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每日学术速递10.1

每日学术速递10.1

作者头像
AiCharm
发布2024-10-05 08:52:02
发布2024-10-05 08:52:02
225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AiCharmAiCharm

CV - 计算机视觉 | ML - 机器学习 | RL - 强化学习 | NLP 自然语言处理

Power by Kimi&苏神 编辑丨AiCharm

Subjects: cs.CV

1.FlowTurbo: Towards Real-time Flow-Based Image Generation with Velocity Refiner

标题: FlowTurbo:通过 Velocity Refiner 实现基于流的实时图像生成

作者:Wenliang Zhao, Minglei Shi, Xumin Yu, Jie Zhou, Jiwen Lu

文章链接:https://rl-at-scale.github.io/assets/rl_at_scale.pdf

项目代码:https://github.com/shiml20/FlowTurbo

摘要:

基于扩散模型在视觉生成中的成功,基于流的模型重新出现,成为另一个著名的生成模型家族,它们在视觉质量和推理速度方面都取得了有竞争力或更好的性能。通过流匹配学习速度场,基于流的模型往往会产生更直的采样轨迹,这在采样过程中是有利的。然而,与快速采样器已得到充分开发的扩散模型不同,基于流的生成模型的有效采样很少被探索。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名为 FlowTurbo 的框架来加速基于流的模型的采样,同时仍然提高采样质量。我们的主要观察结果是,基于流的模型中速度预测器的输出将在采样期间变得稳定,从而能够通过轻量级速度细化器来估计速度。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多种技术,包括伪校正器和样本感知编译,以进一步减少推理时间。由于FlowTurbo没有改变多步采样范式,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图像编辑、修复等各种任务。通过将FlowTurbo集成到不同的基于流的模型中,我们获得了53.1%的加速比 ∼ 58.3% 基于类条件生成,29.8% ∼ 38.5% 用于文本到图像的生成。值得注意的是,FlowTurbo 在 ImageNet 上以 100 (ms / img) 达到 FID 2.12,以 38 (ms / img) 达到 FID 3.93,实现了实时图像生成并建立了新的最先进水平。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FlowTurbo的框架,旨在解决流基模型(flow-based models)在图像生成任务中的实时生成问题。流基模型通过学习流场(flow field)来生成数据,与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相比,它们在视觉质量和推理速度方面具有竞争力或更好的性能。然而,与已经开发出快速采样器的扩散模型不同,流基生成模型的高效采样方法尚未被充分探索。

