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利申请中,术语的选择往往比想象中更关键——它不仅是技术方案的表达方式,更是决定权利要求边界的重要标尺。
一个看似合理的术语,可能因技术含义的微妙偏差,引发审查质疑,甚至导致专利驳回。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真实案例,看看术语选择如何在实际审查中“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背景
某US申请的部分权要如下:
Claim 10 : A processing method of spectrum monitoring data, characterized in that, comprising:
superposing two-dimensional spectrum matrices of multiple stations in a spectrum monitoring network system to form a cuboid matrix body according to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cations of the multiple stations,
wherein the two-dimensional spectrum matrix of each station is formed by the discretization of spectrum monitoring data of the station in time and frequency dimensions.
机译:
权10、 一种频谱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多个台站地理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将频谱监测网络系统中多个台站的二维频谱矩阵叠加形成一个立方体矩阵体,
其中,每个台站的二维频谱矩阵由该台站的频谱监测数据在时间和频率维度上离散化形成。
乍看之下,该权利要求表述无明显问题,但审查员对此提出了异议!
美国审查员指出:“superposing”不是行业术语,含义不明确,该权要因不符合35 U.S.C.112(b)条款而被驳回。
为什么“superposing ”不行
简单来说,112(b)条款规定了权要的保护范围要明确。
关于112(b)条款更深入的解读,请参见历史文章:美国专利112问题频发,112法条中到底规定了什么?(点击阅读),下面我们结合US权要进一步探讨。
针对权要10中的“superposing two-dimensional spectrum matrices of multiple stations in a spectrum monitoring network system to form a cuboid matrix body according to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cations of the multiple stations”这一步骤,笔者借助AI进行了解读,基于AI回答,笔者提炼出了以下信息:
“superposing”包含多义性,可以被理解为物理重叠(如,纸张叠放)、信号叠加(如波形相加、数值合并)、或逻辑层叠(如数据结构的空间排列)等不同含义。
在权要10中,“superposing ”容易让人误会是信号叠加(数值合并),而非通过考虑多个监测站地理位置关系,对二维频谱矩阵进行空间上有序排列,从而形成立体矩阵的过程。
可见,由于“superposing ”的多义性,导致了权要保护范围的不明确而被审查员驳回。
怎么修改?
那么,权要10该怎么写呢?
权要10想表达的是多个矩阵逻辑上叠加在一起排列,不涉及数值合并,仅强调矩阵间的空间排列顺序。
选择“arrange”会更合适,能更准确地传达出多个矩阵按照地理位置关系有序排列成立体矩阵的过程,可有效避免因术语不准确导致的授权风险。
通过此案例,我们直观了解到专利中术语准确表达的重要性。本案中的“superposing ”与“arrange”之争就是典型例子,看似只是一词之差,实则暗藏美国专利法对权利要求明确性的严苛要求。专利申请人应警惕"术语陷阱",在权利要求书撰写时必须严格把控术语精确性,避免多义词造成的不明确问题,必要的情况下可寻求专业团队与律师的协同配合。
别等拿到审查意见,才发现术语“踩雷”
术语出问题,不一定都有机会像本文案例这样成功补救。就算能改,答复审查意见这一折腾,也足够拖慢节奏了。
那有没有省心的做法呢?
有——在申请提交前就做好风险识别,提前排雷。
众慧推出免费海外专利提案前景评估(点击查看服务详情),只需30分钟,就能帮您判断授权难点、发现潜在问题,让申请更顺利。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