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115_LLM基础模型架构设计:从Transformer到稀疏注意力

115_LLM基础模型架构设计:从Transformer到稀疏注意力

作者头像
安全风信子
发布2025-11-16 14:16:32
发布2025-11-16 14:16:32
96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AI SPPECHAI SPPECH

1. 引言

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架构设计是其性能的核心决定因素。从2017年Transformer架构的提出,到如今的稀疏注意力和混合专家模型,LLM架构经历了快速的演进。本文将全面探讨LLM基础架构的设计原理,深入分析Transformer的核心机制,详细介绍稀疏注意力、MoE等创新架构,并展望未来架构发展方向。通过数学推导和实践案例,为构建高效、强大的LLM提供全面指导。

2. Transformer架构基础

2.1 Transformer核心组件

Transformer架构由Vaswani等人在2017年提出,其核心组件包括:

  • 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Self-Attention):捕获序列内部的长距离依赖关系
  • 位置前馈网络(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s):对注意力输出进行非线性变换
  • 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稳定训练过程
  • 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s):缓解梯度消失问题
  • 位置编码(Position Encoding):注入序列位置信息

Transformer的整体架构可以表示为: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Encoder: [Input Embedding + Position Encoding] → [Multi-Head Attention → Add & Norm → Feed Forward → Add & Norm] × N
Decoder: [Input Embedding + Position Encoding] → [Masked Multi-Head Attention → Add & Norm] → [Cross-Attention → Add & Norm → Feed Forward → Add & Norm] × N
2.2 自注意力机制数学原理

自注意力机制的核心是计算查询(Query)、键(Key)和值(Value)之间的相似度。

单头注意力计算

Attention(Q,K,V)=softmax(QKTdk)V\text{Attention}(Q, K, V) = \text{softmax}\left(\frac{QK^T}{\sqrt{d_k}}\right)V

其中:

Q,K,VQ, K, V

分别是查询、键和值矩阵

dkd_k

是键向量的维度

dk\sqrt{d_k}

是缩放因子,用于防止梯度消失

多头注意力计算

MultiHead(Q,K,V)=Concat(head1,...,headh)WO\text{MultiHead}(Q, K, V) = \text{Concat}(head_1, ..., head_h)W^O
其中headi=Attention(QWiQ,KWiK,VWiV)\text{其中} \quad head_i = \text{Attention}(QW_i^Q, KW_i^K, VW_i^V)
hh

是头的数量

WiQ,WiK,WiV,WOW_i^Q, W_i^K, W_i^V, W^O

是可学习的权重矩阵

2.3 Transformer的前向传播流程

Transformer的前向传播可以分解为以下步骤:

  1. 输入嵌入:将token转换为嵌入向量
  2. 位置编码:添加位置信息
  3. 多头自注意力:计算token间的注意力权重
  4. 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保持信息流和稳定训练
  5. 前馈网络:进行非线性变换
  6. 输出层:生成最终预测

3. 注意力机制的计算复杂度

3.1 标准自注意力的复杂度分析

标准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复杂度为:

  • 时间复杂度
O(L2⋅d)O(L^2 \cdot d)

,其中

LL

是序列长度,

dd

是隐藏维度

  • 空间复杂度
O(L2)O(L^2)

,主要来自注意力权重矩阵的存储

这意味着当序列长度增加时,计算成本呈二次方增长,严重限制了处理长文本的能力。

3.2 内存占用分析

Transformer在处理长序列时的内存占用主要来自:

  • 注意力权重矩阵
L×LL \times L

大小的矩阵

  • 激活值:用于反向传播的中间激活值缓存
  • 梯度计算:大规模矩阵运算的梯度

对于长度为10000的序列,注意力权重矩阵将占用约400MB内存(单精度浮点数)。

4. 稀疏注意力机制

4.1 稀疏注意力的基本思想

稀疏注意力机制通过限制注意力计算的范围,将标准注意力的

O(L2)O(L^2)

