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篇
PROJECT PLANNING
项目位于武汉光谷未来城西北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心地段,北邻九峰山森林公园,南侧是华为武汉研究所。未来整个社区将为华为武汉研究所及周边企业的青年员工及家庭提供4918套居住单元,兼容商业文化单元面积9.4万,未来将是一个热闹的,精彩的,充满活力的社区。
青年社群是社会非常重要且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年轻热情,生机勃勃,生活得丰富多彩,青年社区人才公寓就是他们量身打造的。设计团队以“青年社群”命题为出发点,以解决社区营造的基本诉求和问题为导向,围绕着项目条件,整理了一系列的问题清单,并找到相对应的原则和策略来指导解决方案。
建立一条可分隔可连接
具有整合力的中央复合公园体系
基地南北向长约500米,东西向长约400米,当人们无论身处地块的内部或者外部是都不应该感受到的是基地的巨大和压抑,应该以积极核心场所作为整个地块的人流的驱动力,因此在地块核心配置了一个开敞低密的中央公园作为一个“造血泵”,向外源源不断来输送吸引力。
基地分析 △
连接山脉的中央公园核心区 △
划分出尺度宜人的组团和街区
面对比较大的场地,设计上比较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场地进行切分和重构,规划上借鉴国外经典理想开放街区案例,对大场地进行重新分割,以80-120米尺度作为组团单元,建立更便于使用和管理邻里空间。
合理规划街区 △
城市界面 △
化整为零,以多个组团
将庞大的社区消融于城市生活场景中
根据所划分场地情况将各种组团植入到场地之中,北侧人口密度较低,多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主,居住价值属性较高,中部,受内部园林影响,整体私密性较高。南侧人口密度较高,且面向华为及主要城市界面,受车流影响较大,公共属性较高。因此,将相同区间产品尽量配置到同一个组团,再根据产品组团的级配由核心向外部布置。
同时,商业、办公、文体、休闲等配套服务板块充分与居住单元混合设置,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有利于营造联合使用的应用场景。
总体布局 △
以三条轴线来搭建整个规划结构
整个规划可以概括成三轴四核心五组团的结构形式,连接南侧华为基地和北侧九峰公园的规划主轴纵贯基地南北,结合东侧规划居住小区及其配套商业设置东向发展的商业配套副轴;结合城市展示面设置西北向发展的商务配套副轴。于是通过文体生态休闲,商业商务服务和商业配套三大功能体系支撑起整个结构逻辑。
功能分区 △
充分利用起伏的地势
尝试建立慢行景观道路和立体商业相结合的交通模式
作为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交通动线的合理规划能够有效分流大量不同业态人群,极大提高生活、居住、工作、娱乐、休闲在这里的人们的舒适度。青年社区的交通系统除了前述的大区域人车安排外,还利用地形地势和高低建筑形态做到“多首层”的立体系统。
立体交通 △
场地纵剖 △
场地横剖 △
场地横剖 △
清晰的“点”、“线”、“面”规划结构
整个规划充分利用功能复合的特点,将不同场所元素合理地塑造成不同的点线面构成元素, 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了社区空间的丰富度,另一方面强化了社区的整合度。
在场地入口及核心处设置小型地标建筑,作为标志点来对人流驱动和昭示指引。几条路径不仅是划分不同区域的界线,同时也是连接外部与内部的有效路线。
根据不同产品分区所划分的几大组团恰如其分地支撑起关于对面的构想,这种面的设定不仅结合场地竖向实现不同标高的场地,同时也在管理和归属层面形成了层次感,达到了从外向内的形成的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等多级设定。
2
场景篇
PROJECT SCENES
青年社群总是新媒介、新技术、新思路的积极研发者,使用者和参与者。就目前的城市社交生活而言,具有场景化的生活空间与社交空间对青年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互联网平台上,打动青年社群的往往是场景。
新场景的传播改变和丰富了青年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符号表意功能。
当下在青年中比较流行的剧本杀和cosplay都是对场景传播力热度的微缩反映。
因此在青年社区的设计中着重考虑了对九大场景的营造,并且通过一种嵌套式的方式将各个场景进行组织, 以从城市到社区到组团再到建筑垂直梯度的场景,来构建一种“套娃式”的深入体验感。
服务配套落位 △
九大场景展示 △
聚集场景
聚集场景是提供社区一个特定环境展开公共活动的地方,最典型的是广场,公园和方院,这是承担起“社区会客厅”的作用的,一般位于内部通路的交汇处,是空间结构的转换处,以及社区的中心位置。
之寓·未来城青年社区内在中心地区建立了一个核心的开阔的可以容纳千人的公共绿地,这是整个社区精神内涵和形象特征的代表。
路径场景
