意义。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巨头,安世年出货芯片达1100亿件,占据20%的成熟芯片市场份额,其小信号二极管、ESD保护器件等多款产品稳居全球出货量榜首。
更关键的是,这家企业70%的核心产能集中在中国:广东东莞封装工厂承担七成最终产品出货,上海临港晶圆厂已形成每月3万片的产能规模,中国市场更贡献了其全球48%的营收。
中方反制精准命中这一要害:10月4日,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明令禁止安世及其分包商出口中国制造的特定元器件;10月14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声谴责滥用“国家安全”搞贸易歧视的行为,两套举措迅速扭转局势,让荷兰的强硬姿态陷入被动。
反制效果立竿见影,欧美产业链率先陷入混乱。安世生产的功率半导体,是电动汽车电源管理、智能手机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其客户覆盖博世、特斯拉等2.5万家全球企业,汽车领域营收占比近60%。
断供消息传来后,特斯拉多条电动车生产线紧急减速,苹果新机型零部件供应亮起红灯,大众、宝马的新车量产计划被迫搁置。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相关企业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若断供超过一个月,季度业绩恐出现两位数下滑——巨大的损失压力下,欧美巨头纷纷向荷兰政府施压,要求尽快化解供应链危机。
安世自身的窘境,更凸显荷兰举措的荒谬。尽管其对外宣称“正与中国政府沟通争取豁免”,并提及“60天宽限期”,但核心产能扎根中国的现实的下,没有中方许可,所谓“宽限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缓兵之计。
雪上加霜的是,中方反制早有铺垫:10月9日,商务部已将5种中重稀土纳入出口管制,而稀土作为光刻机、蚀刻机等半导体设备的关键材料,中国几乎垄断全球供应链。花旗银行报告明确指出,此举对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冲击将逐步显现,这意味着荷兰若继续强硬,其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将面临更深远的打击。
荷兰这场“抢企”闹剧,本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ASML的光刻机、壳牌的能源合作,到飞利浦的消费电子,荷兰核心产业均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如今闻泰科技已启动法律与外交双重途径维权,列举安世对荷兰经济的实质贡献,直指荷兰此举“公然剥夺股东合法权利”,严重破坏市场规则与投资信心。而欧美车企的生产线危机,恰恰印证了全球产业链的共生属性——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用霸权手段破坏国际合作,最终只会反噬自身利益。
这场博弈的核心,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控制权争夺,关乎全球产业链是否该坚守商业规则、远离政治操弄。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早已不可或缺,荷兰若执意追随美国搞“脱钩断链”,受损的不仅是安世一家企业,更是荷兰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国际信誉。
欧美车企的焦虑困境已然给出答案:在技术高度交织、利益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政治算计,终将被现实狠狠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