复杂度降低到

O(L⋅K)O(L \cdot K)

O(Llog⁡L)O(L \log L)

,其中

KK

是每个位置关注的邻居数量。

核心思想:

  • 局部注意力:只关注相邻的位置
  • 固定模式注意力:使用预定义的稀疏模式
  • 自适应稀疏注意力:根据内容动态确定关注的位置
  • 结构化稀疏:利用特定结构(如块、带状等)进行稀疏化
4.2 代表性稀疏注意力模型
4.2.1 Linformer

Linformer通过低秩近似将注意力复杂度降低到

O(L⋅d⋅k)O(L \cdot d \cdot k)

,其中

kk

是投影维度。

核心公式

Linformer-Attention(Q,K,V)=softmax((QWQ)(EWK)Tdk)(FWV)\text{Linformer-Attention}(Q, K, V) = \text{softmax}\left(\frac{(QW_Q)(EW_K)^T}{\sqrt{d_k}}\right) (FW_V)
EE

FF

是可学习的投影矩阵,维度为

L×kL \times k
  • 通过投影将键和值的维度从
LL

降低到

kk
4.2.2 Reformer

Reformer引入了两种关键技术:

  1. 局部敏感哈希(LSH)注意力:将相似的键值对分组,只在组内计算注意力
  2. 可逆层:减少内存使用,允许处理更长序列

LSH注意力的基本流程:

  • 使用多个哈希函数将键映射到桶中
  • 在每个桶内计算局部注意力
  • 通过多头机制聚合多个哈希函数的结果
4.2.3 Longformer

Longformer使用混合注意力模式:

  • 滑动窗口注意力:每个位置关注固定大小的滑动窗口(局部注意力)
  • 全局注意力:某些特殊位置(如[CLS])可以关注整个序列
  • 带状注意力:限制注意力在对角带状区域内

Longformer的注意力掩码设计: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滑动窗口大小为3的掩码示例
[1 1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0 0 1 1 1 1]
[0 0 0 1 1 1]
4.3 稀疏注意力的数学推导

对于局部稀疏注意力,假设每个位置只关注

KK

个相邻位置,则计算复杂度为

O(L⋅K)O(L \cdot K)

信息保留率分析

局部稀疏注意力的信息保留率可以表示为:

R=KL⋅有效信息量总信息量R = \frac{K}{L} \cdot \frac{\text{有效信息量}}{\text{总信息量}}

通过选择适当的

KK

,可以在保持较高信息保留率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复杂度。

4.4 稀疏注意力的实现示例

局部滑动窗口注意力的PyTorch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class Local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num_heads, window_size):
        super().__init__()
        self.d_model = d_model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self.window_size = window_size
        self.head_dim = d_model // num_heads
        
        self.qkv_proj = nn.Linear(d_model, 3 * d_model)
        self.out_proj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def forward(self, x):
        batch_size, seq_len, _ = x.shape
        
        # 线性投影得到Q, K, V
        qkv = self.qkv_proj(x).reshape(batch_size, seq_len, 3, self.num_heads, self.head_dim).permute(2, 0, 3, 1, 4)
        q, k, v = qkv[0], qkv[1], qkv[2]  # [batch_size, num_heads, seq_len, head_dim]
        
        # 创建局部注意力掩码
        mask = torch.zeros((seq_len, seq_len), device=x.device, dtype=torch.bool)
        for i in range(seq_len):
            start = max(0, i - self.window_size // 2)
            end = min(seq_len, i + self.window_size // 2 + 1)
            mask[i, start:end] = True
        
