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日月光先进封装报告:AI加速的核心驱动力——从异构集成到硅光子学的突破

日月光先进封装报告:AI加速的核心驱动力——从异构集成到硅光子学的突破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08-12 10:23:22
发布2025-08-12 10:23:22
317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AI已全面渗透至全球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数据中心到边缘设备,在医疗、电信、零售、金融服务等领域催生新效率与新市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普华永道(PwC)及国际数据公司(IDC 2025)的数据显示:2023年AI经济规模为1890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飙升至4.8万亿美元,十年间增长25倍;到2035年,得益于其变革性能力及安全部署,AI应用或能将全球GDP提升15%。与此同时,数据生成量前所未有,全球数据圈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0ZB。

◆ 全球科技格局变迁与半导体行业新需求

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排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榜单前列为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能源与金融企业;而到2025年,NVIDIA、微软、苹果、亚马逊、Alphabet、Meta等科技巨头占据主导,这一转变背后,是AI创新生态对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强劲驱动。

AI创新生态正推动半导体行业对颠覆性技术的需求,包括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架构。在此背景下,先进封装技术凭借变革性创新,成为解决关键热管理和电气挑战的核心,其异构集成解决方案涵盖电源管理器件、共封装光学等关键领域。

◆ 系统集成的显著优势

以NVIDIA的产品为例,系统集成的优势尤为突出。NVIDIA A100通过2.5D集成GPU与内存,性能大幅提升;DGX A100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中展现出高效能。而GB200 NVL72 CPU集群与H100 GPU相比,相对能效提升显著,实现了“新计算时代”——资源减少25倍,成本仅为原来的1/10。

◆ 2.5D与3D IC集成技术突破

2.5D(含硅中介层)与3D IC集成技术带来了内存与计算的深度融合。该技术采用高带宽存储器(HBM),通过微凸点(µBump)、硅中介层(Interposer)和C4凸点实现连接,其精细线宽/线距(L/S)可达0.5um/0.5um。

与传统的倒装芯片球栅阵列(FCBGA)相比,该集成方案的凸点数量增加20倍以上;硅中介层的线宽/线距比基板小30倍,能实现系统尺寸减少70%,大幅提升集成密度与性能。

◆ 超越摩尔定律:AI时代的封装刚需

市场对AI性能的需求增速远超摩尔定律(每两年晶体管数量翻倍),半导体行业正迎来拐点,亟需价值链各环节的突破性创新与协作。

当前,新制程节点的推出速度放缓,但成本持续上升,这要求采用新颖的设计、工艺与制造技术。同时,芯片需要更多功能模块,尺寸随代际扩大,而先进封装的异构集成技术,成为平衡性能、成本与效率的关键推动力。

◆ 异构集成创新:性能、成本与效率的三重突破

异构集成在多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 AI/高性能计算(HPC):如NVIDIA H200 Hopper Tensor Core GPU,采用先进封装后性能提升35倍以上。

- 桌面/PC领域:AMD Ryzen 9 5950X(16核)通过先进封装,成本降低50%,面积减少60%;Intel HPC产品上市时间加快75%(从4年缩短至1年)。

-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英飞凌Optireg线性电压控制器采用先进封装,尺寸缩小至4.0mm²,性能提升显著。

此外,Intel数据中心GPU Max系列通过先进封装,带宽达4.8 TB/s,是传统独立封装芯片(128GB/s)的37倍;PCIe 5.0技术的引入进一步加速了数据传输。

◆ ASE先进封装路线图:从基础到前沿

日月光(ASE)的先进封装技术演进贯穿1984年至今,涵盖多个关键节点:

- 基础技术:引线键合(Wire Bond)、BGA 倒装焊芯片(Flip Chip)等。

- 进阶封装:2009年起的扇出晶圆级封装、2.5D TSV等。

- 前沿集成VIPack:2022年起的2.5/3D技术,包括FOPOP(扇出面板级封装)、FOCoS(扇出芯片级系统)、FOCoS-Bridge(带桥接的FOCoS)、增强型FOCoS-B、Co-SiPh等3D先进RDL技术。VIPack平台可支持移动、网络、计算、AI、边缘设备、汽车与工业等多领域应用。

