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系统,也就是我们最近常常听到的无人驾驶汽车应用,其实已经箭在弦上。5G的低时延性的特点,将为无人驾驶汽车解决反应慢的问题,从而克服无人驾驶汽车铺开应用最为重要的症结。
另一方面,在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上,最近几年也相继取得突破,众多汽车厂商都在进行大规模投资,一些科技企业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所在,开始进行人工智能的研发。一些成品甚至已经面世,业界普遍预测,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将实现产业化。
我们在一面欢呼,科技的力量将进一步解放人类手脚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智能驾驶系统也将给我们的社会,尤其是道路交通领悟,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撞了人,该由谁赔偿?驾驶人员的概念消失,法律要管谁呀?等等的这些问题都是对于传统道路交通的颠覆,而我们的法律将如何去应对呢?
首先,法律的规制对象将会发生重大转变。没有了驾驶员,我们也不需要有驾照,法律这时候要管的不再是“司机”的驾驶技术,而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制造者。规范了他们,也就基本上确保了安全。
其次,由于没有了人在汽车行驶过程的参与,那么出了问题,也就没有了“故意”和“过失”的区别。我们都知道,交警在出了交通事故后,都要根据双方的过失来认定责任,显然在智能驾驶系统中这不能再用。那么未来将会只分结果的对错,无人驾驶汽车设计者将为产品缺陷负责。
最后,交通监管的重心当然也会发生变化。以前是检查驾驶员的技能、汽车的配置或者你有没有酒驾之类的,也就是说,和人的行为分不开。但是在智能驾驶中,无人驾驶汽车本身的问题处理和安全保障的系统,将成为检测的重点,也就是在未来,和车的状况分不开。
总之,一个新技术或者新事物总会有利有弊,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运用各种规范,尤其是法律,去趋利避害,发挥科技对于人类的助力,更好地实现社会的总体生产力提升。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