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荷兰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供货问题,荷兰安世总部与中国分公司(安世中国)之间的博弈再次升级。
据路透社10月31日的报道指出,这家公司自10月26日起,暂停向位于中国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交付晶圆,理由是“当地管理层未能履行其付款义务”。
这一限制措施不仅直接冲击了安世半导体的正常运营,还试图通过断供来削弱中方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话语权。
对此,安世中国迅速展开反击,在11月2日发布的声明中,公然揭露了对方的不当行为,并将其置于道德和财务的劣势地位。
根据声明内容来看,在储能方面,安世中国已建立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能够满足客户到年底以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并且还在加紧验证新的晶圆产能,以确保能够长期供应的韧性。
对于客户而言,这无疑是一颗“定心丸”,尤其是在全球芯片短缺的大背景下,任何断供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生产损失。
而对于荷兰安世半导体所谓的“当地管理层未能履行其付款义务”,安世中国表示十分震惊,称其“极具误导性,对此表达强烈反对”。
此外,荷兰安世半导体目前欠付中方封装测试工厂,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货款。这一事实直接反击了荷兰的指控,也让国际客户对荷兰的可靠性产生质疑,再次证明了欧洲内部的分裂矛盾。
而值得关注的是,安世半导体还是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领域的巨头。
就在安世中国的声明发出后不久,德国经济部迅速发出请求,希望安世半导体恢复对德国的芯片供应。
当前,由于芯片短缺,德国面临部分汽车工厂已经陷入了停产威胁,大众汽车甚至通报可能限制生产。
德国的这一举动与荷兰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了欧洲国家在半导体供应链问题上的矛盾。
事实上,安世半导体事件反映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地缘政治博弈。
尽管荷兰试图通过“明抢”中国企业来示好美国,但安世80%终端产品出货都在中国大陆,70%来自东莞封装厂,10%来自第三方封测厂。
荷兰试图在短期内完全“去中国化”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因为中国不仅掌握着安世半导体的核心环节,还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安世中国的反击不仅维护了自身利益,还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战略优势。
通过稳定供应链和直接与客户沟通,安世中国削弱了荷兰试图通过断供施压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与国际客户的信任关系。
在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的稳定与信任才是国际合作的基石。
安世半导体事件提醒我们,技术竞争的背后是地缘政治的博弈,而欧洲在芯片领域的自主化之路充满挑战。
未来,欧洲能否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格局又将如何演变?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