路径是连接城市端口和社区重要节点的通路,也是人们在社区内活动时感受最直接最深入的一个场景。所处在社区内的人群在体会外部环境中感官刺激最强烈的也是路径场景,人们对于陌生环境的第一印象也往往取决于路径场景, 路径场景在于其尺度比例和两侧的界面关系,好的路径场景让人流连忘返,反之则会令人在“探路”中容易迷失而压抑 。
攀升场景
社区空间不应该单单是平面维度的,虽然众多科幻题材的作品中都向我们描述了对于多维空间的印象感知,而人能真切体会到的是三维空间和时间带来的体验,在这个项目中,设计恰好是利用基地的高差条件,设置了下沉广场,阶梯绿地,空中花园,屋顶公园等场所,建立起一个不同标高交错的复合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在不同高度的场景形成的层级感,同时也能体会到自己拾级而上在时光的流逝中去融入不同场景的感受。
界定场景
无论大的广场,小的口袋公园,都是从自然空间的合理地限定出积极有用的空间。界定场景是在大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根据不同的界定场景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伞下”空间和“大门”空间,伞下空间是自上而下通过平行于(近似平行)地面巨大的平面物来覆盖营造场景,大门空间则是通过垂直地面的框架来营造场景。根据芦原义信的理论,我们对“伞柄高度” 和“伞幅半径” 以及“门高”和“门宽”都做了仔细的设定和研究,领界定场景的比例更接近于是1.0~1.5这是符合芦原义信对积极空间的定义的。
通过外扩伞下空间的设置,我们就得到这样一组空间流线:开放空间——前序空间——过渡空间——内庭空间——室内空间。
标记场景
标记场景往往是各条通道路径的交汇之处,起到对复杂的路径场景的提示标志的作用。同时也是起到对人流趋向的指引作用,这里的标记场景可能一个雕塑装置,也可能是一个小型地标建筑。社区在与城市接口处也设置了若干的地标小品,作为向城市视野起到昭示性的标记场景。
共鸣场景
人作为有思想的生物,往往在一个以物质为载体的环境中需要一点精神层面的寄托,共鸣场景就是这么一种精神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可以激发人们对环境及自身的感知,去体会自身与环境的对话,甚至自己与内心的对话。承载着上万人生活的青年社区一定是喧嚣而热闹的,但同样更需要让青年去独处去思考去体会的空间场景。
艺术场景
当代年轻人对艺术和娱乐的追求目前已达到了空前的热情,艺术令生活和世界都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青年社区中的艺术场景不单单是在空间中置入一两件艺术装置,而是用建筑语汇去诠释对艺术空间的营造,以静态的空间来展示动态空间。
消费场景
如今以年轻人为主导的新消费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拥有足够吸引力的新消费场景正在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消费作为需求的终端目标,也可能是青年人对新型物质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的体现,是青年人来参与到社区的目标和动力。规划中结合商业商务和配套服务轴线,将整个公共界面包装的更具有消费的吸引力,从而满足青年社区的需求。
交互场景
交互本来是互联网产生的用语,指的是通过平台和媒体来实现人与机器,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在青年社区设计中,由于功能的高度复合,对于空间的适度混合,所以在不同场景和人群就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正如《断章》一诗所描述的“你在桥上看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一个有生命的社区就应该是一个微缩的城市,是精彩的,多元的,充满活力的,所以这里在空间场景设置上更在意看与被看,融入与交流,场景的空间能提供逗留停驻的可能。
3
界面篇
PROJECT INTERFACE
界面意象,
是社区或者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
是环境在公众眼中所具有的形式特征。
关于青年社区的界面考虑,从整个青年社区的规划而言可以分成宏观界面,中观界面和微观界面。首先宏观界面是指城市尺度的界面,对于一个几十万体量的社区规划设计而言,不仅要考虑城市周边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同样在设计时要预见到项目建成时对城市的反向影响,良好积极的规划是会对城市起到赋能作用的。
城市界面 △
就城市而言可能会从两个视角观察看待考虑对城市的作用,一则是从沿街行人视角,另一则是从天空鸟瞰的“上帝视角”。社区南侧临近九峰二路,是面向华为武汉研究所的,是最彰显公共属性的城市界面,所在的这个界面布置了社区集中商业,酒店,旗舰展示中心,文教建筑等从多样性和丰富度上体现了对多元公共模式的诠释。
