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让
文
化
成
为
一
个
监
狱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有2种方法可以
让文化精神枯萎
作者:尼尔 · 波兹曼
对作者的了解
对作者的最深印象
《娱乐至死》的作者是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作者的其他作品
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合作者:查尔斯 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视》、《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一个传播者,我们有这个义务带领大众思考,而非陷入纯娱乐的深渊。
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书的封面是一家四口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却没有脑袋,这给我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感,这又何尝不是预示着人们在这个充满娱乐的社会中丢失了自己的思考与精神。
莫言曾冠当今社会以“浮躁”,现今是一个基本快要过了作者最担忧的电视入侵人们生活的时代,转向一个互联网全方面植入人类生活的数据化的大信息时代——然而信息碎片化、信息过剩等问题显然愈加显著地摆在人们眼前。
“娱乐至死”的现象依旧存在着。
神话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我们无形意识中的的思维方式,这也就是电视的方式。
一些摘录
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会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他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帮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和着色,并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
——媒介即隐喻
在学术界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
——媒介即认识论
神话是一种深深扎根于我们无形意识中的的思维方式,这也就是电视的方式。我们早已经不会为电视这个机器本身感到惊喜或迷惑。我们不再重复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奇迹;我们不再只把电视放在某些特定的房间里;我们不再怀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切,根本不会意识到电视提供给我们的特殊视角,甚至连“电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这个问题也被我们抛到了九霄云外。
——躲猫猫的世界
电视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一面镜子,是过去一个世纪中电子媒介最醒目的剩余物……这些都证明,电视的认识论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建立起来的躲猫猫世界在我们的眼里已经不再显得陌生。
——躲猫猫的世界
“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来自作者的阐述。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思考在现代生活中是极其重要的,人不能没有思考,没有思想的人,是很难走出自己的风格,甚至将坠入的是无法想象的深渊之中,将自己永久的禁锢在“娱乐”里。
文章大致对传播学的理论上的形而上的媒介本体论进行了阐述。在“媒介即信息”的观点智商提出了“媒介即隐喻”与“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建立起新的一套信息规律和认知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媒介所构建的话语体系正在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思维模式,娱乐化的传媒将悄然剥夺人们思考的能力。
人类被赋予智力,用于创造与改变,我们发明出更加快捷的科技产品,却无法抑制它带来的负面效果。“低头族”的出现无疑印证了这一观点,电视、手机、电脑乃至虚拟现实的普及,使世界必须陷入这高科技的沼泽里面。
最近很流行的词语叫“大数据”,大数据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信息的日渐丰富以及日渐碎片化,与此同时,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类思维的倒退,从而产生的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思想,人类变得越来越懒惰,不愿意思考。
大数据是波兹曼那个年代所没有的,但是他却提出了可以跨越时光的见解:“他们最终忘记了怎么思考,也忘记了自己为什么笑。”
我们不可能像梭罗一样回到瓦尔登湖畔独居生活——在我看来,那是脱离世界的蒙昧的做法,然而,拒绝“娱乐至死”却是有极大的可能渗入我们的生活,从而解救我们。
只愿我们在逐渐被麻醉时,懂得掐一把自救。
我是以似
适世而生
有梦的孩子
一定走得远
你要相信 你一直都是一个很好的人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