        # 计算注意力分数
        attn_score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2, -1)) / math.sqrt(self.head_dim)
        
        # 应用掩码
        attn_scores.masked_fill_(~mask, float('-inf'))
        
        # 计算softmax
        attn_probs = F.softmax(attn_scores, dim=-1)
        
        # 计算注意力输出
        attn_output = torch.matmul(attn_probs, v)
        
        # 重塑和投影
        attn_output = attn_output.permute(0, 2, 1, 3).reshape(batch_size, seq_len, self.d_model)
        output = self.out_proj(attn_output)
        
        return output

5. 混合专家模型(MoE)架构

5.1 MoE的基本原理

混合专家模型(Mixture of Experts)通过引入条件计算机制,显著提高了模型参数效率。

核心思想:

  • 专家网络:多个并行的"专家"子网络,每个专家专门处理特定类型的输入
  • 路由器:根据输入动态选择最适合的专家进行计算
  • 稀疏激活:每个输入只激活一小部分专家(通常为1-2个)
  • 参数高效扩展:增加专家数量可以线性增加模型容量,但计算量增长缓慢
5.2 MoE的数学表示

MoE层的输出可以表示为:

y=∑i=1ngi(x)⋅fi(x)y = \sum_{i=1}^{n} g_i(x) \cdot f_i(x)

其中:

nn

是专家数量

fi(x)f_i(x)

是第

ii

个专家的输出

gi(x)g_i(x)

是路由器分配给第

ii

个专家的门控权重

路由器通常使用softmax函数进行归一化:

gi(x)=softmax(Wgx+bg)ig_i(x) = \text{softmax}(W_g x + b_g)_i
5.3 稀疏激活策略

为了控制计算成本,MoE采用稀疏激活策略:

  1. Top-k路由:只激活权重最高的k个专家
  2. 负载均衡:确保每个专家被激活的频率相近
  3. 噪声注入:在路由决策中加入噪声,促进专家多样性
  4. 容量因子:限制每个专家同时处理的样本数量
5.4 代表性MoE模型
5.4.1 GShard

GShard是Google提出的大规模MoE架构:

  • 引入了容量因子控制专家负载
  • 使用词汇表并行和模型并行混合策略
  • 支持高达数万亿参数的模型训练
5.4.2 Switch Transformer

Switch Transformer通过优化路由机制进一步提高效率:

  • 使用简单的Top-1路由(只激活一个专家)
  • 引入路由器偏差校正
  • 实现了接近线性的模型扩展效率
5.4.3 GLaM

GLaM(Generalist Language Model)是一个具有1.2万亿参数的MoE模型:

  • 16个专家模块,每个模块包含12B参数
  • 采用稀疏激活,每次只使用约97B参数
  • 在多个基准测试上超越了密集模型
5.5 MoE的实现示例

一个简化的MoE层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class MoELay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dim, output_dim, num_experts, top_k=2):
        super().__init__()
        self.input_dim = input_dim
        self.output_dim = output_dim
        self.num_experts = num_experts
        self.top_k = top_k
        
        # 创建多个专家网络
        self.experts = nn.ModuleList([
            nn.Sequential(
                nn.Linear(input_dim, output_dim),
                nn.ReLU()
            ) for _ in range(num_experts)
        ])
        
        # 路由器网络
        self.router = nn.Linear(input_dim, num_experts)
        
        # 容量因子(用于负载均衡)
        self.capacity_factor = 1.2
    
    def forward(self, x):
        batch_size, seq_len, _ = x.shape
        flat_x = x.reshape(-1, self.input_dim)
        
        # 计算路由分数
        router_logits = self.router(flat_x)
        
        # 选择top-k专家
        top_k_logits, top_k_indices = router_logits.topk(self.top_k, dim=1)
        top_k_weights = F.softmax(top_k_logits, dim=1)
        
        # 初始化输出
        final_output = torch.zeros(flat_x.shape[0], self.output_dim, device=x.device)
        
        # 为每个专家收集需要处理的样本
        for expert_idx in range(self.num_experts):
            # 找出选择了该专家的样本
            expert_mask = (top_k_indices == expert_idx)
            
            if not expert_mask.any():
                continue
            
            # 收集样本和对应的权重
            batch_idx, top_k_pos = torch.where(expert_mask)
            selected_x = flat_x[batch_idx]
            weights = top_k_weights[batch_idx, top_k_pos]
            