社区西侧是从光谷中心城方向看过来的,与之对应的是华为的生产车间区域,相对城市开放程度比较低,又被有轨电车线路所分割,所以这个界面的可达性先天并不是特别的必要,但场地西南角集中商业和西北角酒店商务群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城市街角,所以在西侧长达400米的界面上强调统一的序列感,只是在南北两个城市街角空间上打开,中段部分通过公寓塔楼长短板交替和高度变化来实现天际线轮廓的丰富程度。
西侧沿街面 △
社区东侧紧邻是在施工中的居住社区,未来在建的九栋住宅楼与一定配套共同构成一个小型居住组团。所以本案设计中兼顾了与东侧居住地块的联动关系,通过一种慢行商业街道将东侧居民引导入本地块的公共区域内。
东侧沿街面 △
北侧背靠九峰山森林公园,为了使更多楼栋和单元能享受到九峰山的山景资源,规划中在向北的一侧做了层数跌落处理,最后三排塔楼由南向北依次跌落,通过退让关系让南侧单元有机会感受北侧山景。同时也通过塔楼的偏转关系,来尽量打开楼宇之间的侧向间距,形成一定的绿色走廊和景观缝隙,将北侧山体景观更多地渗透入地块中来。
北侧引入九峰山森林公园 △
中观界面是地块内部道路之间的界面。道路两侧的界面是分隔社区内部半公共空间与半私属空间的一道屏障,主要以公共配套功能为主,一方面通过连续的街墙(公共建筑界面)来创造一条具有社区氛围的社区空间,这里设计关注街道的尺度比例关系,这些道路宽度除去外摆区和绿植空间外,可通行宽度为8米。空间的宽高比例基本处于1/1或1.5/1。另一方面构成这些界面的是不敏感类建筑相对于住区内部的敏感性建筑来说,这些建筑对于私密度和静谧度的要求并不高,通过这些办公,商业配套类的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也阻隔了主干道及商业噪音对私属社区的影响。
空间尺度 △
同时,在靠近街墙的一侧种植不同科目的植物,形成声屏障,阻挡交通噪音。设计中提出y字主轴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通过高大的树冠形成林荫大道,为烈日下的行人提供较为舒服的通行环境,同时高大的树干超过了底层商业建筑的招牌,也避免了对商业店招及门面的遮挡。
微观界面是组团内部或者建筑群内部的界面,组团内通过建筑单体的错落关系,最大程度的放大组团中心的公共空间尺度,通过建筑的偏转,来创造一些具有变化和转承的空间,也有效的将一个过大的空间有效合理地划分为若干有界定有联系的空间组群。
在建筑内部也遵照同样的原则,避免过大过长过于呆板的空间。比如集中商业,摒弃了传统大体量建筑过于单一的情况,将其化整为零,形成可以探索迂回,自由穿越的群体空间。
漫游街区 △
在竖向空间关系上也是利用场地的高差条件,打破了常规的单一明确分层逻辑,有意模糊层间的明确关系,引入一些错层和跨层的自由空间,为游人带来穿梭行走的趣味性。
漫游街区 △
围绕核心自由广场建立一个立体螺旋形的漫游动线,沿着这条动线在空间上巧妙的打碎了建筑的体量,不间断的界面变化,形成虚实不断变化的建筑叙事表情,给予行走过程中的人提供持续视觉奖励和体验彩蛋。
效果图 △
东侧社区商业街,是由一组类独栋商业建筑组合而成,他们彼此之间若即若离,通过一定弱联系形成一组商业建筑群,这里的界面处理是利用高差优势来形成多首层的商业空间关系,不仅为顾客带了丰富的体验感,同样更有效的提高了商业的店面价值。
幕墙构造 △
街区内景 △
展示中心 △
漫游街区 △
社区商业 △
六班幼儿园 △
×
项目档案
项目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开发商:之寓置业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PTA上海柏涛
设计团队:第二事业部
合作单位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武汉市中创环亚建筑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武汉名艺佳环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192422.34㎡
建筑面积 :548937.31㎡
设计时间:2019年3月-2020年9月
开放时间:2022年7月
本资料声明:
1. 本文内示意图、图片涉及内容仅作美好示意,不构成要约或承诺,非交付标准。对项目特点所做的介绍,仅供参考。我们务求客观真实,但无法涵盖项目所有信息,也无法预测相关价格变化。读者若产生购买行为,请务必看清项目的周边不利因素公示,及非交付标准明示,对项目周边现状进行实测,并在签署各类法律文件时,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具体以实物,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及买卖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为准。
2. 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文中所转载的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后台,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
3. 本资料制作时间为2022年2月,有效期3个月。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