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19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在武汉成功举办,大会紧随“健康中国”发展目标,以“可预期可实现——系统应用创新的明日医院生态体系构建”为主题。期间,孟建民院士接受了人民健康网的专访,分享了他对“明日医院”的理解与展望。
↓划重点↓
明日医院 ≠ 未来医院
未来,是一个宽泛的时间概念,相对于过去和现在。而现在我们所探讨的“明日医院”是以“可预期可实现”为基础的,它针对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现有医疗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对人们医疗环境与制度的改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国家卫生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和民众对医疗健康也有了全新的定位和更高的期盼。
↓ 采访实录,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
如果不方便观看视频
可继续阅读文字版采访内容
PART 1:科技进步与医院发展
- 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 医疗模式的转变
- 智慧化的动态发展
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医疗建筑模式转型有着积极的影响,最直接的转变就是就诊、诊断、治疗这三大方面。比如高效的线上预约方式降低了医患双方的压力,专家网上会诊实现了医疗力量的远程互动,传统的医疗资源、政策法规也将因此而不断优化。随着技术的加速迭代,医疗资源链的整合进度也获得了根本性的提升。人工智能不断成熟发展,医院的运营模式也因为智慧化的管理而变得更加智能与便捷。
科技进步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我们必须清醒得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到来。作为一个建筑从业者,要从新的维度与角度来重新认识这种变革,不能再以传统思维来看待医院建筑设计。
PART2:明日医院构想
- 高科技的应用
- 社会需求的变化
- 环境与制度的全面完善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建筑的未来发展,其中也涵盖了明日医院生态体系。医疗建筑的未来发展必须考虑高科技的应用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变化。在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对医疗模式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明日医院不仅仅是就医环境的改善,更将迎来资源整合制度转型与完善等方面的巨大飞跃。
医疗建筑发展阶段
PART3:明日医院设计重点
- 两大本质特征
- 三大设计要素
医疗建筑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我们所提出的“本原设计”理念强调了一种“全方位思考”的设计手法,能够更好的把控与协调这两大本质特征。医院内部人群类型多样,设计师需要结合每一类人群进行相应的思考,要设计符合他们工作及活动的空间,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同时要权衡各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三大要素,首先是“健康”,打造一个健康的就医环境,兼顾人们进入医院后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感受。其次是“高效”,医院的规模都相对较大,对于人车分流、人污分流、医患分流的思考都需要落实到设计中去,以实现有序、高效的运营。最后是“人文”,包括医院环境氛围的营造,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本原设计三要素
PART4:问题与改善措施
- 痛点思考
- 现状碎片化
-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观
医院建筑设计,现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碎片化”建设模式,设计方始终处于被动式服务的局面,从而导致设计建造与管理方式之间的割裂。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倡导“三全方法论”。全方位思考,对设计内容、形式与技术的周全考虑,将过去“碎片化”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整合起来,形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观。全过程统合,对策划、规划、设计、建造、运维、拆除等环节全面统筹,提高设计和建造效率。全专业协同,全面打通并提升相关专业的整合互动性,促使“建筑师负责制”、“EPC模式”等落实到位,改变设计被动服务的局面,创造高品质、高效率的建筑全生命周期。
PART5:实战经验分享
- 现有模式总结
- 新模式探索
- 三全方法论
我总结提出“本原设计”思想,强调建筑是为人服务的,设计师应注重全方位人文关怀。在“三全方法论”路径指导下,打造一个能够符合当今社会技术发展及群体需求的可持续的、生态环保的、绿色节能的“智慧医院”。
智慧医疗建筑的顶层设计
PART6:打造个性化医院
-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
- 利用标准化提升效率
- 差异性的个性化表达
医院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利用标准化设计以实现效率的提升,其次要注重具有原创性的个性化表达。综合性医院与专科类医院皆具有其特性,地域、规模、受众等条件都会影响到医院本身的差异性,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其特点从空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着手打造出契合地域环境特色的个性化医院。
结语:
医院建筑不仅要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类需求层次的跃升,更要适应医改方向和医院运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因此,在医院建筑的表现形式、空间布局、工艺流程、设备规划、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应有创新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和国民期待。
版权声明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