            # 专家处理
            expert_output = self.experts[expert_idx](selected_x)
            
            # 加权累加
            final_output[batch_idx] += weights.unsqueeze(1) * expert_output
        
        # 重塑回原始形状
        return final_output.reshape(batch_size, seq_len, self.output_dim)

6. 长序列建模技术

6.1 位置编码的改进

传统的正弦余弦位置编码在长序列上表现不佳,2025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

6.1.1 相对位置编码

相对位置编码考虑token间的相对距离而非绝对位置:

Attention(Q,K,V)=softmax(QKT+Rdk)V\text{Attention}(Q, K, V) = \text{softmax}\left(\frac{QK^T + R}{\sqrt{d_k}}\right)V

其中,

RR

是相对位置编码矩阵,仅依赖于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

6.1.2 旋转位置编码(RoPE)

旋转位置编码通过旋转操作将位置信息注入到查询和键向量中:

Qm′=Qmcos⁡(mθ)−Qm+d/2sin⁡(mθ)Qm+d/2′=Qmsin⁡(mθ)+Qm+d/2cos⁡(mθ)\begin{aligned} Q_m' &= Q_m \cos(m\theta) - Q_{m+d/2} \sin(m\theta) \\ Q_{m+d/2}' &= Q_m \sin(m\theta) + Q_{m+d/2} \cos(m\theta) \end{aligned}

RoPE具有良好的外推性,可以处理训练过程中未见过的长序列。

6.1.3 ALiBi位置编码

ALiBi(Attention with Linear Biases)通过向注意力分数添加线性偏置来编码位置信息:

Attention(Q,K,V)=softmax(QKTdk+m⋅bias)V\text{Attention}(Q, K, V) = \text{softmax}\left(\frac{QK^T}{\sqrt{d_k}} + m \cdot \text{bias}\right)V

其中,

mm

是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bias是可学习的偏置参数。

6.2 分块处理策略

对于超长序列,分块处理是一种实用策略:

6.2.1 递归分块处理

将长序列递归地分成多个块,逐层合并信息:

  1. 先处理每个块内部的信息
  2. 然后将块的表示作为更高层的输入
  3. 递归直到获得整个序列的表示
6.2.2 滑动窗口注意力

结合局部注意力和全局信息:

  • 使用固定大小的滑动窗口处理长序列
  • 定期聚合全局信息以保持长距离依赖
  • 在2025年的LLaMA-3和GPT-4等模型中广泛应用
6.2.3 分层注意力机制

分层注意力机制通过多层处理逐步捕获长距离依赖:

  • 底层:关注局部上下文
  • 中层:捕获短语级信息
  • 高层:建模长距离依赖关系
6.3 长序列模型架构
6.3.1 Transformer-XL

Transformer-XL引入了段级循环机制和相对位置编码:

  • 缓存前一段的隐藏状态
  • 使用相对位置编码处理缓存状态
  • 有效上下文长度可以扩展到10000以上
6.3.2 XLNet

XLNet结合了自回归和自编码的优点:

  • 使用排列语言建模目标
  • 能够捕获双向上下文信息
  • 有效处理长序列的依赖关系
6.3.3 2025年最新长序列模型

2025年的最新研究进一步突破了序列长度限制:

  • FlashAttention-3:通过优化内存访问模式,实现高效的超长序列处理
  • RetNet:结合循环机制和注意力机制的优势,实现线性复杂度的长序列建模
  • LongLLaMA:专为长文档理解设计的模型,支持超过100K token的上下文
6.4 长序列训练优化

训练处理长序列的模型面临特殊挑战:

6.4.1 梯度检查点优化

改进的梯度检查点策略减少内存使用: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改进的梯度检查点实现
def gradient_checkpointing_wrapper(module):
    # 选择性缓存激活值
    # 针对长序列优化的内存管理
    # ...
6.4.2 混合精度训练优化

针对长序列的混合精度训练优化:

  • 使用BF16而非FP16以提高数值稳定性
  • 优化梯度缩放策略
  • 实现智能的精度切换
6.4.3 分布式训练策略

长序列模型的分布式训练策略:

  • 序列并行:沿序列维度分割模型
  • 流水线并行:优化长序列的流水线执行
  • 混合并行:结合多种并行策略的优势

7. 模型压缩技术

7.1 量化技术

量化通过降低参数精度来减少模型大小和加速推理:

7.1.1 量化原理

将32位浮点数(FP32)转换为低位表示:

xq=round(x−zs)x_q = \text{round}\left(\frac{x - z}{s}\right)

其中,

ss

是缩放因子,

zz

是零点偏移。

7.1.2 2025年量化最新进展
  • GPTQ:通过最小化量化误差,实现接近无损的4位量化
  • AWQ:激活感知量化,专为Transformer模型优化
  • SqueezeLLM:结合量化和剪枝的混合压缩策略
  • PQ+:基于产品量化的低比特压缩方案
7.1.3 量化实现代码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GPTQ量化实现示例
def gptq_quantize_weight(weight, bits=4):
    # 1. 计算缩放因子
    max_val = weight.abs().max()
    scale = max_val / ((2 ** bits) - 1)
    
    # 2. 量化权重
    quantized = torch.round(weight / scale).clamp(0, (2 ** bits) - 1)
    
    # 3. 误差补偿优化
    error = weight - (quantized * scale)
    # ... GPTQ特定的误差补偿算法 ...
    
    return quantized, scale
7.2 剪枝技术

剪枝通过移除不重要的连接或神经元来减少模型大小:

7.2.1 结构化剪枝

移除整个神经元或通道:

  • 权重剪枝:移除小于阈值的权重
  • 神经元剪枝:移除激活值方差小的神经元
  • 通道剪枝:移除不重要的特征通道
7.2.2 非结构化剪枝

更细粒度的剪枝方法:

  • 权重矩阵稀疏化:保持稀疏矩阵结构
  • 模式化剪枝:按照特定模式剪枝权重
  • 动态稀疏训练:训练过程中逐步增加稀疏度
7.2.3 2025年剪枝最新技术
  • PagedAttention剪枝:保留注意力重要区域,剪枝次要区域
  • 渐进式稀疏化:训练过程中逐步减少参数
  • 知识蒸馏辅助剪枝:确保剪枝后模型保持原始性能
7.3 知识蒸馏

知识蒸馏将大模型的知识转移到小模型中:

7.3.1 蒸馏原理

通过最小化学生模型与教师模型输出的差异:

L=αLCE(y,y^)+(1−α)LKD(fT(x),fS(x))\mathcal{L} = \alpha \mathcal{L}_{CE}(y, \hat{y}) + (1-\alpha) \mathcal{L}_{KD}(f_T(x), f_S(x))

其中,

LCE\mathcal{L}_{CE}

是标准交叉熵损失,

LKD\mathcal{L}_{KD}

是知识蒸馏损失。

7.3.2 最新蒸馏方法
  • 特征蒸馏:转移中间层特征表示
  • 关系蒸馏:转移样本间的关系知识
  • 自蒸馏:模型自我学习和压缩
  • 压缩感知蒸馏:结合压缩感知理论的蒸馏方法
7.3.3 蒸馏实现示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特征蒸馏实现
def feature_distillation(student_features, teacher_features, temperature=2.0):
    # 特征对齐
    student_features = F.normalize(student_features, dim=-1)
    teacher_features = F.normalize(teacher_features, dim=-1)
    
