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大学批判性思维课程上大比例挂科”,“美国教授说:他们几乎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很难完成分析思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这都是因为中国的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如何去判断事物的真伪,把事物的表现和其本质区分开的能力。
为什么中国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美两国中小学课堂的差异。这两个典型的例子经常被提及。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让梨”。当美国老师跟学生讲述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之后:
有的学生就会说他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孔融可能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挑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
还有的学生讲孔融的推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说年纪小应该拿小梨,他比哥哥年纪小,所以应当拿小梨。然后又讲年纪大应当拿小梨,他比弟弟年纪大,所以他应当拿小梨。
我们看到美国的老师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第二个例子是在一个中国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跟全班学生讲“灰姑娘”的故事,讲完后,一位学生问老师,午夜钟声响起,魔法消失了,灰姑娘所有的东西都变回原样,为何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原样呢?当时老师却让学生不要胡思乱想,说考试就是按照课本知识来考的,否则拿不到分。
可以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美国的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质疑和挑战教材本身,与同学交流、讨论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老师和教材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更多的思考,不盲从权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传统中国的课堂中,老师的职责是传授一种标准答案给学生,而学生的义务就是照单全收,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挑战和质疑并不受欢迎,课堂讨论的形式也并不多见,或者有时候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来筛选出那些能将标准答案记住的更多的学生。
这意味着向所谓的“权威”服从的学生才被认为是好学生,他们受到大人的喜爱也享有更多的资源。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将受到惩罚。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受到束缚。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中国教育变革之路一直在探索中,并且为此做出了很多举措。
Tips
很多人对于国家推广少儿编程教育不太理解,事实上孩子们的编程教育与成年人的编程教育是两回事。成年人学习编程更多的是学习技能,而在孩子的编程教育上更侧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利用简单动画,音乐和小游戏,培养孩子对于空间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实中国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如此重视少儿编程教育的国家。
英国
1
STEAM教育发源地
英国是推动STEAM教育的发源地,并在2014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制5-12岁儿童接受编程教育的国家。英国教育部门把编程列入了每所学校的必修课程,在英国国家教学大纲中规定5-7岁的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机课程掌握:理解什么是算法、以及算法如何以程序的形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3月22日举行的上海市教育大会上强调,智育要更加注重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进行创造性思维。
这也正是STEAM教育强调的方向:不追求让孩子掌握做具体东西或解答具体题目的知识点,而是强调掌握一种思考方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