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1. 加速采样过程:通过观察流基模型在采样过程中速度预测器输出的稳定性,提出了一个轻量级的速度细化器(velocity refiner),用于在特定采样步骤中替换原始的速度预测模型,以减少计算成本。
  2. 提高采样质量:引入了伪校正器(pseudo corrector)和样本感知编译(sample-aware compilation)等技术,进一步减少了推理时间。
  3. 多任务适用性:FlowTurbo框架保持了多步采样范式,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各种任务,如图像编辑、修复等。
  4. 性能提升:通过将FlowTurbo集成到不同的流基模型中,在类条件生成上获得了53.1%至58.3%的加速比,在文本到图像生成上获得了29.8%至38.5%的加速比。
  5. 实时图像生成:FlowTurbo在ImageNet数据集上达到了2.12的FID得分,每张图像100毫秒,在38毫秒内达到3.93的FID得分,实现了实时图像生成,并建立了新的最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论文试图通过提出一种新的框架来提高流基模型的推理速度和采样质量,使其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需要实时图像生成的各种应用场景中。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名为FlowTurbo的框架来解决流基模型在图像生成中的效率问题。FlowTurbo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1. 轻量级速度细化器(Lightweight Velocity Refiner)
    • 论文观察到流基模型中的速度预测器输出在采样过程中会变得稳定,这使得可以通过一个轻量级的速度细化器来估计速度变化。该细化器仅包含原始速度预测模型5%的参数,可以高效地进行训练。
  2. 伪校正器(Pseudo Corrector)
    • 为了进一步减少模型评估的次数,论文提出了伪校正器技术。该技术通过修改Heun方法的更新规则,重用前一采样步骤的速度预测,从而将每个步骤的模型评估次数减半,同时保持原有的收敛顺序。
  3. 样本感知编译(Sample-Aware Compilation)
    • 论文提出了样本感知编译技术,将模型评估、采样步骤以及分类器自由引导整合并编译成静态图,以此进一步提高采样速度。
  4. 多任务适用性
    • FlowTurbo框架保持了多步采样范式,可以灵活应用于各种任务,如图像编辑、修复等,而不需要对原有模型进行大的改动。
  5. 实验验证
    • 论文通过在不同的流基模型上应用FlowTurbo,验证了其在类条件图像生成和文本到图像生成任务中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FlowTurbo在加速比和图像质量(FID得分)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通过这些技术,FlowTurbo能够在保持图像生成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流基模型的推理速度,从而实现实时图像生成的目标。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中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来验证FlowTurbo框架的有效性,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类条件图像生成
    • 使用SiT-XL模型在ImageNet数据集上进行类条件图像生成实验。
    • 对比了不同采样配置下的图像质量(使用FID得分衡量)和推理速度(以毫秒/图像为单位)。
    • 展示了FlowTurbo在加速图像生成的同时,如何保持或提高采样质量。
  2. 文本到图像生成
    • 使用InstaFlow模型在MS COCO数据集上进行文本到图像生成实验。
    • 同样对比了不同采样配置下的图像质量(FID得分)和推理速度。
  3. 与最新技术的比较
    • 将FlowTurbo与当时最先进的方法(包括StyleGAN-XL、Mask-GIT、ADM-G等)在ImageNet类条件生成任务上进行了比较。
    • 展示了FlowTurbo在采样速度和图像质量方面的优越性。
  4. 组件有效性分析
    • 通过逐步添加FlowTurbo的不同组件(如轻量级速度细化器、伪校正器和样本感知编译),分析每个组件对采样速度和质量的影响。
  5. 不同配置的比较
    • 探讨了不同的采样配置(包括Heun方法块、伪校正器块和速度细化器块的比例)对FlowTurbo性能的影响。
  6. 扩展任务
    • 展示了FlowTurbo如何无缝集成到图像编辑、修复和对象移除等应用中。
  7. 选择性网络评估
    • 分析了在训练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时间步长(∆t)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这些实验验证了FlowTurbo框架在提高流基模型推理速度和图像生成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并展示了其在多种视觉生成任务中的适用性。

论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FlowTurbo的框架,目的是加速流基生成模型的采样过程,以实现实时图像生成。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1. 问题背景
    • 流基模型(flow-based models)在视觉生成领域取得了与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相媲美的性能,但在高效采样方面研究较少。
  2. 核心观察
    • 流基模型的速度预测器输出在采样过程中表现稳定,这与扩散模型中噪声预测的不稳定性形成对比。
  3. FlowTurbo框架
    • 提出了FlowTurbo框架,通过轻量级的速度细化器(velocity refiner)在采样步骤中替换原始速度预测模型,以减少计算成本。
    • 引入了伪校正器(pseudo corrector)和样本感知编译(sample-aware compilation)技术,进一步减少推理时间。
  4. 技术创新
    • 速度细化器:一个小型网络,用于在采样步骤中高效地调整速度场。
    • 伪校正器:修改Heun方法的更新规则,通过重用前一速度预测来减少模型评估次数。
    • 样本感知编译:将模型评估和采样步骤编译成静态图,以提高采样速度。
  5. 实验验证
    • 在类条件图像生成和文本到图像生成任务上验证了FlowTurbo的有效性。
    • 与现有技术相比,FlowTurbo在加速比和图像质量(FID得分)上都取得了显著提升。
  6. 实时图像生成
    • FlowTurbo在ImageNet数据集上达到了2.12的FID得分,每张图像100毫秒生成,实现了实时图像生成。
  7. 多任务适用性
    • FlowTurbo保持了多步采样范式,可以灵活应用于图像编辑、修复等多种任务。
  8. 代码开源
    • 论文提供了代码的开源链接,方便其他研究者复现和进一步研究。

总的来说,FlowTurbo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流基生成模型的推理速度,同时保持了图像生成质量,为实时图像生成和多种视觉生成任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2.EgoLM: Multi-Modal Language Model of Egocentric Motions