    # 知识蒸馏损失
    distillation_loss = F.kl_div(
        F.log_softmax(student_features / temperature, dim=-1),
        F.softmax(teacher_features / temperature, dim=-1),
        reduction='batchmean'
    ) * (temperature ** 2)
    
    return distillation_loss

8. 模型评估与实验

8.1 评估指标

评估LLM架构设计的关键指标:

8.1.1 性能指标
  • 困惑度(Perplexity):语言建模的基础指标
  • 基准测试分数:如GLUE、SuperGLUE、MMLU等
  • 生成质量:BERTScore、Bleu、ROUGE等
8.1.2 效率指标
  • 吞吐量:每秒处理的token数
  • 延迟:生成一个token所需的平均时间
  • 内存占用:模型加载和运行时的内存使用
  • 计算效率:FLOPS利用率
8.2 架构对比实验
8.2.1 注意力机制性能对比

注意力机制

计算复杂度

内存复杂度

长序列性能

推理速度

标准自注意力

O(n²)

O(n²)

Linformer

O(n)

O(n)

中等

Reformer

O(n log n)

O(n log n)

良好

中等

Longformer

O(nw)

O(nw)

优秀

较快

FlashAttention

O(n²)

O(n)

优秀

最快

8.2.2 2025年最新模型架构性能

模型架构

参数规模

上下文长度

MMLU分数

吞吐量

LLaMA-3 70B

70B

128K

87.5

120 tokens/s

GPT-4

未知

128K

92.7

95 tokens/s

Claude 3 Opus

未知

200K

91.3

85 tokens/s

Gemini Pro

未知

100K

90.1

110 tokens/s

Mistral Large

12B

32K

86.8

150 tokens/s

8.3 实际应用场景测试
8.3.1 长文档理解

不同架构在长文档理解任务上的表现:

  • 稀疏注意力架构在超过10K token的文档上优势明显
  • 分块处理策略在法律合同分析等场景中表现良好
  • 混合专家模型在保持长距离依赖的同时实现高效推理
8.3.2 代码生成

代码生成任务对模型架构的要求:

  • 精确的语法理解需要细粒度的局部注意力
  • 长函数间的依赖需要全局建模能力
  • 2025年的CodeLlama-3和StarCoder2在这方面有显著改进

9. 结论与未来展望

9.1 架构选择建议

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架构:

9.1.1 通用语言理解
  • 优先考虑:FlashAttention优化的标准Transformer
  • 计算资源受限:Mistral等高效模型架构
  • 长文档需求:Longformer或基于滑动窗口的架构
9.1.2 专业领域应用
  • 代码生成:CodeLlama-3、StarCoder2
  • 长文档处理:LongLLaMA、GPT-4(长上下文版本)
  • 多模态理解:Flamingo、BLIP-3
9.2 2025年架构发展趋势

LLM架构设计的关键发展方向:

9.2.1 效率优先的架构设计
  • 混合计算范式:结合注意力机制、循环机制和卷积的优势
  • 自适应计算:根据输入动态调整计算资源分配
  • 稀疏激活:进一步提高MoE模型的效率和性能
9.2.2 长序列建模突破
  • 线性复杂度注意力:实现真正的O(n)复杂度
  • 无限上下文长度:通过检索增强和压缩表示实现
  • 结构化感知建模:更好地理解文档结构和层次关系
9.2.3 模块化和组合性
  • 可插拔组件:标准化架构组件,支持灵活替换
  • 任务特定模块:为不同任务设计专用子模块
  • 动态架构适应:根据任务和数据特性自动调整架构
9.3 实施建议

设计和训练LLM架构的实用建议:

9.3.1 架构设计阶段
  • 从小规模原型开始,验证核心创新点
  • 利用FlashAttention-3等优化库提高效率
  • 关注内存访问模式,优化缓存利用率
9.3.2 训练优化阶段
  • 使用混合精度训练(FP16/BF16)
  • 实施高效的分布式训练策略
  • 采用梯度检查点和优化器状态分片
9.3.3 部署与优化阶段
  • 评估量化和剪枝对性能的影响
  • 考虑模型并行和流水线并行的权衡
  • 根据硬件特性调整计算和内存访问模式
9.4 未来研究方向

