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于项目跟投制的起源,王石早年曾明确说过:万科的项目跟投制就是源于绿建集团。
王石
而绿建的项目跟投制是由戴天宇老师原创的。今天,这套机制在建筑行业协会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万科、金地、莱蒙、中洲、绿地、阳光城、金科等数十家企业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纷纷使用此机制,成果极为显著。
建筑行业为何会青睐项目跟投制呢?
这就要从建筑行业的属性说起。一个建筑项目成败关键在于三点:第一是项目拿的好不好;第二则是成本控制;第三个是创收和运营能力。
前者(拿什么样的项目)取决于公司实力与客情关系。后两者,通过项目跟投机制利益捆绑,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成效,并直接提升项目成功率。
比如绿建集团,在项目跟投机制实施之前,其项目管理人员大多是领取固定月薪的职业经理人,因此他们对材料浪费、工期拖延、质量安全等问题,带来的利益流失,没有切肤之痛,甚至视若无睹。
如何才能让项目团队出于本心,自动自发地抓好建设项目管理呢?
戴老师介入绿建后为其设计了一整套项目跟投机制,这项机制的元规则(元规则是指,在制度的全部规定中,可以衍生出其他规定并统领其他规定的那一条或那几条核心规定)其实很容易理解:监控为主,管控为辅,无异常不介入。
具体到实施则是“先分红,后返还”。即开放一定比例的项目跟投额度,施工期间,实行月度分红,但本金需要等到项目竣工、验收以后返还。同时匹配相应的退出机制。
项目团队有了利益的捆绑、本金的约束,自然就形成了自组织、自管理、自激励、自约束的自运行单元。
当然项目跟投并不限于项目管理人员,采购和部门经理等有关负责人,有意愿均可加入跟头行列。如此一来,不仅能更好地控制项目运营风险,增大盈利能力,还能形成利益相关者监督,增强管理团队的效率。
项目跟投制自绿建以来,成功案例不断涌现。不仅绿建业绩突飞猛涨,逐渐发展成一个大型集团,万科、碧桂园也看到了这套机制的强大效力,纷纷效仿学习这套机制。
不过,有的企业在落地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实施这套机制后,盈利不仅没有提升,员工积极性反而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经过反复探讨后,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在落地“项目跟投制”过程中,存在几个常见误区:
01、与原机制冲突
某企业原来实行项目经理承包制,公司收取固定的项目收益后,其他增量部分全部归属于项目经理,突然改成项目跟投制后,公司与项目经理共同获益,项目经理收益变低,老员工特别抵触。
建议:老员工老办法,继续实行承包制,对有很大利益控制空间的项目交给新项目经理;新项目经理新办法,实行项目跟投制。逐步平衡不同方案间的收益差距。
02、激励主体选择错误
一般建筑公司项目跟投制,激励的主体为项目管理部,大错特错,建筑项目管理是需要专业知识和运营能力作支撑,很多中小型建筑公司项目经理难以承担起这方面的决策。
笔者的一个客户就反应他们的项目经理只能管管现场,对于跟客户的沟通和项目挖掘能力特别差,他们的项目跟投,激励的又是项目经理和五大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预算员),所以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建议:对激励主体进行梳理,重新界定激励的主体,以上案例中最终激励主体仍为项目部,但项目部负责人除名义上的项目经理外,由公司副总直接挂帅,激励倾斜,项目协调更加通畅,项目进度、成本控制和收益明显上升。
03、实行了项目跟投就实现了自运行
项目跟投制是自运行体系的元规则,自运行体系既然称为体系,是需要很多配套的机制进行辅助,才能构成一个系统。
笔者的项目案例中除了项目跟投制,还包括定期项目投资者信息会,不定期项目质询会,定期采购招标会,全员采购奖励机制、项目经理积分排序机制、项目补贴机制等等,通过相关机制的制约和辅助增强,最终才实行了项目跟投制的成功。
04、跟投制的激励力度
最后,再强调一下项目跟投制的激励力度。
项目跟投制利益过低激励性不强,员工没有感觉。利益过高员工收入太高了,对后边的项目承接就没有积极性,甚至在积累了原始资本后出去创业,成为公司直接竞争对手。所以要对激励对象的预期收益进行详尽的调研和模拟,最后以一个合理的激励力度来开放比例。
建筑公司实现自运行机制的方式有很多种,项目跟投制其实只是“内部合伙制”里的一种,笔者在这强调一点,内部合伙制不一定是股权激励。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