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区块链能预防我们被滴滴司机杀害吗?

5月10日,一则“失联两天,一名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的消息引发关注;

5月2日,陕西西安东郊一小区内,9岁男童在自家小区楼顶被害,凶手也住在同一小区;

去年6月22日,在浙江杭州蓝色钱江小区2幢1单元1802室发生恶性保姆纵火案……

滴滴司机、小区邻居、自家保姆……我们忽然发现,自己身边总是存在这样那样潜在的危险因素,这些人既熟悉又陌生,说不好什么时候就结束了我们的生命。

于是,我们不禁设想,有没有更好的技术能够降低这类悲剧事件的发生?

或许,“区块链+大数据”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思考的方向。

1

当2002年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上映的时候, 预测犯罪还只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已。

对于犯罪分子来说, 警察对犯罪的预测性分析还远远不足以担心。

但到了2018年的今天, 这些曾经的科幻小说的情节逐渐变得现实起来了。尽管还不能到达《少数派报告》那么神奇,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天,利用区块链和大数据的技术进行社会化分析和预测性分析已经成为社会治理领域的热门话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犯罪预防领域的预测型分析能够显著降低犯罪率,例如洛杉矶警察局已经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成功的把辖区里的盗窃犯罪降低了33%, 暴力犯罪降低了21%,财产类犯罪降低了12%。

那么,这样的技术和应用什么时候才能民用化呢?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能不能安装一个分析软件,当我们像那位被害空姐一样深夜乘车的时候,只需要提前先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够马上获得对这台网约车及其司机的犯罪可能性分析结论?

2

区块链技术源于社会大众对金融体系以及社交体系的信任危机,但是人类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怎样通过技术的手段,解决人与机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防范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悲剧,同时在自律、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加强监管,这是区块链技术能够发挥用武之地的优势所在。

事实上,在没有区块链技术之前,大数据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犯罪了。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介绍了大数据能够预测犯罪的三大可能性:

第一,从采样样本到对全量数据的收集,这也就意味着在理论上我们能够获得任何一个人已经发生过的所有数据,他有没有过犯罪记录就可以一目了然;

第二,从追求绝对精确到降低精确需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除了能够分析一个人的量化信息之外,还能够分析他所生成的图片、文字、语音等内容所附带的情感情绪,以及在这些情感情绪背后是否暗藏着犯罪倾向和动机。

第三,从理解因果关系到分析相关关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分析这个人的某些言语、某些行为与他有可能采取犯罪行为之间是不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就像那位空姐乘车,实际上滴滴司机的言谈中已经暴露了他的犯罪倾向。

3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维度比较单一,数据之间的交互不够顺畅,所以很多数据和信息仍然是匿名的。

我们不能判断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这个人是不是就有犯罪倾向,因为匿名性使得我们没办法将获取到的数据与眼前这个人进行精准匹配。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由于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子支付、实名出行等各个领域的透明性和规范程度越来越强,每个人有了越来越多的维度和周围的人进行交互,这个时候,越来越清晰的个人画像就将会呈现在世界上,匿名已经不再可能。

当然,现在的大数据维度还仍然有限,但是在结合了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录和信息的不可篡改性等特征之后,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立体的用户画像就会更加清晰起来。

这个时候,在技术的角度,区块链和大数据的结合已经能够使我们对某一位用户的个性、诚信、心理甚至将要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更加精准的预测。

此时,大数据+区块链就不仅仅能够利用来预防犯罪,它还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理解犯罪发生的原因。

当你利用这些技术, 你就能够看到一个正常家庭和一个问题家庭的区别, 你就能够看到一个普通人和一个犯罪分子的区别,你能看到是缺乏学校教育的结果,或者是单亲家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从源头上找到降低犯罪的办法。

4

当然,当前的现实情况还不是那么乐观。

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开放程度非常低,数据质量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区块链领域也充斥着大量的投机和泡沫,有没有政府部门和脚踏实地的企业真的沉静下来十年磨一剑,打造这样一个能够惠及所有用户的防犯罪产品?这是个大问题。

从技术的角度,区块链+大数据能够为我们重塑社会信任体系,二者的结合使所有用户的身份同时具备了公开与匿名并行、数据开放与隐私封闭共存的特征。因此,我们有机会拓展出无穷无尽的应用场景:

当我们雇佣一个保姆的时候,我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一下她的身份证,软件就能够向我呈现出她所有的公开信息,同时软件还能够通过接入所有与她相关的其它更庞大的数据来源,为我呈现出她的性格、习惯、偏好、问题和风险以供参考,但它并不需要向我呈现这位保姆的所有隐私信息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因为我需要的只是一个做决策的参考建议和风险提示。

当有人在敲门的时候,安装在防盗门上的摄像头通过人脸识别,就能够获取到所有与这位陌生访客的相关数据,他是不是有过犯罪前科、是不是有过暴力倾向、是不是最近欠了巨额赌资、是不是最近有很大的情绪波动……那些公开的信息和隐私的信息以不同的呈现方式提醒着独自在家的孩子以及远程的父母。

如果有这样的工具和机制,那位空姐在上车之前,滴滴公司在签约那位司机之前,我们所有的人在接触陌生人之前,或许就多了一层防火墙,这样的悲剧就可能会减少很多。

当然,人类社会的交往不能完全依赖技术,而用户自身也需要提升自我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被害的空姐一样,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愿逝者安息,愿人间再无此类悲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511G0ZWC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