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Nvidia高性能/低成本CPO创新方案:单模光纤 + 硅光集成偏振控制替代保偏光纤,实现2.7倍封装成本降低

Nvidia高性能/低成本CPO创新方案:单模光纤 + 硅光集成偏振控制替代保偏光纤,实现2.7倍封装成本降低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于 2025-06-09 09:04:35
发布于 2025-06-09 09:04:35
450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摘要

      在共封装光学(CPO)系统中,传统保偏光纤(PMF)阵列在外置光源(ELS)与光发射机间的连接面临高成本、高复杂度挑战。英伟达研究团队提出以单模光纤(SMF)替代 PMF 的创新方案,通过在硅光芯片(SiPh PIC)上集成主动偏振跟踪系统,解决 SMF 耦合引入的偏振态(SOP)漂移问题。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案可将封装成本降低约 2.7 倍,同时仅引入 0.74 dB 额外插入损耗和 0.17 pJ/b 的能效损失,为 CPO 系统提供了兼具经济性与高性能的光互联解决方案。该工作发表在IEEE ECTC 2025会议上,标题为All-SMF Arrays for Co-Packaged Optics: Optimizing Cost, Complexity and Performance

一、CPO 光互联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高性能计算(HPC)和数据中心对数据传输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基于硅光子技术(SiPh)的共封装光学(CPO)成为突破电互连带宽与能效瓶颈的关键技术。在典型 CPO 架构中,外置激光光源(ELS)通过光纤向光发射芯片(OTX)提供光信号,传统方案依赖保偏光纤(PMF)维持稳定偏振态以匹配硅光子器件的偏振敏感性。然而,PMF 的高精度对准要求、复杂制造工艺及高昂封装成本(占光学组件总成本 15.2%)成为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如图 2 所示,CPO 主要存在3种光纤连接方式:首先是连接 ELS 到 OTX 输入的光纤,其次是将 OTX 输出路由到前面板的光纤,第三是从前面板连接到光接收机(ORX)输入的光纤。图 3 提供了这三种连接的简化视图。其中,只有激光器输出的光纤是保偏光纤(PMF),其他均为单模光纤(SMF)。图 3 中的每个 ASIC 连接到多个CPO器件,输入和输出光纤必须在线卡上进行盘纤,并正确连接到前面板上的相应连接器。通常,使用专用盘纤盒和托盘组件来固定光纤,防止其在线卡上悬挂,而图 3 所示的光纤Shuffle需确保与前面板上的连接器正确连接。

二、PMF 的技术瓶颈:对准复杂度与损耗机制

2.1 旋转对准误差引发的性能劣化

      PMF 通过应力棒形成快慢轴折射率差异以维持偏振态,但在 ELS 到 OTX 的 6 级光学接口中,任意一级的旋转对准误差(θₑ)都会导致偏振串扰。理论分析表明,当 θₑ=±5° 时,累计插入损耗(IL)达 0.35 dB,且随着级数增加呈指数级增长。此外,有限偏振消光比(PER)的激光源会进一步加剧损耗,尽管激光器可实现 > 30 dB PER,但 PMF 的对准工艺仍需昂贵的有源耦合设备。

2.2 成本结构解析

      PMF 的高成本源于四大核心环节:

  • 光纤带复杂性:需单独拆分 PMF 与 SMF,增加组装难度;
  • 旋转对准工艺:每级接口需精密调整快慢轴,提升制造耗时;
  • 专用连接器:PMF 适配的光纤转接盒需定制化设计;
  • 光纤阵列对准:V 型槽内的主动对准步骤推高 FAU(光纤阵列单元)成本。       对比分析显示,PMF 方案的总开销为 SMF 的 2.7 倍,其中光纤转接盒成本达 SMF 方案的 161.5%。

三、SMF 替代方案的核心突破:主动偏振锁定技术

3.1 硅光偏振控制架构设计

      英伟达研究团队提出基于 2D 光栅耦合器(2DGC)与马赫 - 曾德尔干涉仪(MZI)的主动偏振跟踪方案。输入光经 2DGC 分解为 TE 偏振分量(E₁、E₂),通过热光相位调制器(TOPS)φ₁和 φ₂调节两路光的相位与振幅,最终在 MZI 输出端实现偏振态稳定。该控制器支持两种工作模式:

