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浮躁的时代,更是个焦虑的时代。
前不久美团收购摩拜后,朋友圈被一篇“鸡汤”网文刷屏——《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最后惹得韩寒撰文怒怼,斥之为“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虽然公众对韩寒的文字一片叫好,然而“鸡汤”网文带给我们的焦虑却并未丝毫减退。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货币超发、房价飞涨,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四顾茫然……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生怕一不留神就落在了时代的后面,被无情地“抛弃”。我们觉得我们的焦虑是有理由的,所以明知焦虑对我们有害——physically或mentally——我们还是无法不焦虑。我们必须不停地奔跑、追赶,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更不愿因为适应不了变化而在终点线上一败涂地。
这样的焦虑不可避免地也没有放过我们的HR同仁。笔者最近几次接到的演讲邀约,主题也都不外乎“VUCA时代”、“变革前沿”、“人工智能”甚至“XX行业革命”这一类紧扣当下时代脉搏的热点。无论是职场上还是生活中,大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在改变,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当然无法否认变化的事实。无论我们喜欢与否,社会总是在进步中的,而进步本身即是一种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变,每个时代——相对于之前的任何时代——所发生的变化无论在规模还是深度上都是空前的,这就叫做“进步”。相信在未来,更多、更深刻的变化还在等待着我们。
然而,这些变化现象并不是事实的全部,现象背后隐藏的一些规律和本质,有些并没有变化,有些即使在变化,也变化得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快速而剧烈。今天我们一直热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话题,作为其基础的理论模型其实已经存在了至少30年了,只是受制于当时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而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人热衷和追捧。而要说到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分布式记账,不好意思,公元前500年在太平洋上Yap小岛的居民就已经做到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层出不穷的高大上的新名词给迷惑了,也许把握住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就能有助于我们处变不惊,缓解甚至治愈我们的焦虑。
作为HR,我们要怎么样在工作中把握事务本质、防止过度焦虑呢?我觉得还是要把握住我们工作的对象——人——的核心本质,而人的核心本质,说到底就是人性。无论我们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内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面对的人性还是基本不变的。
首先,人性是趋利避害的。
人类社会起源于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的进化过程也伴随着与毒虫猛兽和自然灾害的斗争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人类天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才使我们生存下来并发展到了今天。听上去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却未必真的能够领会把握。我们许多企业一方面不惜重金聘请人才,一方面请到人才后却不懂得给予尊重和支持,最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这其实不难理解:高薪是“利”,人才冲着高薪加入是“趋利”;但是加入以后得不到尊重和支持,甚至有时候会处于办公室政治的漩涡中,那么作为员工他们的体验就差,如果随着时间的流逝,焦虑日益积聚而无法有效排解,他们就会选择“避害”——也就是离职——的行为。理解了“趋利避害”的人性,我们在制定企业的政策、制度、流程的时候,或者在发布指令、辅导业绩、商议薪资的时候,就应该多问问自己,哪些可能鼓励员工“趋利”,哪些又会导致员工“避害”,从而有效调节员工的行为、理顺组织的关系。
同时,人性也是贪婪的。
趋利避害也许是所有动物(甚至植物)共同的特性,但贪婪则绝对是人类最特别的本性。非洲草原上的狮子是最凶猛的野兽,但是当它们吃饱以后,腹部因填满了食物而下垂时,被它们所捕猎的食草动物这时就可以放心大胆在它们附近觅食休息,因为谁都知道吃饱后的狮子不会马上捕猎。而人则不同,我们对财富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很少会觉得已经足够而不再需要了,我们很少有懂得知足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追求continuous improvement,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会在要求物质回报时锱铢必较、贪得无厌,总是觉得相比付出得到的太少、相比别人自己太吃亏了。在职业追求时我们也是这样,在初级职位时我们向往高阶职位,升到高管后又梦想自己创业做老板,真的创业后又希望自己的小公司能发展成大公司……理解了人性的贪婪,组织的管理者在制定员工的工作目标和设定薪酬的时候,就必须思考怎样才是最有效、最长效的激励,也能在员工要求升职加薪或跳槽、创业时,多给予一份理解和尊重。
总之,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变化。然而,并不是一切都在变,事物的本质及一些规律是不变的,或者说还没有发生变化。抓住这些本质和规律,我们也许就能更好、更从容地面对变化,远离焦虑和恐慌。
作者:叶诚为(Willie YE),资深HR从业者,上海大学MBA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MBA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MBA中心企业导师,《赢在HR》和《经历3+1》联合作者,智领荟(VHR)创始会员。
***********************
注:本文系智领荟(VHR)原创文章及独家发布,内容与版权归智领荟(VHR)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此文,请注明来源智领荟(VHR)微信公众(ID:智领荟VHR)及作者姓名。若擅自引用,将予以追究。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