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花了几千万搞AI,为什么生产线还在靠老师傅的经验决策?
这不是段子,是无数企业正在经历的真实困境。
AI的口号喊得响亮,系统也确实上线了。结果呢?生产调度,还是车间主任说了算;库存预警,还是仓库管理员的直觉更管用。
AI系统在那独立运行,业务流程却毫无变化。
钱花出去了,效率并没有显著提升。
问题到底出在哪?
别再讨论AI技术的好坏了。真相只有一个—技术没问题,是你的组织运行方式出了问题。
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家制造巨头,部署了先进的AI排产系统,算法预测准确率超过95%。
但产线主管,就是不采纳它的建议,宁可用自己那套老办法。
为什么?AI的方案不够好吗?
不是。是因为公司的激励机制没有改变。
AI给出的方案,追求长期综合最优,但短期内可能需要产线停机调整。按照现有规定,只要产线停机,这位主管的当月绩效和奖金就会被扣减。
AI让他为长远利益负责,KPI却只考核他的眼前得失。他必然会选择后者。
你看AI根本没有和旧模式产生竞争,它直接被吸收到旧的规则里,成了一个维持现状的工具,一个看起来很先进的摆设。
外表更新了,核心什么都没变。
AI最核心的优势是速度。算法每分每秒都在学习和优化。
而我们的组织呢?
一个决策,需要跨部门沟通、层层汇报、漫长审批。等流程走完,市场机会早就错过了。
AI的速度以分钟计算,组织的反应却以季度计算。
这种速度上的根本不匹配导致无论AI多快,都会被组织的慢节奏拖累。
更严重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阻力。
AI的推行威胁到一些人的岗位、权力和资源。数据要共享就破坏了部门的数据壁垒;智能做决策就削弱了管理者的个人权威。
于是,会议上人人都说AI好,回到工位,却没人真正使用。
所以,不要再纠纠结于用哪个技术模型了,那些都是次要问题。
想让AI真正发挥作用,先别急着升级技术,先改变组织本身。 问自己三个最根本的问题:
激励方式改了吗? 使用AI并承担试错风险的员工,是得到奖励还是惩罚?如果创新失败就要受罚,那就不会有人创新。
业务流程改了吗? 数据是否还在各个部门里相互隔离?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是否还在依赖冗长的审批流程?
决策权力下放了吗? 你是否愿意把一部分决策权,真正交给数据和算法?还是说,AI只是提供建议,最后拍板的还得是人?
这三个问题都比选择技术供应商要难得多。因为它改变的不是软件,而是权力分配和利益格局。
这已经不是技术升级,而是一次彻底的组织变革。
没有组织变革的AI转型,注定会失败。
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在一个僵化、迟缓的组织体系里创造价值。
未来最成功的公司,不是算法最强的,而是最懂得如何让组织与算法协同工作的公司。
先调整组织,再引入技术吧。否则,再好的AI也无法在一个不匹配的体系里发挥作用。
END
与君共勉~ 别忘了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