标题: EgoLM:自我中心运动的多模态语言模型

作者:Fangzhou Hong, Vladimir Guzov, Hyo Jin Kim, Yuting Ye, Richard Newcombe, Ziwei Liu, Lingni Ma

文章链接:https://arxiv.org/abs/2304.05977

项目代码:https://hongfz16.github.io/projects/EgoLM

摘要: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流行,学习以自我为中心的动作对于开发情境人工智能至关重要。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 EgoLM,这是一个多功能框架,可以跟踪和理解来自多模式输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运动,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视频和运动传感器。EgoLM 利用丰富的上下文来消除自我情绪跟踪和理解的歧义,这在单一模态条件下是不合适的。为了促进多功能和多模态框架的发展,我们的主要见解是使用大语言模型( LLM )对自我中心运动和自然语言的联合分布进行建模。多模态传感器输入被编码并投影到语言模型的联合潜在空间,并分别用于提示运动生成或文本生成以进行自我运动跟踪或理解。对大规模多模态人体运动数据集的大量实验验证了 EgoLM 作为通用自我中心学习的通用模型的有效性。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EgoLM的多模态语言模型,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1. 自我中心运动跟踪(Egocentric motion tracking):从稀疏的运动传感器(例如,仅头部和双腕的三点或仅头部的单点6-DoF姿势)恢复全身运动。这类问题由于观察不足而成为病态问题(ill-posed problem),因为缺少下半身甚至手部位置的信息。
  2. 自我中心运动理解(Egocentric motion understanding):从可穿戴传感器(例如,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识别或描述人类运动。这些任务由于自我中心视角的不完整观察而极具挑战性。

论文的核心观点是利用多模态输入(例如,头部安装摄像头捕获的自我中心视频)来为运动跟踪和理解提供丰富的上下文信息,以解决单模态条件下的歧义问题。EgoLM通过将多模态传感器输入编码并投影到语言模型的联合潜在空间中,用于提示运动生成或文本生成,分别用于自我中心运动的跟踪或理解。

此外,论文还提出了将运动表示为语言的概念,通过训练一个运动VQ-VAE(向量量化-变分自编码器)作为运动标记器,使运动能够通过语言模型自回归生成。同时,论文采用了多模态指令调整方法,以实现多任务联合训练,提高了模型在自我中心运动跟踪和理解任务上的性能。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名为EgoLM的多模态语言模型框架来解决自我中心运动跟踪和理解的问题。EgoLM利用多模态输入(例如,自我中心视频和运动传感器数据)并采用以下步骤来处理问题:

  1. 运动标记化(Motion Tokenization)
    • 使用变分量化自编码器(VQ-VAE)将运动表示为一系列标记(token),这些标记可以被语言模型处理。
  2. 运动预训练(Motion Pre-training)
    • 在预训练的语言模型上训练,以学习运动的分布。这涉及到将运动表示编码为运动标记序列,并使用这些标记来训练语言模型预测下一个标记。
  3. 多模态指令调整(Multi-modal Instruction Tuning)
    • 采用指令调整方法,将模型引导至执行特定任务(例如,运动跟踪和理解)。
    • 对于运动跟踪,结合稀疏传感器输入(例如,三点或单点6-DoF姿势)和自我中心视频来提供环境上下文,以消除歧义。
    • 对于运动理解,使用自我中心视频和稀疏传感器数据的组合来提供更准确的全身运动叙述。
  4. 联合训练(Joint Training)
    • 将运动跟踪和理解任务以及两个辅助任务(运动到文本和文本到运动生成)一起训练,以更好地学习运动和自然语言的联合分布。
  5. 实验验证(Experimental Validation)
    • 在大规模多模态人类运动数据集(Nymeria)上进行广泛的实验,以验证EgoLM框架的有效性。
  6. 应用展示(Application Demonstration)
    • 展示了EgoLM在文本到运动生成和运动预测方面的潜在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EgoLM能够有效地处理自我中心运动的跟踪和理解任务,同时处理来自不同模态的输入数据,并在多任务学习中实现性能提升。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中进行了多个实验来验证EgoLM框架的有效性,这些实验包括:

  1. 运动跟踪(Motion Tracking)
    • 使用Nymeria数据集对运动跟踪任务进行了评估。
    • 计算了关节位置误差(包括全身、上半身和下半身)和关节角度误差(全身和根关节)。
    • 对比了仅使用三点或单点6-DoF姿势数据的基线方法与EgoLM的性能。
  2. 运动理解(Motion Understanding)
    • 在相同的Nymeria数据集上评估了运动理解任务。
    • 使用了自然语言处理(NLP)指标,如BERT、BLEU和ROUGE分数来评估生成的自然语言描述的质量。
  3. 不同输入模态的比较
    • 比较了不同的输入模态组合(例如,仅三点、仅视频和三点加视频)在运动跟踪和理解任务中的性能。
  4. 消融研究(Ablation Study)
    • 研究了运动跟踪窗口大小对性能的影响。
    • 探讨了运动VQ-VAE中不同的量化技术和参数对重建误差的影响。
    • 分析了使用不同大小的语言模型对运动理解性能的影响。
  5. 更多应用
    • 展示了EgoLM在文本到运动生成和运动预测方面的潜在应用。
  6. 定性分析
    • 提供了定性结果,展示了EgoLM在处理复杂场景(如运动歧义消除和环境上下文利用)时的优势。

这些实验全面地验证了EgoLM在自我中心运动跟踪和理解任务中的有效性,并展示了其在处理多模态输入和执行多任务学习方面的强大能力。

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EgoLM的多模态语言模型,用于自我中心运动的跟踪和理解。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1. 问题背景: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学习自我中心运动对于发展上下文感知的人工智能变得重要。
  2. EgoLM框架:一个统一的框架,结合了自我中心视频和运动传感器数据,用于跟踪和理解自我中心运动。
  3. 关键挑战:自我中心运动跟踪和理解因视角不完整而极具挑战性,需要结合多模态数据来解决。
  4. 方法
    • 运动标记化:使用VQ-VAE将运动转化为可由语言模型处理的标记序列。
    • 运动预训练:扩展预训练语言模型以学习运动的分布。
    • 多模态指令调整:通过指令调整,使模型能够执行特定的跟踪和理解任务。
  5. 实验
    • 在大规模多模态人类运动数据集Nymeria上进行实验。
    • 验证了EgoLM在自我中心运动跟踪和理解任务中的有效性。
    • 进行了消融研究,分析了不同组件对性能的影响。
  6. 结果
    • EgoLM在跟踪和理解任务上均达到了最先进的性能。
    • 展示了模型在处理歧义和利用上下文信息方面的优势。
  7. 应用
    • 展示了EgoLM在文本到运动生成和运动预测方面的潜在应用。
  8. 讨论
    • 论文讨论了EgoLM的优势,包括其作为通用框架的潜力。
    • 指出了模型的局限性,包括VQ-VAE的重建误差和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
    • 讨论了潜在的社会影响,包括隐私问题。
  9. 参考文献:提供了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源。
  10. 补充材料:提供了实现细节和更多的定性结果。

总的来说,EgoLM通过结合最新的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学习技术,在自我中心运动分析领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

3.LLaVA-3D: A Simple yet Effective Pathway to Empowering LMMs with 3D-awareness

标题:LLaVA-3D:赋予 LMM 3D 意识的简单而有效的途径

作者:Chenming Zhu, Tai Wang, Wenwei Zhang, Jiangmiao Pang, Xihui Liu

文章链接:https://arxiv.org/abs/2409.18125

项目代码:https://zcmax.github.io/projects/LLaVA-3D/

摘要:

大型多模态模型 (LMM) 的最新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 2D 视觉理解任务中的熟练程度,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处理和理解图像和视频。然而,由于缺乏大规模 3D 视觉语言数据集和强大的 3D 编码器,具有 3D 感知的 3D 场景理解的 LMM 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框架,称为 LLaVA-3D。利用 LLaVA 强大的 2D 理解先验,我们的 LLaVA-3D 有效地使 LLaVA 适应 3D 场景理解,而不影响 2D 理解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表示方法,即 3D Patch,它将 2D CLIP patch 特征与其在 3D 空间中的相应位置连接起来。通过将 3D Patches 集成到 2D LMM 中并采用联合 2D 和 3D 视觉语言指令调整,我们为 2D 图像理解和 3D 场景理解建立了统一的架构。实验结果表明,在 3D 视觉语言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时,LLaVA-3D 的收敛速度比现有 3D LMM 快 3.5 倍。此外,LLaVA-3D 不仅在各种 3D 任务中实现了最先进的性能,而且还保持了与 LLaVA 相当的 2D 图像理解和视觉语言对话能力。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这篇论文介绍了一个名为LLaVA-3D的框架,旨在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大型多模态模型(Large Multimodal Models,简称LMMs)扩展到具备3D空间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推理三维场景。具体来说,该研究试图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3D视觉-语言数据集的缺乏:与2D视觉任务相比,3D视觉-语言数据集相对较少,这限制了3D感知LMMs的发展。
  2. 缺乏强大的3D编码器:目前没有像2D领域中CLIP ViT那样强大的预训练3D点云编码器,这阻碍了3D特征向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有效集成。
  3. 3D场景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智能体通常依赖于多视图图像作为其原始观察,而现有的方法在处理这些输入时往往过于复杂和计算密集。
  4. 保持2D理解能力:在赋予模型3D空间智能的同时,也需要保持模型在2D图像理解任务上的性能。
  5. 提高训练和推理速度:现有的3D LMMs在训练和推理时往往速度较慢,这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LLaVA-3D采用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引入3D Patch这一新的3D表示,将2D特征与3D空间位置信息结合起来,从而在保持2D理解能力的同时,赋予模型3D空间感知能力。此外,该框架通过在2D LMMs的基础上构建,利用现有的2D视觉-语言数据集和模型架构,有效地提高了训练和推理的速度。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名为LLaVA-3D的框架来解决赋予大型多模态模型(LMMs)3D空间感知能力的问题。具体来说,LLaVA-3D采取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利用2D理解先验:LLaVA-3D基于已有的2D LMM LLaVA构建,利用其在2D视觉任务上的强大理解能力作为先验。
  2. 引入3D Patch表示:通过将2D CLIP patch特征与它们在3D空间中的对应位置相结合,形成3D Patch,从而为2D特征提供3D空间上下文。
  3. 3D感知池化策略:采用3D感知池化机制(如体素化池化和最远点采样池化)来压缩3D patch特征,减少计算开销,同时尽可能保留场景结构。
  4. 3D坐标的编码与解码:为了处理包含3D坐标信息的输入或需要3D边界框输出的任务,引入了3D坐标标记来编码输入坐标信息,并使用专门的定位标记和定位模块来解码生成精确的3D边界框。
  5. 两阶段训练过程
    • 第一阶段:3D Patch语言对齐,使用描述3D对象间空间关系的区域级和场景级字幕数据来对齐3D patch与LLM,以增强3D空间理解。
    • 第二阶段:任务指令微调,收集混合了2D和3D数据的LLaVA-3D-Instruct-1M数据集,对模型进行微调,以响应复杂的3D视觉-语言任务,同时保持其固有的2D图像推理和指令遵循能力。
  6. 实验验证:通过在多个3D任务和基准测试上的实验,验证了LLaVA-3D在3D场景理解、3D问题回答、3D密集字幕生成和3D视觉定位等方面的性能。
  7. 保持2D能力:通过在2D和3D视觉-语言指令上进行联合调整,确保LLaVA-3D在处理2D和3D视觉标记方面同样有效,并且能够适应各种任务。

通过这些方法,LLaVA-3D不仅在多个3D基准测试中实现了最先进的性能,而且还保持了与原始LLaVA相当的2D图像理解和视觉-语言对话能力。此外,由于LLaVA-3D在训练时利用了2D LMM的先验,它在训练时的收敛速度比现有的3D LMMs快3.5倍。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中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来评估LLaVA-3D模型的性能,这些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3D问题回答(3D Question Answering)
    • 在ScanQA、SQA3D、MMScan QA和OpenEQA等不同的3D问题回答基准上评估模型性能。
  2. 3D密集字幕生成(3D Dense Captioning)
    • 使用Scan2Cap和MMScan Captioning基准来评估模型在描述3D场景中对象的能力。
  3. 3D视觉定位(3D Visual Grounding)
    • 在ScanRefer基准上评估模型定位3D场景中目标对象的能力。
  4. 2D基准测试(2D Benchmarks)
    • 在多个2D图像理解基准上评估模型,以确保其保留了原始LLaVA的2D图像理解能力。
  5. 架构分析(Architecture Analysis)
    • 对比不同的3D特征编码器和3D-语言连接器的性能。
  6. 3D Patch表示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of 3D Patch Representation)
    • 通过在不同的3D问题回答和3D密集字幕生成基准上的额外实验来评估3D Patch表示的作用。
  7. 预训练2D LMM的优势(Benefits from pre-trained 2D LMM)
    • 探索从预训练的2D LMM初始化相比直接从LLM开始的性能优势。
  8. 更多分析(More Analysis)
    • 对不同的池化策略、多视图图像采样策略、视图数量等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的实验设置和结果如下:

  • 3D问题回答:LLaVA-3D在ScanQA、SQA3D、MMScan QA和OpenEQA等基准测试中的表现超过了现有的2D LMMs和其他3D LMMs。
  • 3D密集字幕生成:LLaVA-3D在Scan2Cap和MMScan Captioning基准测试中的表现超过了现有的方法。
  • 3D视觉定位:LLaVA-3D在ScanRefer基准测试中的表现超过了任务特定的方法和通用模型。
  • 2D基准测试:LLaVA-3D在多个2D基准测试中的性能与LLaVA-1.5相当,证明了其在2D任务上的能力得以保留。
  • 架构分析:论文中比较了不同的架构组件,如3D特征连接器和LLM,以及它们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3D Patch表示的有效性:通过实验证明了3D Patch表示对于3D空间理解任务的重要性。
  • 预训练2D LMM的优势:论文展示了利用预训练的2D LMM作为起点可以显著提高模型在3D任务上的性能。
  • 更多分析:论文还探讨了池化策略、多视图图像采样策略和视图数量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这些实验全面地验证了LLaVA-3D模型在3D视觉-语言任务中的有效性,并展示了其在保持2D能力的同时扩展到3D任务的能力。

论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论文介绍了一个名为LLaVA-3D的框架,旨在赋予大型多模态模型(LMMs)3D空间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推理三维场景。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概述:

  1. 问题背景
    • LMMs在2D视觉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3D空间理解方面存在局限,主要因为缺乏大规模3D数据集和强大的3D编码器。
  2. LLaVA-3D框架
    • 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框架LLaVA-3D,该框架基于2D LMM LLaVA构建,通过引入3D Patch表示,将2D特征与3D空间信息结合,从而实现3D空间感知。
  3. 3D Patch表示
    • 3D Patch通过将2D CLIP patch特征与对应的3D位置嵌入相结合,为2D特征提供3D空间上下文。
  4. 3D感知池化策略
    • 采用体素化池化和最远点采样(FPS)池化策略来压缩3D patch特征,以适应大型语言模型的输入需求。
  5. 3D坐标编码与解码
    • 引入3D坐标标记来处理包含3D坐标信息的输入,并使用专门的定位标记和定位模块来生成精确的3D边界框输出。
  6. 两阶段训练过程
    • 第一阶段:3D Patch语言对齐,使用区域级和场景级字幕数据来对齐3D patch与LLM。
    • 第二阶段:任务指令微调,使用混合了2D和3D数据的数据集进行微调,以响应复杂的3D视觉-语言任务。
  7. 实验结果
    • LLaVA-3D在多个3D任务和基准测试中实现了最先进的性能,包括3D问题回答、3D密集字幕生成和3D视觉定位。
    • 同时,LLaVA-3D在2D基准测试中的表现与原始LLaVA相当,证明了其在2D任务上的能力得以保留。
  8. 架构分析
    • 通过实验比较了不同的架构组件,验证了3D Patch表示的有效性,并展示了从预训练的2D LMM初始化的优势。
  9. 更多分析
    • 对池化策略、多视图图像采样策略和视图数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理解不同组件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10. 结论
    • LLaVA-3D成功地扩展了2D LMM LLaVA到3D场景理解,同时保持了2D图像理解和视觉-语言对话的能力。
    • 论文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探索LLaVA-3D在更多下游任务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LLaVA-3D通过创新的3D Patch表示和有效的训练策略,在3D视觉-语言任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同时保留了强大的2D能力。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4-09-3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AiCharm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