LLM架构设计的前沿研究问题:

  1. 可解释性架构:设计本质上更可解释的Transformer变体
  2. 持续学习架构:支持高效的知识更新和遗忘缓解
  3. 节能架构:专为边缘设备设计的低功耗架构
  4. 多模态统一架构:实现文本、图像、音频等模态的深度融合
  5. 因果推理架构:更好地建模因果关系的注意力机制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算法的创新,LLM架构将继续朝着更高效、更强大、更灵活的方向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5-11-1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引言
  • 2. Transformer架构基础
    • 2.1 Transformer核心组件
    • 2.2 自注意力机制数学原理
    • 2.3 Transformer的前向传播流程
  • 3. 注意力机制的计算复杂度
    • 3.1 标准自注意力的复杂度分析
    • 3.2 内存占用分析
  • 4. 稀疏注意力机制
    • 4.1 稀疏注意力的基本思想
    • 4.2 代表性稀疏注意力模型
      • 4.2.1 Linformer
      • 4.2.2 Reformer
      • 4.2.3 Longformer
    • 4.3 稀疏注意力的数学推导
    • 4.4 稀疏注意力的实现示例
  • 5. 混合专家模型(MoE)架构
    • 5.1 MoE的基本原理
    • 5.2 MoE的数学表示
    • 5.3 稀疏激活策略
    • 5.4 代表性MoE模型
      • 5.4.1 GShard
      • 5.4.2 Switch Transformer
      • 5.4.3 GLaM
    • 5.5 MoE的实现示例
  • 6. 长序列建模技术
    • 6.1 位置编码的改进
      • 6.1.1 相对位置编码
      • 6.1.2 旋转位置编码(RoPE)
      • 6.1.3 ALiBi位置编码
    • 6.2 分块处理策略
      • 6.2.1 递归分块处理
      • 6.2.2 滑动窗口注意力
      • 6.2.3 分层注意力机制
    • 6.3 长序列模型架构
      • 6.3.1 Transformer-XL
      • 6.3.2 XLNet
      • 6.3.3 2025年最新长序列模型
    • 6.4 长序列训练优化
      • 6.4.1 梯度检查点优化
      • 6.4.2 混合精度训练优化
      • 6.4.3 分布式训练策略
  • 7. 模型压缩技术
    • 7.1 量化技术
      • 7.1.1 量化原理
      • 7.1.2 2025年量化最新进展
      • 7.1.3 量化实现代码
    • 7.2 剪枝技术
      • 7.2.1 结构化剪枝
      • 7.2.2 非结构化剪枝
      • 7.2.3 2025年剪枝最新技术
    • 7.3 知识蒸馏
      • 7.3.1 蒸馏原理
      • 7.3.2 最新蒸馏方法
      • 7.3.3 蒸馏实现示例
  • 8. 模型评估与实验
    • 8.1 评估指标
      • 8.1.1 性能指标
      • 8.1.2 效率指标
    • 8.2 架构对比实验
      • 8.2.1 注意力机制性能对比
      • 8.2.2 2025年最新模型架构性能
    • 8.3 实际应用场景测试
      • 8.3.1 长文档理解
      • 8.3.2 代码生成
  • 9. 结论与未来展望
    • 9.1 架构选择建议
      • 9.1.1 通用语言理解
      • 9.1.2 专业领域应用
    • 9.2 2025年架构发展趋势
      • 9.2.1 效率优先的架构设计
      • 9.2.2 长序列建模突破
      • 9.2.3 模块化和组合性
    • 9.3 实施建议
      • 9.3.1 架构设计阶段
      • 9.3.2 训练优化阶段
      • 9.3.3 部署与优化阶段
    • 9.4 未来研究方向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