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战略引领下,国有企业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某国有汽车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企业数字化改革的前沿阵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携手中关村科金打造大模型员工助手,在差旅申请等高频办公场景实现智能化突破,为大型企业集团的AI应用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转型背景:财务共享中心的智能化突围需求
作为集团化运营的核心支撑,该央企财务共享中心承担着全集团数千家成员单位的财务结算、流程管控与数据服务职能。随着业务规模扩大,传统办公模式暴露出三大痛点:
流程效率瓶颈:以差旅申请为例,员工需在 OA系统手动填写出差地点、行程、预算等10余项信息,人力成本消耗大。
系统交互割裂:财务系统、OA平台、商旅平台数据未完全打通,员工需在多个系统间切换,信息重复填报率达 40%,流程错误率居高不下。
技术投入矛盾:大模型技术虽被证明可显著提升办公效率,但行业实践显示,自建大模型需投入千万级算力硬件与研发资源,且技术迭代风险高,对初期探索型应用构成挑战。
面对“降本增效”与“技术创新”的双重要求,该财务共享中心选择以大模型员工助手为切入点,探索符合央企特点的轻量化 AI 应用路径,既响应国家“新质生产力”建设要求,又切实解决员工的高频办公痛点。
二、解决方案:构建“大模型 + RPA”融合的智能办公体系
技术架构:打造轻量化能力开放平台
项目采用“云端大模型+本地化应用”的混合部署模式,核心架构分为三层。底层能力层:接入中关村科金通用大模型,调用自然语言理解(NLU)、多轮对话管理(DMS)、信息抽取(IE)等基础能力,避免自建模型的高额算力投入。中间适配层:开发财务场景专属模型,针对差旅申请场景训练行程解析、预算校验等定制化模块,实现从“通用大模型”到“财务专属助手”的能力转化。应用交互层:构建轻量化交互界面,支持语音、文字双模态输入,集成 RPA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实现与OA系统、财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
核心场景:差旅申请的智能化重构
在差旅申请场景中,大模型员工助手实现“对话式办公”的三大创新。自然语言交互:员工可通过语音或文字描述出差需求,系统自动解析出差时间、地点、事由、预算等 12 项关键信息,准确率达 98% 以上。流程自动化处理:RPA 机器人根据抽取的信息自动填充 OA 表单,完成部门审批流触发、商旅平台预订对接等操作。实时规则校验:内置财务管理制度知识库,自动校验出差标准(如住宿限额、交通等级),对超标准申请即时提醒并引导修正,从源头减少流程返工率。
安全保障:数据主权与技术合规双坚守
针对央企数据安全要求,项目采用“混合云+私有化”部署方案。大模型推理服务通过 SaaS 接口调用,避免企业自建算力集群;应用系统与数据库部署在集团私有云,数据交互通过加密 API 接口完成,确保员工信息、财务数据不出企业内网。该架构在降低技术投入的同时,满足国资监管对数据安全、自主可控的严格要求,为后续扩展应用奠定合规基础。
三、应用价值:从效率工具到生态赋能的进阶
基础效率提升:重塑办公体验
大模型员工助手首阶段聚焦差旅申请场景,已展现显著价值。操作便捷化:打破传统表单填写模式,支持碎片化信息输入,员工可在通勤、会议间隙通过手机端完成申请,移动办公覆盖率提升 60%。服务全天候:7×24小时响应,解决跨时区、非工作时间的办公需求,尤其满足海外分支机构员工的时差办公需求。流程标准化:通过预设财务规则引擎,确保全集团差旅申请标准统一,流程合规率从 85% 提升至 99% 以上。
管理效能升级:释放数据资产价值
系统运行产生的交互数据正转化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资产:通过分析员工差旅需求高频词,财务部门精准优化年度预算分配;识别流程堵点(如某类补助申请驳回率高),推动财务制度迭代,流程优化周期从季度级缩短至周级;沉淀的财务场景对话数据,为后续发票审核、费用报销等场景的智能化改造提供训练素材,形成“应用-数据-优化”的闭环。
技术生态构建:开启集团化 AI 应用新范式
作为集团首个大模型落地项目,其价值远超单一场景优化:建设大模型能力开放平台,为成员单位提供 API 接口与开发工具,避免重复技术投入,预计可节省全集团 30% 以上的 AI 开发成本;形成“场景定义-能力调用-快速迭代”的轻量化实施路径,后续可快速复制到采购申请、合同审批、报表查询等20+高频办公场景。
当前,该央企财务共享中心正推进大模型员工助手的二期建设,计划扩展至费用报销、发票识别等场景,并探索与企业微信、钉钉等协同平台的深度集成。随着应用深化,大模型技术将从“提升单个流程效率”走向“重塑企业运营模式”。
作为央企数字化转型的缩影,该案例印证了大模型技术在大型企业中的落地可行性 —— 既非盲目追逐技术热点,也非简单替代人工,而是通过“场景定义技术、技术赋能管理”的双向驱动,实现从工具创新到生态重构的跨越。这一实践不仅为汽车行业提供参考,更向所有大型企业展示:在新质生产力建设中,技术应用的核心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企业战略、服务于员工价值、服务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