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高级代表团抵达布鲁塞尔,表面是讨论稀土供应,实则剑指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
荷兰此前强行接管这家全球车规级芯片巨头,却意外触发了中国反制——稀土断供、芯片停产、欧洲车企濒临瘫痪。 这场博弈的胜负手,早已被中方握在手中。
安世半导体的命运转折始于2025年9月30日。 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援引一部1952年的《物资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资产,暂停中国籍CEO职务,并将股权委托给第三方托管。 整个流程仅用七天,被业界称为“法律闪电战”。
安世半导体并非普通企业。 它脱胎于飞利浦半导体部门,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隐形冠军,占据近40%的全球市场份额。
一辆汽车约3000颗芯片中,安世的产品占比高达15%-20%,尤其是功率半导体,是宝马、大众、奔驰等车企的“心脏部件”。
荷兰的接管行动背后有美国的影子。 2024年底,安世母公司闻泰科技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穿透规则”,规定被制裁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自动受限制。 此举直接切断了安世从美国获取技术的渠道,也为荷兰的干预铺平道路。
中方的反击迅速而精准。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中国子公司出口特定芯片组件。
安世中国随即宣布独立运营,全面转向人民币结算,并拉通国内供应链保障本土供货。 断供19天后,欧洲汽车生产线开始告急。
芯片产能是中方第一张王牌。 安世70%-80%的核心产能位于中国——临港12英寸产线月产晶圆2万多片,东莞基地年处理芯片500亿件,全球70%的车规级功率芯片源自中国工厂。 荷兰虽控制安世总部,却无法调动中国境内的产能,如同握着一个“空壳”。
稀土是第二张王牌。 中国掌控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每台电动车需2-3公斤稀土永磁体,而欧盟46.3%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
2025年10月,中方收紧稀土出口规则后,欧盟企业提交的申请仅半数获批,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生产线亦受冲击。
欧洲汽车业率先崩溃。 安世芯片断供导致大众、宝马、奔驰12%的芯片供应中断,部分生产线濒临停摆。
欧盟车企协会测算,芯片短缺每月可能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 大众CEO亲赴荷兰求情,坦言“无备用方案”。
欧盟内部陷入分裂。 法国总统马克龙声称启用“反胁迫工具”,但该法案需27国一致同意,而德国等国家反对对华强硬。 中德前八个月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德国车企无法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
谈判桌上,中方筹码清晰:欧盟若想稳定获取芯片和稀土,必须归还安世控制权。 荷方已私下释放信号,愿重新审视资产冻结决定。
而中方在反制后为欧洲企业开设“绿色通道”,超六成欧盟企业通过此渠道获得出口许可,凸显了“以打促谈”的策略。
安世事件暴露了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 一家公司的控制权争夺,竟能牵动三大经济体的神经。 而中方凭借产能与资源的双重优势,正在改写高科技博弈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