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经观特邀研究员、设计师、博士 薛江先生
对谈嘉宾:
著名当代建筑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自然建筑工作室首席专家 王明贤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先生
百年现代建筑焕新
薛江:从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建筑开始萌芽,由于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以及新的社会需求,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社会的结构。新的技术是推动社会形态改变重要的推动力,那么我们看到了当下智能科技的推动力,如何看待数字化和智能建造等新技术,给今天建筑业的改变?
王明贤:纵观百年现代建筑发展史,真是波澜壮阔。现代主义建筑创造了新一代城市和建筑,接下来是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高级派,粗野主义等不断出现,人类城市建筑面貌空前变化。
但是,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数字化时代有了更大的变化,数字化时代的智能建造,可能将会给人类的城市建筑带来根本的变化。
所以,未来的城市、未来的建筑,将会是极其美妙的。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现在仅仅是开始,5年,10年,20年,人类将会重新走上全新的变化。至于说到智能建造,这正是未来城市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智能建造有三个重点,第一是要构建工程建造的信息模型,第二是数字化随图设计,第三是机器人制造。
正是这些智能建造保证了未来城市的建造和发展,在建筑界也有一些专家在研究,比如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袁烽教授在研究智能建造和机器人建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领衔在做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这其中都牵扯到智能建造。
智慧建造的挑战与机遇
薛江:不仅同济大学、工程院在做智能建造的研究,产业也在发生这样的变化,在工地上已经可以看到实际的运用,解决了一些过去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威胁的重要节点。比如,博智林机器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产生了很多新的成果,他们参与制造的楼体,行业已经开始使用。
智能建造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变化:第一是替代高危的工种,例如原来在高楼大厦里面温度很高的地方作业或进行危险系数很强的工程,现在能够把工人替换出来,用机器做一些事情。
第二是包括一些简单的、可重复的,打腻子,抹灰等,已经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因为智能制造带来了可靠的质量,为标准化创造了前提。
对于城市建筑的问题,请马老师谈一谈。
马亮:建筑行业智能化、数字化是一直追求的重要主题,但是相对其他行业来讲,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建筑行业的作业场景差异性非常大,施工面的复杂多变性,让很多的智能化技术难以应用。
在建筑行业,大家的直观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大量建筑工人参与建筑工作。把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甚至是数字密集型产业,这与当前建筑业的实际状况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所以,如何形成有效供给,就需要有大体量施工场景的实践者来研发、制造。
目前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主要反映在规划设计阶段,在施工建造阶段、交付使用阶段、物业管理服务等方面,应该说智能化的程度都还不是很高。怎样让建筑行业实现一体化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不光局限于前端的规划和设计,而是打通全流程——就是我们讲的“一张图纸绘到底”,实现一张图纸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交付使用和最后的用户体验,都能够实现一体化。我认为,这是未来将呈现出来的格局。
当然,我们看到建筑行业的革新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人口老龄化非常明显,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跟不上行业的迭代。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筑行业不断地创新,提供一些新型解决方案,推动中国建筑行业实现技术升级和迭代。特别是在一些智能建造技术方面,这些企业不断地创新和应用,像博智林这样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是这个方面的佼佼者。
建筑场景中的先行者
今年5月,住建部专门发布文件,征集和遴选一些城市去开展智能建造的试点工作,加快推动建筑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骨干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智能建造新产业。
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智能建造的试点和创新,并且对市场与企业寄予厚望。一些企业在智能建造领域提前做了布局,在整个行业发挥了非常好的排头兵作用,取得了一些不俗成绩,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和升级都意义重大。可以看到,碧桂园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博智林在2018年创立,用了四年时间,就在智能建造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一个全新的领域,要打出一片天地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一个创新往往在打破一个旧的格局,而这需要整个行的业共同推动,才能使这项事业持续前行。
博智林正在研究和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已经将近50款,包括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室内装修装饰、外墙高空喷涂、地库装修等。这样的工作过去都是需要建筑工人来实现,但是现在都通过建筑机器人就实现了。
到今年7月底,博智林公司已经有30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到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了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超过550个项目在投入使用,累计交付的智能建筑机器人达到了1200多台,智能建筑机器人在推行的过程中实现的施工面积也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博智林也带动了整个智能建造的发展,目前已有若干家中小型企业研发、参与智能建造,成为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力量。
科技与人文同样重要
薛江:从市场与企业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智能建造的发展,那么在这样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下,人文,低碳,科技,将会给城市、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
王明贤:现在中国的城市要走向人文,低碳,科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理解我们的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人类最美好的想象,人类所有关于未来生活的向往都在城市里体现,但是要怎么体现呢?
第一,在未来高科技的发展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城市发展有了极其大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甚至不是专家们可以看到的,而是可能在几年、几十年之内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30年前,只有一部分人会上网,而现在忽然变成了最基本的一个行为,这种关于未来城市发展也是很快的。
第二,可能要考虑到一点——未来城市的灵魂是什么?因为在高速发展下,科技将来都会飞快的发展,包括智能建造等等。说到3D打印,以前打印椅子就很了不起,现在已经能够打印房子,过几十年,甚至再长的时间,可能在一天之内可以打印出来一个城市:3D城市,这个发展是极其可怕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怎么不被高科技所束缚,而是要找到城市的灵魂,要能够为了大众服务,而不是说就像一个机器人能打败我们的围棋手,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不觉得是个问题,感觉没有这种可能性,但是科技发展是极其迅速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包括城市未来怎样发展,人工智能专家怎样考量控制机器人,而不是由智能机器来控制人类。这是我现在思考的。
未来的城市建筑将会怎样?
薛江:不管是哪个时代,任何科技的发展,终极目标都是为人类美好生活而服务,也就是说,人是主体。从建筑历史上来看,好的建筑变革或者是发展,都会对人类社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未来人类的人居环境,我们的生活场景在发生着很大的改变。
王明贤:刚才谈到未来的城市,未来的住宅,肯定是对未来的人类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从80年代的粗放时期,一直到90年代的转型,然后到21世纪住宅的新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住宅,在这40年中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想象,接下来中国的住宅可能是面临着全面的“更新”,这个变化就是薛老师说的,怎么使居住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使人觉得这是非常舒服的环境。
住宅并不是居住的机器,如果80年代能分到20平米的房子,好不好没关系,能分到就是万幸。但是现在不一样,未来可能有更高的要求了。
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将会怎样?会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什么?元宇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它不是事件而是时代——虚拟和共存的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住在80平米的房子里过各自的生活,但是晚上可以到元宇宙里,享受1000平米的豪宅,跟梅兰芳对话,跟张国荣讨论…
当然,无论科技多么发达,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才是主体,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人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环,不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都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过程。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