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劝西贝不要起诉罗永浩?谁能赢下官司不清楚,老罗已占领舆论高地

预制菜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争议源于罗永浩在知名西北菜连锁品牌西贝就餐后发布的一条吐槽微博,引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烈反弹。

罗永浩在微博中直言:“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条看似普通的消费体验分享,却精准击中西贝的敏感神经。

作为定位中高端的餐饮品牌,西贝长期以“天然、新鲜”为核心卖点,而“预制菜”在大众认知中往往与“工业标准化”、“缺乏烟火气”、“高溢价低品质”等负面标签关联。若消费者认定西贝高价售卖预制菜,其品牌承诺的“高品质”形象将面临崩塌风险。

贾国龙迅速展开反击,否认西贝使用预制菜,甚至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双方争议焦点很快聚焦于“何为预制菜”。

根据相关部门定义及市场监管总局公开说明,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畴。当前多数连锁餐饮采用“中央厨房粗加工+门店现制”模式:食材在中央厨房完成清洗、切配、调味等前期工序,形成半成品餐包配送至门店,最终经短时加热或炒制后呈现。

这种模式与超市售卖的“生料包”类似——消费者购买后需自行完成最后烹饪步骤,虽省去洗切调味环节,但核心加工过程仍在门店完成。

从法律定义看,西贝的操作确实符合“非预制菜”标准,贾国龙在法理层面占据优势。若以名誉权纠纷起诉,西贝存在胜诉可能。

然而,消费者决策逻辑与法律定义存在显著差异:公众不会刻意区分“半成品”与“预制菜”,更在意“菜品从洗切到装盘是否全在门店完成”。若答案是否定的,消费者便认为属于“预制菜”或“类预制菜”,进而质疑其“新鲜、高品质”标签的真实性,拒绝为此支付高溢价。

这种朴素的消费心理,正是罗永浩吐槽引发广泛共鸣的深层原因。

在此背景下,罗永浩已处于舆论有利位置。即便官司败诉需道歉,公众也不会因此否定其“为民发声”“整顿预制菜”的人设。

反观西贝,即便赢得法律诉讼,也可能因“与消费者认知对抗”失去市场信任。部分消费者可能因“预制菜争议”选择抵制,对经营造成实际冲击。贾国龙看似在维护品牌名誉,实则面临“挑战消费者认知”的风险,试图将企业定义的“非预制菜”标准强加于公众,可能反被市场教育。

这种局面令人费解:作为大型餐饮连锁掌舵人,贾国龙理应深谙消费心理与市场规律,为何选择引发对西贝不利的论战?

可能在于他想成为意见领袖式的人物。前几年,贾国龙曾公开表示“996算啥,我们是715”(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15小时)引发争议般,试图通过制造话题提升个人及品牌曝光度。

然而,这种策略需精准把握舆论尺度,否则易陷入遭舆论反噬的困境。

事件发展至此,已超越单纯商业纠纷,成为观察餐饮行业转型、消费者主权崛起及企业公关策略的典型案例。它提醒企业在预制菜标准尚存模糊地带、消费者对“新鲜现制”需求日益强烈的当下,单纯依靠法律定义或企业自说自话难以建立信任。

真正的品牌价值,需通过透明的供应链展示、持续的产品创新及对消费者核心诉求的真诚回应来构建。否则,即便赢得官司,也可能输掉市场。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f95_5BoH8cVh3JCqsQmoU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