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北极海冰范围最小值已出现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9年9月26日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年北极海冰范围/面积明显减小、冰外缘线明显回缩、冰厚减小、多年冰减少,并向一年冰转化,一年冰比例增加、总体冰速增加。除此之外,海冰融化更早,融化期加长。
北半球海冰覆盖面积一般3月最大,9月最小。根据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物理海洋实验室AMSR2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反演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出现异常的再融化现象,2019年9月18日基本确定为本年度北极海冰范围最小值,该日期与美国冰雪中心(NSIDC)给出的结果一致。根据NSIDC公布的海冰范围数据,2000年以来有三年海冰范围最小值出现在该日期之后,分别是2005(9月20日)、2010(9月19日)和2018(9月21日),而自1979年以来,海冰范围最小值出现日期最晚为9月22日(1989年)。2019年北极最小海冰范围出现的时间较常年偏晚,海冰图1a,b,c分别为DPR算法和DT-ASI算法给出的9月18日海冰密集度分布。与2012历史记录(图2)相比,西北航道及东北航道的海冰都偏大,特别是帕里海峡和北地群岛以东(图3),限制了北极航道的通航条件。
由两种算法的密集度结果提取的海冰范围分别为4640000km²和4570000km²。与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广泛的NSIDC NT2算法和Bremen大学的ASI算法的海冰密集度遥感产品提供的海冰范围最小值(图4)相比,在AMSR-E数据时段(2002-2011)比较接近,AMSR2数据时段(2012-)则偏大。
与历史记录(图5a,b)相比,DPR和DT-ASI的结果在2019年7月份低于2012年,且DPR、DT-ASI算法的结果分别在7月初和7月底至8月初曾一度达到历史同期最小值,但8月5日之后海冰面积的减小趋势均变缓。DPR结果中2019年最小海冰范围为历史上仅次于2012年的第二个低值,与NSIDC的分析一致。DT-ASI算法的结果比2016年的海冰范围略高。
(a)
(b)
(c)
图1 2019年海冰范围最小日的AMSR2数据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结果
(a)DPR算法(上行),(b)DPR算法(下行)和(c)DT-ASI算法
(a)
(b)
(c)
图2 2012年海冰范围最小日的AMSR2数据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结果
(a)DPR算法(上行)(b)DPR算法(下行)和(c)DT-ASI算法
(a)
(c)
(b)
(d)
图3 2012和2019年海冰范围最小日的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结果(DT-ASI算法)
(a)2019年东北航道,(b)2019年西北航道,(c)2012年东北航道,(d)2012年西北航道
图4 不同海冰密集度产品计算得到的各年度最小海冰范围比较
(a)
(b)
图5 由AMSR2数据(a)DPR算法(b)DT-ASI算法海冰密集度计算的北极海冰范围
数据来源:http://coas.ouc.edu.cn/pogoc/sjgx/list.htm
撰稿人:苏洁 郝海瑞
排版:海气新闻中心
审核一:邱云林 郝海瑞
审核二:于姝萍
审核三:刘重阳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