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风波,西贝怎么回应都是输

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这场“预制菜风波”,确实挺有意思。它不仅仅是一场名人与企业之间的口水战,更折射出当前餐饮行业快速发展中,消费者权益、行业标准与企业实践之间需要调和的问题。

罗永浩指责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体验“恶心”,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而西贝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称“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指控罗永浩损害商誉。

争议焦点在于罗永浩认为消费者付出了高昂价格却未获得匹配的体验与知情权。 西贝则强调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符合国家规定。

双方争议升级后,罗永浩悬赏十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提出科学检测可能性。西贝则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供参观,公布13道涉事菜品“作业指导书”,宣布起诉罗永浩。

这次争论的一个核心,是双方对“预制菜”的理解不同。罗永浩从消费者体验出发,认为有“预制菜口感”(如隔夜菜味)即为预制菜。而西贝根据国家相关通知,区分“预制”(提前加工)与“预制菜”(成品加热),自称属于前者,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根据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这些不属于预制菜: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

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如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

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

西贝方面多次强调,其菜品制作属于中央厨房预加工后,在门店完成最终烹饪,符合国家规定中“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而罗永浩则更多从普通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出发,认为吃出来的“预制感”就是预制菜。

这场风波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多个深层问题:

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重要性。罗永浩的呼吁,以及众多网友的声援,说明消费者希望在使用预制菜方面能有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无论餐饮企业如何定义自己的工艺,消费者有权知道菜肴大致的制作方式,以便根据自身偏好(如追求“锅气”、新鲜现炒)做出选择。目前虽无法规强制要求明示,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相关部门也鼓励推广明示。

餐饮工业化与消费者传统的“现做”认知之间存在鸿沟。中央厨房和预制化是餐饮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助于稳定口味、控制成本、保障食品安全。但当消费者以传统“现炒现做”的期望支付了较高价格,却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时,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被欺骗感。

企业应对公关危机的策略。西贝面对质疑时,采取开放后厨、公布作业标准、强调合规性以及宣称法律维权等方式回应,展现了强硬姿态。这种做法虽然直接,但能否真正挽回消费者信任,可能还需要看其长期的透明化举措和沟通效果。

目前来看,西贝的公关非常失败。开放后厨后,反而让罗永浩和广大餐饮顾客找到了更多“预制菜”的证据。西贝开放后厨的透明化值得肯定,但无助于企业自身在这场舆论风波中赢得支持。

西贝老板贾国龙声称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即使生意不做,也要争个黑白”,也非常不理性。作为客户,罗永浩有抱怨的权利,发微博批评几句,在法律上也不构成侵权。

当然罗永浩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大V,其态度确实对西贝声誉和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9月11日,西贝全国门店收入直接下降了200万。

坦率地说,西贝敢于开放后厨,说明西贝在餐饮企业里还是做的相对较好的。其他餐饮企业在卫生、预制菜上可以想象。这可能也是西贝老板贾国龙忍不了的原因。但这种行业性问题,大众对预制菜的反感和抵触,也不是西贝能扭转的。

预制菜本身不是罪,现在连锁餐饮企业都有中央厨房,区别在于预制的程度。但这种没什么标准,老百姓又比较抵触,西贝拿出来杠怎么都不落好。

正如罗永浩说的,自己头一回得到大多数人支持。也就是说这场对垒,西贝的反应越大,罗永浩越会名利双收。

当然幸好,罗永浩承认,他在“交个朋友”直播间也卖过预制菜。要不然罗永浩在这场风波里,完全可以火力全开,把西贝钉死在耻辱柱上。而不是现在这么“温柔地”攻击西贝。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这几年预制菜大行其道,大幅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菜品成本和加工时间,提高了餐饮企业的效率和利润。但与此同时,老百姓对预制菜的反感和抵触,餐饮企业也需要重视。

强调公众对预制菜的知情权意味着,可以是预制菜,但不能按现做的菜品价格出售。可以有预制,但要公开预制程度和保鲜措施。预制菜的口味和现做的菜品差异很大,要给顾客选择权。

近年来,餐饮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变差。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餐饮业3522家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3%,利润总额只有1.88亿元。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餐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8.8%。餐饮企业高额房租压力和员工工资的上涨,极大地压缩了盈利空间,这也是预制菜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需要更好的对接。目前预制菜的国家定义更偏向行业视角和食品安全监管。如何让行业术语与大众常识性理解更好地对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差异导致的争议,是行业和相关方面临的课题。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争论,表面看是关于“预制菜”的罗生门,背后实际是餐饮行业现代化进程中,消费者权益、行业标准与企业实践之间如何更好协调的问题。它推动了社会对餐饮透明化的讨论,可能也会加速相关立法或行业规范的进程。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或许需要更坦诚地与消费者沟通其生产工艺和价值所在。对于消费者,也有必要了解现代餐饮的运作模式,以便做出更符合自身期望的选择。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R5PxudvLmxG7kPGyb19NK9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