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机制粒化范式:地表复合臭氧和热量(SCOH)潜在风险的时空机制

机制粒化范式:地表复合臭氧和热量(SCOH)潜在风险的时空机制

作者头像
一个有趣的灵魂W
发布2025-08-20 09:01:07
发布2025-08-20 09:01:07
1150
举报

基本信息

标题

The spatiotemporal mechanism of surface compound ozone and heat (SCOH) potential risk across urban China

中国城市地表复合臭氧和热量(SCOH)潜在风险的时空机制

在线时间

2025-08-11

作者

Yufeng Chi (池毓锋), Kai Wang (汪凯), Yin Ren (任引), Hong Ye (叶红)

单位

三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期刊

Ecological Indicators (中科院1区)

DOI

10.1016/j.ecolind.2025.114018

摘要

与孤立的极端高温或臭氧事件相比,大规模表面化合物臭氧和高温(SCOH)的协同效应对人口暴露和环境安全构成了更广泛和持久的风险。因此,量化SCOH在城市地区的时空机制和扩散率对于缓解风险至关重要。本研究整合了名为“多重空气污染物数据集”(MuAP)的空气污染物时空数据集和地表热量数据集,绘制了地表臭氧和热量之间1公里尺度的时间延迟相关性。结合BayesConvLightGBM和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通过场景分析和扩散潜力分析,研究了建筑/雨棚高度和道路长度等城市因素对主要城市SCOH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SCOH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更有效的SCOH时空响应BayesConvLightGBM建模(BayesConvLightGBM的R2比LightGBM高0.03-0.07),我们发现建筑物、道路和树木有能力在城市、地方或全球范围内显著影响SCOH。同时,更紧凑的城市规划将有助于降低SCOH的复杂风险。即便如此,在30天的延迟期内,了解SCOH在4公里或更远范围内暴露于人群的风险仍然很重要。本研究深化了城市基础设施与SCOH传播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量化,加深了对地表化合物臭氧和热量的理解,并使用优化的机器学习加强了关键要素和量化方法。这对解释SCOH的时空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化合物暴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引用格式

Chi Y, Wang K, Ren Y, Ye H. The spatiotemporal mechanism of surface compound ozone and heat (SCOH) potential risk across urban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5, 178: 114018.


导读

研究主题:

探讨中国城市地表臭氧与热复合效应(Surface Compound Ozone and Heat, SCOH)的时空机制、潜在风险及驱动因素。

核心问题:

SCOH的时空分布特征:复合污染如何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城市因素的定量影响:建筑、道路、植被等如何局部或全局影响SCOH?

SCOH的时空扩散范围:复合污染的影响距离和时间滞后性如何?

研究意义:

SCOH比单一极端事件(如高温或臭氧污染)对人口健康(心血管/呼吸疾病)和环境影响更持久、广泛。

为城市规划(如建筑密度、绿植布局)和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研究现状与科学缺口

1. SCOH的严重性与复杂性

健康风险:城市化加剧臭氧前体物(NOx、VOCs)排放和热岛效应,导致SCOH协同恶化,显著提升人群疾病风险(如热射病)。

相互作用机制:地表热量通过光化学反应促进臭氧生成,而臭氧又加剧热量滞留,形成正反馈循环。

2. 现有研究的三大缺口

缺口类型具体问题

机制孤立性多数研究仅关注单一污染物(臭氧或热),缺乏复合效应分析。

数据局限性依赖站点监测数据,空间不连续(如西南地区出现正负相关性矛盾)、易受灾害干扰(如野火导致数据缺失)。

方法瓶颈传统线性模型(如地理探测器)难以捕捉极端值和多因素非线性交互作用。

3. 本研究解决方案

数据创新:融合1km分辨率栅格数据集:

地表臭氧(MuAP数据集)

地表温度(MODIS重建数据集)

城市参数(建筑高度BH、冠层高度CH、道路长度RL)

方法创新:时滞相关性分析:量化臭氧与热在不同滞后时间(0/7/14/22/30天)的动态关系。

机器学习模型:开发BayesConvLightGBM,耦合贝叶斯先验与卷积参数交互模块,提升时空建模精度。

可解释性工具:采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解析城市因素对SCOH的定量贡献。

关键创新方法

1. 数据整合与预处理

研究区域:中国全域城市(定义为BH、CH、RL三要素交汇区,共132,686个1km像素点)。

关键数据集:

数据集

分辨率

来源

用途

地表臭氧(MuAP)

1km/日

Chi et al. (2023)

SCOH时滞相关性计算

地表温度

1km/日

Zhang et al. (2021)

建筑高度(BH)

10m

Wu et al. (2023b)

城市界定与驱动因子分析

冠层高度(CH)

10m

Lang et al. (2023)

道路长度(RL)

矢量

OpenStreetMap

预处理:统一投影坐标系(WGS84),基于臭氧数据栅格重采样。

2. 核心技术方法

(1) SCOH量化:时滞相关性分析

d:滞后天数(0, 7, 14, 22, 30天),反映臭氧生成对热量的滞后响应。

(2) 空间机制建模:BayesConvLightGBM

创新点:

Conv-Parameter:解决传统LightGBM对空间自相关数据建模的局限性,显式提取多因素空间交互特征。

贝叶斯优化:引入先验知识约束参数空间,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性能优势:对比传统LightGBM,R²提升0.03–0.07,显著优化极端值拟合。

(3) 机制解析:SHAP值分析

量化各因素(如BH、CH、RL)对SCOH的局部/全局贡献度。

识别关键因素的非线性阈值效应(如植被覆盖率的临界值)。

关键结果

1. SCOH时空分布特征

空间分异:高值区:华北平原、长三角城市群(SCOH > 0.6),工业化与高密度建成区主导。负相关区:西南部分城市(SCOH < 0),可能与特殊地形(如盆地逆温)和植被覆盖有关。

时间滞后性:臭氧对热量的响应峰值出现在滞后14–22天,30天内风险持续存在(SCOH > 0.4)。

2.城市因素的定量影响(SHAP解析)

驱动因子

影响方向

关键发现

建筑高度(BH)

正贡献

高层建筑密集区SCOH风险↑(热滞留+通风受阻)

道路长度(RL)

正贡献

路网密度每增10%,SCOH风险↑3–8%(尾气排放)

冠层高度(CH)

负贡献

乔木覆盖率>30%时SCOH风险↓10–15%(遮荫降温)

全局交互:紧凑型城市规划(如降低BH、提升CH)可降低SCOH风险。

3. SCOH的扩散范围与风险预警

空间扩散:城市核心区SCOH影响可辐射≥4 km(如工业区对周边居住区的跨尺度影响)。

时间持续性:30天滞后期内,人口暴露风险持续高企(SCOH > 0.5),需建立跨周预警机制。

部分图表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8-1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一个有趣的灵魂W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