  • 单路功率最大化输出模式(场景 3):调节 φ₂使下臂功率 PL=0,上臂功率 PU 最大化;
  • 1分4功率均分模式(场景 4):通过 φ₁/φ₂协同调节,实现 PU=PL=0.5Pin,适用于 1:4 分光场景。

      在实际的CPO系统中,连接 ELS 到 OTX 的光纤使用盘纤盒和托盘组件固定。因此,SMF 受到固定的弯曲应力,但由于其稳定的放置,不会受到显著的振动。

      此外,由于CPO系统采用先进的液冷解决方案进行散热,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双折射的变化,从而减少了温度波动引起的偏振漂移。因此,一旦偏振被锁定电路补偿,它就保持相对稳定,只需要进行小幅度调整。因此,跟踪速度、无复位和无限跟踪等设计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关键,采用慢速热光调谐工作即可,更重要的在于优化热调谐效率,降低热调功耗。

3.2 工艺实现与测试验证

      该偏振锁定芯片基于台积电 300mm SOI工艺制造,集成了多层金属化后段工艺与光刻精密刻蚀技术。关键器件参数如下:

  • 1D/2D 光栅耦合器插入损耗分别为 1.3 dB(1DGC)和 2.0 dB(2DGC),1dB 带宽覆盖 20-25nm;
  • 热光相位调制器长度 150μm,效率 20mW/π,支持 3π 范围调谐;
  • MMI 耦合器附加损耗仅 0.02 dB,工作波长 1290-1310nm。

      测试平台采用 1310nm 激光源与偏振综合仪N7786C模拟随机 SOP 输入,闭环控制算法通过调节 TOPS 电压实现偏振锁定。

     实测数据显示:

  • 单路模式:上下臂消光比 > 30 dB,输出功率 6 dBm@输入 10 dBm;
  • 1:2均分模式:功率误差 < 0.06 dB,输出功率 3 dBm@输入 10 dBm,满足分光场景需求。该器件插损测试比理论值偏高0.7 dB左右。

四、性能与成本的权衡分析

4.1 能效开销评估

      与理想PMF 方案(场景 1)相比,SMF 方案的额外损耗和能效开销主要来自 2DGC 与 热光相移动器TOPS 功耗:

  • 场景 3(单路 SMF):总额外插入损耗 0.72 dB,TOPS 能效开销 0.3 pJ/b,链路能效损失 0.48 pJ/b;
  • 场景 4(4路分光 SMF):通过分摊至 4 路 OTX,链路能效损失为 0.26 pJ/b 。PMF 方案中,在考虑±5°旋转对准误差下,对应的能效损失为0.08-0.09 pJ/b。后续将对TOPS的效率以及2DGC的耦合插损进行进一步优化。

4.2 成本优势量化

      将PMF替换为全SMF后,关键成本项显著降低。通过将前面提到的4个关键组件的单独成本,除以全SMF解决方案的总成本进行归一化来量化其影响。如表 III所示,估计使用 PMF 的总开销大约是 SMF 的 2.7 倍。用 SMF 替换 PMF 可以显著降低这些成本。PMF 的使用占实现 CPO 所需光学组件总成本的 15.2%。通过切换到 SMF,这一成本可降低至仅 5.6%。

五、结论与行业影响

      英伟达的这项研究首次在 CPO 系统中实现 SMF 对 PMF 的规模化替代,通过硅光子集成技术弥补了偏振控制短板。尽管引入了少量损耗与功耗,但 2.7 倍的成本优势使其成为数据中心光互联的理想方案。随着热光调制器效率提升与新型耦合技术的应用,SMF + 主动偏振控制架构有望推动 CPO 进入高性价比时代,为下一代 GPU 集群的 NVLink 等高速互联技术提供关键支撑。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5-29,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摘要
  • 一、CPO 光互联的现状与挑战
  • 二、PMF 的技术瓶颈:对准复杂度与损耗机制
    • 2.1 旋转对准误差引发的性能劣化
    • 2.2 成本结构解析
  • 三、SMF 替代方案的核心突破:主动偏振锁定技术
    • 3.1 硅光偏振控制架构设计
    • 3.2 工艺实现与测试验证
  • 四、性能与成本的权衡分析
    • 4.1 能效开销评估
    • 4.2 成本优势量化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