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到1289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6.5%,相比2017年人均增长了51元,消费占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中服装销售量2018年是540.6亿件,相较2017年的719.1亿件下降了24.8%。按14亿人口估算,2018年每人购买39件服装鞋帽类产品,较2017年少买了12件。
从结构上看,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市场商品销售统计结果也显示,2018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量累计下降4.2%,增速较2017年放缓8.4个百分点。主要品类中,除运动服零售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外,其他品类服装零售量均不及上年同期。
上述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国人更理性的购买衣着类消费品,但是每个平均数我好像都是拉后腿的,但是衣着这个数字好像不够啊。一双鞋在商场的平均价格好几百吧,一年四季,不是每年都买也至少买一双,内衣手套是消耗品每年也要一套多,春夏秋冬四季的外套,每年一套好像也不太够,一千多在商场上打折货也将将够。
作为国内起步最早、最活跃的服装行业,女装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产品设计、制造到销售模式都达到了成熟水平,市场趋于高度饱和。据商业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数据,中国女装市场总体规模已超8000亿元人民币,预计中国女装市场规模在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在2021年市场规模可超1.7万亿元人民币。
相较于男装产业,女装产业在成熟的产业运作中趋于细分化,依据年龄层次发展出大淑、中淑、少淑、少女等多个门类,这样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百货业态的楼层分布有关,也成为中国女装市场的独特国情。
然而随着Zara等全球快时尚品牌于2008年起加速入侵中国市场,国内服饰品牌逐渐感到压力。一些国内服饰品牌曾试图效仿快时尚,向“效率”转型。但最终少有国内品牌成功复制快时尚的成功。去年以来,随着Topshop、NewLook、Forever 21等快时尚品牌在中国遭遇滑铁卢,国内服饰品牌又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90后、00后等新生代成为服饰主力消费人群,从小物质充足的他们不再满足于以低价买到批量生产的衣服,而是希望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独特的体验和创新的产品。凭借简单的包装把产品卖出去的时代已经结束,任何品牌都必须变得更加鲜明、更加锐化、更有辨识度才能持续保持吸引力。长期依托传统百货渠道的品牌疏于对品牌形象的个性化塑造,造成当前国内服饰品牌产品同质化愈发严重的现象。
随着中国服饰产业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行业竞争的焦点已经变为品牌力的角逐。
来源:纺织面料平台、中国轻纺原料网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