◆ 面板级封装:利用率的跨越式提升

面板级封装的利用率随尺寸与掩模版尺寸显著提升:

- 300mm晶圆平均利用率为57%;

- 300mm面板平均利用率达70%;

- 600mm面板平均利用率最高,达87%。

随掩模版尺寸从1x增至5x,面板级封装的材料利用率优势愈发明显,为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奠定基础。

◆ Panel FOCoS-Bridge:高密度集成的典型方案

Panel FOCoS-Bridge方案采用10个小芯片(Chiplets)与10个硅桥(silicon bridges)集成,通过LDI技术实现带堆叠与交错过孔的扇出结构。其中,微凸点间距为45um,C4凸点间距为150um,可高效连接计算芯片(SoC-1)与I/O芯片(SoC-2),进一步提升集成密度。

◆ HPC系统的电源集成创新

为满足高性能计算(HPC)系统的电源需求,电源集成方案不断演进:

- 传统方案:采用单级电压调节(12V至~1V),依赖分立电压调节器(Discrete VR)与PCB连接。

- 进阶方案:引入两级调节(12V或48V至~1V),第一级与第二级调节器通过硅/扇出中介层(Si/FO Interposer)集成,缩短与系统级芯片(SOC)的距离,降低损耗。

- 前沿方案:实现全垂直集成(powerSiP),无需主PCB,直接支持12V或48V至~1V调节,大幅提升电源效率与系统紧凑性。

◆ AI系统封装演进:从尺寸缩减到性能飞跃

2000年至2025年,AI系统封装经历了从传统芯片级(如倒装芯片BGA)到2.5D+3D IC集成的演进:

- 系统尺寸减少70%以上;

- 计算性能提升10倍以上;

未来,随着光子chiplet(OIO)的出现,AI系统封装将朝着32倍计算性能提升及1/6 IO能耗的方向演进。

◆ SiPh CPO/OIO:突破数据传输瓶颈

通过硅光子学(SiPh)技术,光IO芯粒方案显著提升数据传输性能:

- 可插拔方案:支持12.8/25.6 Tbps,功耗降低60%。

- 共封装铜方案:数据速率达25.6/51.2 Tbps,成本降低30%以上,信号损耗减少。

- 共封装光学方案:最高支持102.4/204.8 Tbps,插入损耗降低80%以上,彻底突破铜互连的带宽瓶颈。

◆ 硅光子学引擎(SiPh OE)工具箱

为实现高效光学连接,SiPh OE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持:

- 光学耦合:通过刻蚀(DRIE)、晶圆上芯片(CoW)等技术实现精准对接。

- 3D集成:实现电集成电路(EIC)与光子集成电路(PIC)的3D堆叠。

- 激光二极管集成:采用金锡(AuSn)键合、3D打印晶圆等技术,结合光学沟槽(optics Trench)与凸点下金属化(UBM),实现亚微米精度的光纤无源对准,支持5倍以上的单位时间产量(UPH)。

◆ CPO系统的供应链生态

共封装光学(CPO)系统的落地依赖完整的供应链生态,涉及:

- 数据中心架构师定义系统需求;

- ODM/OEM负责系统集成与新一代光学需求落地;

- 芯片设计公司开发PIC/EIC;

- 代工厂(Foundry)提供芯片制造;

- 封测厂(OSAT)与电子制造服务(EMS)企业负责EIC/PIC集成、光学组件装配与测试,最终完成模块/OBO/CPO的制造与集成。

先进封装技术正以其在集成密度、性能、成本与能效上的综合优势,成为AI加速的核心驱动力。从异构集成到硅光子学,从面板级封装到电源创新,每一项突破都在推动AI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8-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