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AI 的热潮把「模型」推到了风口浪尖,但真正能把 AI 转化为业务价值的,往往是数据——而数据库,正从“数据的仓库”变成“数据的发动机”。Oracle 最近把其 AI 能力从 23ai 升级并命名为 26ai,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版本更替,而像是一场有形的战略宣言:把 AI 架构进数据库本身,重新定义企业如何把 AI 用到“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上。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拆解这次转变的深意、机会与风险,以及对企业 IT 的实操启示。
一、把 AI 带到数据“原地”运行
传统做法是把数据抽取到模型或第三方平台进行分析——这在数据安全、延迟、治理上都有天然短板。26ai 的思路是相反的:让 AI 在数据驻留地执行。也就是说,不再把数据“搬到 AI”,而是把 AI 的能力“搬进数据库”。
如果 Oracle 能把 26ai 的愿景真正工程化、并在多云与本地环境中交付稳定、高效的能力,那大型企业、金融、电信与具有严格合规/数据主权需求的组织将会是最大受益者——因为这些组织既需要实时事务数据的可靠性,又渴望把 AI 嵌入到业务流程中。中小企业则需评估成本与复杂度,可能会更倾向于云原生或轻量向量数据库的组合方案。
总之,把 AI 架构到数据库核心,是一次将 AI 从模型实验室推向企业生产线的有力尝试。它把“数据治理、性能、安全”这些长期痛点,放在了 AI 成功落地的优先级榜首——这是一场“把 AI for Data 做成事实”的工程,而不是一纸漂亮的营销口号。未来几年,观察 Oracle 如何将这些能力真正執行到位,将比任何版本号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