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用户频中招:大数据“杀熟”谁说了算?

3月27日,北京市消协召开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调查结果显示,过半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而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越是在某个平台消费频次的高的,越容易成为其杀熟目标。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除了在线旅游平台,在线票务、网络购物、交通出行、外卖等多个领域也都曾被网友曝出存在大数据“杀熟”。但无一例外,涉事企业都予以否认,最后结果也都不了了之。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据了解,今年1月1日实施的电商法的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规定在大数据“杀熟”疑云频频泛起的当下,被看作是电商法的一大亮点。

而且不只是电商法,还有其他法律法规也对于大数据杀熟现象有所制约以及规范。不过消费者的维权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很容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数据控制在平台手中,消费者很难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杀熟”行为的存在,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网络曝光甚至用户与平台各执一词,用户往往只能选择“用脚投票”。

本质上,“大数据杀熟”,其最终的落点,应该是在用户刚性需求上的“杀熟”和用户不稳定需求上的“补贴”孵化,从而形成一种互补,而不是简单地分为生客熟客,毕竟简单贴标签来杀熟,和大数据所提倡的千人千面的精准画像是相背离的。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很多部门参与监管,由于牵扯到多个监管部门,权责很不清。目前看来,首先要明确归谁管,其次才是怎么管。

此外,由于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对于“杀熟”现象的规避还要依靠企业的自觉,只有平台正视大数据的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毕竟大数据“杀熟”,会伤了老客户的心,也伤了平台未来的发展机遇。

如果消费者发觉被平台“杀熟”,很可能在以后的消费中弃之不用,转投别家。对平台而言,虽然通过“杀熟”获得了一时之利,却因此失去一群老客户。其付出的代价,远比一次“杀熟”的收益高得多。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401A0EAPH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