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出行业务近几年在中国出行市场掀起一轮发展狂潮,互联网企业、车企、金融企业等纷纷顺势进入,但现如今这股热潮似乎在逐渐退去。
8月20日,贝恩公司发布《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称,眼下受乘客安全问题影响,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运营许可条例,出行行业整体急转直下。
贝思公司研究曾一度预计,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在2020年达到720亿美元,但据最新预测,这一数字在2021年才会缓和增至600亿美元。其中,网约车、共享单车和B2C共享汽车三大领域发展严重放缓。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锐减约90%,导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月活用户数量下降5%。
出行行业的其他两个细分领域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随着资金流入的不断减少,大型城市对共享单车市场投放量限令升级、火爆一时的共享单车逐步降温。各路玩家纷纷退场,行业排名第二的ofo也位别其中。BaC汽车共享同样遭遇了系列发展瓶颈。中国共享汽车行业排名前五的公司车队规模曾在短短两年内扩大了5倍。在疯狂烧钱的同时仍然无法找到适合的营利模式,增长率在2018年放缓至50%。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先进制造业务和汽车业务主席曾伟民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18年起交易增速、投资增速开始放缓。
2018年是整个出行行业的转折点。众所周知,由于2018年接连发生的两起乘客遇害案件,中国政府叫停了滴滴的“顺风车”业务,行业巨头的强劲增势迅速遇冷,令人始料未及。一方面,为了确保乘客的出行安全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持续出台更为严格的运营许可管理条例,200多个城市先后颁布了有关平台、车辆和司机的新法规,从保险到司机的健康状况均被纳入监管范围。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盈利目标,滴滴降低了乘客优惠力度和司机奖金补贴,最终导致滴滴平台司机和活跃用户数的大规模缩水。
报告预测,受乘客安全问题和不断收紧的法规政策影响,出行行业下行趋势预计仍将延续,2019年的增长率将低于5%。不过,随着消费者信心的重新建立,加上安全措施完善后“顺风车”有可能重新上线,增长势头预计将在2021年逐步恢复至10%至15%的水平。
除外因形势严峻,事实上,虽然从2014年出行行业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时被普遍看好,但规模大网迅速扩张下,成本高位不下,仍然难盖绝大多数企业依然未能走出亏损的窘境。
尽管挑战重重,但曾伟民依然看好亚洲发展中国家出行行业的盈利前景。“从各领域巨头的发展历程看,每一个可行的新兴业态实现盈利都需要时间。”他表示,极致运营、区域聚焦、相邻扩张、持续创新是有机会进一步提升出行行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
曾伟民进一步称,在运营上企业乐意逐步削减乘客补贴以节约成本,提供高价值服务费以增加收入;尝试在低线城市继续争取增长机会;还可以开发综合性服务平台,致力于垂直行业的整合;此外,也可以考虑通过投资电动汽车以降低成本。
贝恩公司全球副董事刘湘平认为,破解出行领域的途径需要回到商业运营本质,从开源和节流两个部分考虑。
比如,通过投资电动车车队,网约车公司可能有机会提升利润。贝恩公司针对中国地区的研究表明,这一举措可降低大约65%的燃油成本,可以抵消由此产生的15%的租赁费上涨,这可以有助出行平台在不影响司机收入的前提下提高抽成,这也是在招募专职司机越发困难的大环境下,帮助平台摆脱困境的可行之路。2018年到2020年,中国充电站数量预计将增加6倍以上,电动车车队可视为中国市场短期内改善盈利的可行手段。
“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各企业为弥补运营亏损,还需要对供应链进行深入分析,关注垂直领域的整合,从汽车融资到汽油和零部件的集中采购,企业可以沿着价值链不断探索新的收入来源。”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蔡晴表示。
另外,持续创新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以及未来的商业应用普及被认为有望颠覆全球出行市场。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点,5年甚至10年,在中国出行市场或者世界出行市场自动驾驶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贝恩公司全球副董事刘湘平指出,早期“试水者”毫无疑问将拥有巨大的优势,要想在未来出行行业的生态体系中分得一杯羹,出行企业必须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选择明智的合作伙伴和联盟,为成功奠定基础。成为出行行业的游戏颠覆者还是出局者,成败亦将在此一举。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