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药物设计为在广阔的化学空间中发现新化合物开辟了道路,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小型化合物库筛选。然而,生成分子的实际效用往往受到限制,因为许多设计过于强调少数药理性质,却忽视了物理可靠性,从而降低了后续实验验证的成功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健课题组提出了 ED2Mol,一种结合电子密度信息的深度学习方法,用于提升先导分子的从头生成与优化。大量基准测试结果表明,ED2Mol 在生成成功率和物理可靠性(超过 97%)方面显著优于现有方法。同时,该方法能够实现基于片段的自动化 hit 优化,这是其他方法尚未完全实现的功能。此外,ED2Mol 对更具挑战性的未知变构口袋也表现出较强的泛化能力,维持了稳定的性能。更重要的是,ED2Mol 已应用于多种实际药物靶点,成功发现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多类活性化合物,包括 FGFR3 正构抑制剂、CDC42 变构抑制剂、GCK 与 GPRC5A 变构激活剂。所生成分子的结合模式与分子对接预测高度一致,并进一步通过 X 射线晶体学结构得到了验证。这些结果凸显了 ED2Mol 在药物设计中提升效率、可靠性与实际应用价值的潜力。
创新药物发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耗时、高成本且高风险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hit 化合物鉴定、先导化合物优化、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其中,hit/lead 化合物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找到一个高效活性分子能显著提高后续临床试验的成功率。过去几十年,大多数活性分子是通过高通量筛选既有化合物库获得的,这些库通常包含 10^4 至 10^10 个分子。然而,经过长期大规模筛选后,具有全新骨架的活性分子变得愈发难以发现。相比之下,从头分子设计(de novo design) 提供了一种能够探索更广阔化学空间(约 10^60)的策略。
随着蛋白质结构数据的激增和深度生成模型的发展,基于结构的生成式分子设计逐渐展现出优势。尽管已有方法能生成在计算上具有较好结合能的分子,但深入分析发现仍存在一些挑战:
研究人员认为,将领域知识融入深度生成模型是解决这些挑战的重要方向。例如,有研究利用药效团形状信息,但其三维结构往往被简化为一维字符串。另一类方法引入片段知识,能提高生成效率,但经常导致结构扭曲。相比之下,结构生物学家通常依赖配体的 电子密度图 来解析精确的结合结构。电子密度不仅能体现配体与靶点的空间互补性,还能捕捉作用力的本质。因此,将电子密度引入分子生成模型,有望更准确地刻画原子间作用并增强泛化性。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 ED2Mol,一种融合电子密度信息的结构感知深度生成模型。
结果
模型在从头生成中的表现
一个基于结合口袋的三维生成模型需要满足两个核心标准:
研究人员从结合模式可靠性和药理性质两个维度进行评估。
结合模式的可靠性
研究人员提出了“口袋占据密度”指标,描述分子在结合口袋中的分布集中度。ED2Mol 的分子更倾向于聚集在口袋内部,表现优于其他基线模型。同时,ED2Mol 在空间探索覆盖率方面也更高。
进一步的配体效率分析显示,ED2Mol 在两个基准数据集上的生成成功率最高,并且在更具挑战性的变构口袋数据集上仍保持稳定性能。通过 PoseBusters 标准评估分子结构有效性,ED2Mol 生成的分子在 97% 以上符合要求,远超其他模型。再对接实验表明,ED2Mol 生成分子的结合构象稳定性最佳,可靠成功率超过 34%,是表现第二好的模型的两倍以上。
药理学性质
研究人员还从五个方面评价生成分子的药理特征:合成可行性、药物相似性(QED)、Lipinski 五规则、Brenk 规则和 PAINS 过滤。结果表明,ED2Mol 在四个指标上表现最佳,且生成分子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更佳,包括渗透性、代谢稳定性和口服可用性。其生成分子的结构多样性也与基线模型相当。
从头设计到 hit 优化
目前自动化从头设计仍难以直接生成完全优化的药物,hit 优化仍是关键步骤。ED2Mol 的片段拓展策略天然适用于该过程。研究人员展示了两个案例:
从基准评估到实验验证
为验证模型的实际价值,研究人员在五个真实靶点上进行了实验:
这些实验验证表明,ED2Mol 能在正构与变构口袋中均产生具备实际活性的化合物。
讨论
研究人员提出的 ED2Mol 方法,将电子密度信息作为生成线索,引导分子的从头设计与优化。其在多个基准和真实应用中的表现表明,它是一种通用且可靠的工具,有助于加速治疗性分子的发现与开发。
与既有生成方法相比,ED2Mol 的独特优势在于: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也指出仍有改进空间。例如,目前的片段库更偏向常见骨架,可能忽略了部分天然产物类或罕见骨架。未来可以考虑扩充片段库,即使会降低生成效率。同时,还可引入强化学习或多目标优化策略,更直接地提升结合亲和力或安全性等药理学性质。
总体而言,ED2Mol 为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不仅在生成能力和物理可靠性上实现突破,还通过实验验证展示了落地应用的潜力。
整理 | DrugOne团队
参考资料
Li, M., Song, K., He, J. et al. Electron-density-informed effective and reliable de novo molecular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with ED2Mol. Nat Mach Intell 7, 1355–1368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2256-025-01095-7
内容为【DrugOne】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