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俗话说,“别人碗里的饭香”。不知道这句俗话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科学依据,但仅从现象上看,还是所言不差。
比如,一个孩子吃独食,很容易吃出郁郁寡欢的气氛;而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吃饭,即使大家碗里的饭都一样,往往也会形成抢食的大好局面自己的吃完了,没准儿还要从别人碗里抢两口。小孩子如此,成年人往往也如是,中国人喜欢聚餐,外国人偏爱“party”,就是很好的证明。
凑在一起“抢着吃”更有食欲,如果非要寻觅出一些科学道理不可,无论是遗传学,还是心理学,抑或其他什么学问,肯定都是能有所解释的。比如就遗传学而言,这种抢食现象,大约也算得上从灵魂深处生发而来的一类远古的呼唤。早期人类猎食不易,人多肉少,不抢或者抢不到,就有生存之虞,经年累月训练之下,自然就形成细胞记忆,时不时就要表现一番。
当然,这种由内及外的真情流露,不仅仅表现在吃饭上,露脸的机会其实还是蛮多的,比如在经商过程中,“别人碗里的饭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个摊子上的童装卖火了,用不了几天,周围就会冒出一堆同样的摊子。如此“争食”,前景当然很不确定,有可能把“蛋糕”做大,买卖都红火,也有可能“烙饼”还是那张,分的人多了,各自的日子就都艰辛。不过,结果不确定的约束力非常弱,很难抑制抢食冲动。也是,抢,不见得吃得着,但不抢肯定吃不着。
小商小贩如此,惯于做大买卖的,许多时候,行为模式也差不多。比如,2017年的时候,美团到滴滴的饭碗里抢食,涉足打车业务,滴滴则应之以插手外卖业务。两个领域的顶级经营者,跑到对方的领地开展业务,这种抢食行为,如果基于美好愿景,似乎也可以看成做大蛋糕的共同努力,值得肯定;不过,鉴于二者各自的业务规模和在行业中占据的地位,蛋糕不可能比烤箱大,就此而言,视角或许就有点儿暗黑——抢食的目的就是让对方最终没的吃。
好在二者属于同等量级,争抢一番之后,各自收手。不过,不久前,滴滴反客为主,动作连连。据媒体报道,自今年3月始,滴滴先推出新服务“滴滴跑腿”,随之又推出“滴滴货运”,近日甚至注册了一家旅行社。这些动作,目的也很清楚,鉴于历史经验,即使不相干的旁观者也知道,恐怕“抢食”大戏还有第二季。
这种商业经营中的抢食行为,显然很难用简单的好坏、对错来评判。一是这种行为,带有生物本能属性,自己很难控制得住;其二也是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近乎天然的要求,靠增长论长短、论取舍的标准,始终鞭策着大大小小的经营者,必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甚至是“吃着碗里的,抢着锅里的”;其三,像滴滴、美团这种靠模式创新发展起来的企业,门槛低是天然缺陷,只要量级足够,几乎谁都可以过来插一脚,这种现实也逼迫着经营者不能停下脚步、不能心慈手软,或许,以攻为守、不停厮杀且场面足够惨烈,才是吓退觊觎者唯一法宝。
这种行为模式,肯定自有优点,比如,强化竞争、消费者能得一时之利等,但站在整个系统的角度看,这种行为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很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在这个世界上,资源珍贵,一切暴殄天物的行为,最终都会配之以程度不同的代价;二是使经营者陷在争抢的细枝末节上,无暇他顾,更难有战略上的考量,企业向何处去就是一个问题;三是这种本能的冲动,往往也站在理性的对立面,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进而把竞争始终局限在低维度,很容易导致域外的跨维度打击。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抢食,往往会造成局面的复杂化,甚至导致不可控的结果,无论是对挑战者还是应战者而言,都需要谨慎对待,最好先想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尤其在当今社会,这种带了零和思维的商业模式,起码在理念的先进性上是落后了,多多少少有点儿不合时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