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更,接着来看看DCI 下一代1.6T传输的简化相干和直调直检之争。https://doi.org/10.3390/photonics11121179
一、IM/DD 技术在 O 波段传输的研究
(一)仿真环境搭建
◆ 链路仿真条件
采用 LWDM - 8 波长配置,波长范围从 1291.1 nm 至 1323 nm,频率间隔 800 GHz。信号经无损MUX/DEMUX(二阶高斯频率响应,400 GHz 带宽)处理后,在标准单模光纤中传输。该光纤具有 0.092 ps/(nm²·km)的色散斜率、62 μm²的有效模场面积、0.3 dB/km 的衰减系数,同时考虑了 0.1 ps/km¹/²的偏振模色散(PMD)及 50 m 的相关长度,并设定非线性系数为 2.6 E - 20 m²/W。
◆ 收发器设置
在发射端,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经格雷编码映射为 PAM4 序列,通过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 0.1)脉冲成形后,由 6 位、56 GHz 带宽的DAC转换为模拟信号。电吸收调制器(EAM)由 10 MHz 线宽、-145 dB/Hz 相对强度噪声(RIN)的单模激光驱动,在 -1.45 V 偏压下工作于线性区,其带宽限制由 56 GHz 的四阶贝塞尔滤波器模拟。在接收端,56 GHz 带宽的PD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由 15 抽头的FFE进行均衡处理,最终采用直方图方法估计符号误码率(SER)。
(二)关键因素分析
1. 色散影响分析
为探究色散对传输距离的限制,先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效应,设置每个发射机输出功率为 0 dBm。由于不同波长与 零色散波长ZDW 的差异,色散值不同,导致传输性能各异。在 10 km 传输距离下,距 ZDW 越远的波长,误码率越高。以 FEC BER 阈值 log₁₀(BER = 2.2×10⁻⁴) = -3.6 为标准,在特定 ZDW 范围(约 5 nm)内所有通道可实现良好性能。考虑光纤 ZDW 呈高斯分布(中心波长1312 nm,σ = 2 nm),计算不同传输距离下满足性能要求的概率,结果表明 5 km 距离内多数光纤可胜任,而 10 km 时仅 10%的光纤能达标,凸显了在色散限制场景下合理选择光纤零色散波长的重要性。
2. 四波混频(FWM)影响剖析
首先在理想条件下(信号同偏振、波长稳定且等间距)分析 FWM 对 1.6 Tb/s 链路的影响,链路长度设为 2 km,ZDW 扫描范围 1290 - 1325 nm,每通道发射功率 4 dBm。结果显示在 11 个特定 ZDW 区域,FWM 导致误码率超出阈值,在这些区域外性能可满足要求。进一步研究发现 FWM 对传输波长的影响范围可达|Δλ| = 15 nm,且呈振荡特性,在 ZDW 接近 LWDM 波长时代价最大。通过高分辨率分析,确定在不同 ZDW 区间内 FWM 代价的波长交互范围,如对于 1309.14 nm 波长,在特定 FEC 阈值下交互范围约 1.4 nm,且该范围随发射功率增加而显著变宽。这表明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合理的波长失谐设计来缓解 FWM 影响,但需考虑发射功率等因素对失谐效果的制约。
3. 蒙特卡洛模拟中断概率
考虑发射机波长和偏振的随机变化(波长±0.8 nm 均匀分布、偏振±90 度均匀分布)以及 ZDW 的不确定性(固定在 1309.3 nm 模拟最差情况或遵循高斯分布),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在 2 dBm 发射功率下,结果显示多数评估值低于 FEC 阈值,但在固定 ZDW 为最差情况时,部分波长可能超出阈值引发中断。通过计算中断概率(OP)发现,随机 ZDW 条件下 FWM 引起的中断概率明显低于固定最差 ZDW 情况。降低发射功率可大幅降低中断概率,如从 6 dBm 降至 0 dBm,在保持 0.2%中断概率的同时,传输距离可从 1 km 提升至 5 km,为优化 IM/DD 传输性能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O 波段相干光链路分析
(一)仿真环境构建
基于 DP - 16QAM 收发器构建相干光链路仿真环境。在传输端,两个 120 GBaud 的 DP - 16QAM 发射机采用 LWDM 波长,通过一系列模拟组件(如二阶贝塞尔低通滤波器模拟 DAC、0.5 阶高斯滤波器模拟马赫 - 曾德尔调制器(MZM)等)生成电信号,并经平方根升余弦脉冲成形(滚降因子 0.1)、6 位分辨率 DAC 转换后,以固定光功率和光信噪比(OSNR)符合 G652.D 标准的单模光纤(ZDW 约 1312 nm)。在接收端,采用平衡相干光接收机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 2×2 MIMO 均衡器(采用数据辅助 MMA 算法)和改进的维特比算法进行信号恢复与相位估计,其中本征振荡器(LO)激光无波长偏移,采样率为每符号 2 个样本。
(二)简化方案性能评估
1. 去除专用色散补偿模块的影响
移除接收端专用色散补偿模块,仅依靠 MIMO DSP 补偿 CD 效应,并针对接收灵敏度优化 MIMO 滤波器抽头数(11 - 13 个,依传输长度而定)。以 1291.14 nm 波长为例,在 10 km 传输距离下,去除专用 CD DSP 导致接收灵敏度下降 0.41 dB。随着传输距离增加,性能下降呈线性趋势,在 15 km 时,1291.14 nm 和 1323 nm 波长的接收灵敏度分别降至约 -22.5 dBm 和 -23.9 dBm,表明离 ZDW 较远的波长受此影响更大。
2. 增加 LO 激光线宽影响
将 LO 激光从常规的约 100 kHz 线宽外腔激光器替换为DFB激光器以降低成本,并研究线宽增加对接收灵敏度的影响。在 10 km 链路中,当 LO 激光线宽从 0.1 MHz 增加到 4 MHz 时,1291.14 nm 波长的接收灵敏度下降 0.7 dB。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不同传输波长,接收灵敏度代价随 LO 激光线宽增加的趋势相似,当线宽达到 6 MHz 时,接收灵敏度代价约 1 dB,而采用 2 MHz 线宽的低成本 DFB 激光可将代价控制在 0.5 dB 以内,为简化相干传输提供了潜在的成本 - 性能优化策略。
三、综合讨论与结论
1. IM/DD 技术
受色散和 FWM 限制,在 LWDM - 8 系统架构下,使用 8×200 Gbit/s PAM4 时传输距离可达 5 km。通过降低发射功率至 0 dBm 以下,可有效避免 FWM 引起的性能劣化,维持 0.2%的中断概率。同时,合理设计光纤 ZDW 可进一步优化其传输性能,减少 色散和 FWM 影响。
2. 相干传输技术
传统相干传输虽无色散限制,但成本高昂。简化后的相干传输方案(去除专用 CD 补偿块和适当增加 LO 激光线宽)在 10 km 距离内仍能保持较好性能,为长距离数据中心互连提供了可行选择,且在成本和复杂度上具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