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NBA这三十年发生了什么,Python告诉你~

NBA这三十年发生了什么,Python告诉你~

作者头像
Awesome_Tang
发布2018-09-11 10:45:04
5430
发布2018-09-11 10:45:0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FSociety

项目介绍

通过NBA近三十年的数据来看:

  • 各项统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 整体风格上的变化
  • 三分球的作用

数据介绍

关于数据源的介绍以及字段解释各位可以移步科赛网 查看,使用的数据源是 team_season.csv

项目内容

导入所需包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 coding: utf-8 -*-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seaborn as sn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matplotlib.font_manager import FontPropertie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 as mpl
import warnings
import re
warnings.filterwarnings('ignore')
plt.rcParams['font.family'] = ['Microsoft YaHei']
导入数据

导入数据并生根据比赛比分生成一列分差: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ata_team = pd.read_csv('/home/kesci/input/NBAdata/team_season.csv',encoding ='utf-8')
# 根据比分生成一列分差
data_team[u'分差'] = (data_team[u'比分'].str.extract(r"(\d+\.?\d*)-(\d+\.?\d*)", expand=False)[0].astype('int')
                    - data_team[u'比分'].str.extract(r"(\d+\.?\d*)-(\d+\.?\d*)", expand=False)[1].astype('int'))
data_team.head()

image.png

数据相关性

解析来我们看下各项统计数据之间有何相关性,使用的是pandas的内置函数dataframe.corr()来计算数据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相关性越强。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ata_corr = data_team.corr()
plt.figure(figsize = (15,12))
sns.heatmap(data = data_corr,cmap = 'Blues',linewidths=0.25,annot=True)
plt.show()

我们通过seaborn的heatmap来展示:

image.png

我们能看到什么:

  • 整体来看,各项数据之间其实相关性不大,当然除了命中数和得分这类傻子都知道的关系;
  • 前场篮板与出手数的相关系数是0.57,这个也很好解释,篮板抢的越多,自然就会有更多的出手机会,但后场篮板与出手的相关系数就只有0.11了,看过多年球的应该都明白,后场篮板其实是由对手的命中率来决定的,只有前场篮板才能反映一个球队在拼抢篮板上是不是积极;
  • 得分与助攻的相关系数是0.61,助攻越多,得分自然越多,当然这个并不能直接说明传球在球队进攻中发挥的作用,因为助攻统计的仅仅只是直接转化为得分的传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但是,得分多的球队,助攻肯定不会少。
  • 得分与三分出手竟然是负相关,这点可能是我们大多数球迷会感到意外的,现在联盟都在拼了命的扔三分,结果居然是负相关。其实这点才反映了NBA这三十年的变化,在80/90年代,没那么多球队会选择三分球的,需要三分的时候可能是球队恰恰越到困难的时候,这也导致了与得分呈现负相关,当然现在这么多球队开始选择三分,肯定是有他的原因的,这个我们后面再看。
三十年,风格变了吗

可能看了很多年的球迷都在感叹:

  • 以前是一个人扛起一支球队,每个球队都有那么一两个球星,现在都是球星扎堆;
  • 以前是中锋的时代,内线肉搏是主流,现在都是飘在外线扔三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或者说这些变化又是怎么体现到数据之中的,我们接下来看一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对比赛时间处理,取年份用于分组
data_team[u'年份'] = data_team[u'时间'].str.split('-').str[0]
data_team[u'月份'] = data_team[u'时间'].str.split('-').str[1]
data_grouped_years = data_team.groupby(data_team[u'年份']).mean().reset_index()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plt.figure(figsize=(15, 12))
for i, column in enumerate(data_grouped_years.iloc[:, 1:19].columns, 1):
    plt.subplot(6, 3, i)
    plt.plot(data_grouped_years[u'年份'], data_grouped_years[column], 'r')
    my_x_ticks =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6']
    plt.xticks(my_x_ticks)
    plt.ylabel(column)
plt.show()

通过绘制折线图我们看下各项数据在三十年间的变化:

image.png

我们能看到什么:

  • 不论是投篮命中率还是出手,都有了下降,不过在近十年有所上升;
  • 三分不论是命中率还是出手都有一个大幅度提升,三分出手数从85年的2个飙升到了24个左右;
  • 罚球方面,命中率有波动,但罚球数一直是下降但趋势,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犯规更集中在内线,外线三分投的多了,内线肉搏自然少了,犯规数自然就下降了,罚球也就少了。
  • 篮板有下降,但近十年也一直上涨,为什么上涨,后场篮板多了,前场篮板这三十年可是一直在下降,前文也说过了,前场篮板才是反映一个球队篮板拼抢的积极性,这也说明了,篮板是越来越不被重视了,现在是一个没有中锋的时代。
  • 助攻,抢断,盖帽,失误,犯规,得分都在下降,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总体来说,防守型的数据都是在下降,无论是篮板,抢断还是盖帽,外线出手暴涨。以前是内线的时代,现在是小球时代,中锋作用被弱化。毕竟NBA是一个商业联盟,更多的是迎合市场,一个更能得分的球员总是会比一个更能抢篮板的球员更受欢迎。

三分的变化

前文中我们也看到了,三分球这些年越来越被重视,我们接下来更加直观来展现下这些年三分选择的变化: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ata_team[u'三分占比'] = data_team[u'三分命中']*3/data_team[u'得分']
data_team_3ps_grouped = data_team[u'三分占比'].groupby(
    [data_team[u'年份'], data_team[u'月份']]).mean().reset_index()
data_team_pivot = data_team_3ps_grouped.pivot(u'月份', u'年份', u'三分占比')
plt.figure(figsize=(20, 5))
with sns.axes_style("white"):
    sns.heatmap(data=data_team_pivot, annot=True, linewidths=.5, cmap='Reds')
plt.ylabel(u'月份')
plt.show()

我们统计来这些年来三分球占比的情况,通过seaborn的heatmap做如下展示:

image.png

我们能看到什么:

  • 85年的时候三分球得分占比不到2%,什么概念,平均下来一场得分100的球,三分只能占到2分,一个球不到,但到了2016年,这个比重以及上升到27%;
  • 95-97年之间三分球有个较大幅度上涨,到97-98赛季又下降了。

三分合理吗

现在都这么拼命的扔三分,真的就很合理吗? 在讨论三分合理性之前,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有效命中率

eFG%(effective Field Goal percentage)通常翻译为“有效命中率”,该数据优化了三分球对于球员命中率的影响。 考虑到每一个三分球实际上相当于命中了1.5个两分球,因此,eFG%的计算公式为:eFG% = ( FG + 0.5 * 3P ) / FGA,其中: FG:投篮命中数; 3P:三分命中数 FGA:投篮出手总数

其实简单来说,投中一个三分,算1.5个投篮命中数,下面我们来看下近三十年来,有效命中率是怎么在变化。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ata_team[u'有效命中率'] = (data_team[u'命中']+0.5 *
                       data_team[u'三分命中'])/data_team[u'出手']
data_team_efg_grouped = data_team.groupby(
    [u'年份'])[u'有效命中率', u'投篮'].mean().reset_index()

plt.figure(figsize=(15, 5))
plt.plot(data_team_efg_grouped[u'年份'], data_team_efg_grouped[u'有效命中率'], 'r')
plt.plot(data_team_efg_grouped[u'年份'], data_team_efg_grouped[u'投篮'], 'g')
my_x_ticks =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6']
plt.xticks(my_x_ticks)
plt.legend(loc='best')
plt.show()

我们使用折线图来看这些年真实命中率的变化:

image.png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整体命中率虽然是在下降,不过真实命中率反而要高于以前了,可能对于很多老球迷来说,这样的NBA少了很多对抗,观赏性不如以前,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进攻效率却更高了,当然这样的变化是好是坏,就因人而异了。


最后

结论性的东西就不说了,前文都已经说了很多了。 NBA这么多年变化不少,作为一个球迷的我来说,变化其实也不小,想着以前高中大学的时候,为了自己喜欢的球星,跟同学争的面红耳赤也争不出个好歹,大学的时候只要上午有比赛,铁定是逃课去看比赛的,渐渐的参加工作之后,看NBA的时间没那么多了,搞得现在好多新生辈的球员都不认识了,关注的永远只有老詹,有时候看到一些说老詹不好的话,也没那么生气了,现在希望的就是老詹还能多打几年,等老詹退役了,我也应该就不再年轻了。


之前一直在科赛网-NBA这些年 上更新这个项目的,不过一直没怎么整理,特别是文字部分,很多也是在一边摸索一边统计,后期发现有意义的会再更新到简书的。 peace~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18.06.30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项目介绍
  • 数据介绍
  • 项目内容
    • 导入所需包
      • 导入数据
        • 数据相关性
          • 三十年,风格变了吗
            • 三分的变化
            • 三分合理吗
            • 最后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