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未来
自动化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回望二十世纪初,1912年首个自动驾驶仪的诞生,标志着人类首次将机械系统从需要持续、专注的人工干预中解放出来。其目标明确而单一:使飞行器保持直线和稳定飞行。这种早期的自动化,其核心是维持一个预设的状态。然而,一个多世纪后,现代数字企业面临的挑战已截然不同。企业不再是寻求维持静态的平衡,而是在一个瞬息万变、数据爆炸的环境中艰难航行。
当今的数字业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生成数据。这种数据的洪流彻底压倒了人类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传统的自动化技术,那些基于规则和固定流程的系统,在面对这种复杂性和数据噪音时,显得力不从心。这些系统是脆弱的,一旦现实情况偏离了预设脚本,它们就会中断。嘈杂的数据,即那些非结构化、不一致或海量的原始信息,成为了卡住经典自动化齿轮的扳手,使其效率低下,甚至完全失效。
正是在这一关键节点,人工智能,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以基础模型为代表的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登上了舞台。基础模型通过在海量、无标签数据上进行训练,获得了强大的泛化和适应能力,使其能够被应用于广泛的下游任务。人工智能的介入,正在从根本上重塑自动化的定义。它不再是简单的任务替代,而是向一个智能、自适应、闭环的系统演进。这种演进,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
要理解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自动化,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本文(本文的PDF版本可以从走向未来【https://t.zsxq.com/xpWzq】知识星球中获取)提出了一个自动化连续体模型,它以一个无限循环的闭环形态,描绘了现代自动化的六个关键阶段:发现、连接、优化、决策、行动和反馈。这个模型不再是线性的、瀑布式的流程,而是一个数据驱动、持续反馈、不断优化的系统。

在这个连续体中,红色代表对流程和系统的理解,包含发现、连接和优化。发现是系统的感知器官,负责从海量数据中探查现实。连接是系统的神经,负责打通各个孤立的部分。优化则是基于反馈进行的自我调整。黄色代表执行与响应,包含决策、行动和反馈。决策是系统的大脑,负责分析并制定策略。行动是系统的软/硬肢体,负责执行任务。反馈则是系统与环境的接口,负责接收反馈并启动新一轮循环。
这个闭环连续体是理解人工智能驱动自动化的核心。人工智能技术被嵌入到这个循环的每一个阶段,将其从被动、僵化的脚本,转变为一个主动、智能的有机体。
自动化系统的智能程度,取决于它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程度。而这种理解,完全建立在数据之上。因此,发现阶段是整个自动化连续体的基石。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从 嘈杂数据中,提取出清晰、可行动的信号。这个阶段的工作分为两个层面:业务与IT。
业务关注的是企业流程的实际运作方式。传统的流程图往往是静态的、理想化的。而现代流程挖掘技术的应用,例如数据驱动的方法,通过分析系统日志,能够客观、真实地发现业务流程中的瓶颈、变体和合规性问题。它展现的是工作实际是如何完成的,而非人们认为它是如何完成的。这个从业务部门的主观转变为实际运行的客观。
IT则关注支撑业务的技术基础设施。在当下微服务和混合云架构下,IT系统变得异常复杂和动态。传统的监控工具已无法胜任。可观测性平台应运而生,它能够提供深度的IT监控能力。它们自动发现和映射所有应用程序的依赖关系,实时监控其性能,为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对技术现实的清晰洞察。
然而,仅仅发现是不够的。这些来自业务和IT的数据源必须被连接起来。实际上,在集成之前,你无法实现自动化。集成依赖于应用程序接口(API)。在现代企业中,API是业务能力的主要载体。但集成工作本身却充满了挑战,开发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枯燥的数据映射上,即手动将一个API的数据字段转换为另一个API所需的格式。
这正是人工智能在发现阶段的第一个重大突破:API智能。例如,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被利用人工智能来分析API结构和历史映射数据。它能自动建议数据字段之间的连接方式,从而将原本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人工集成工作,缩短到几分钟。这不仅仅是开发工具的改进,这标志着自动化系统开始学会了自我构建。它在自动化最开始的集成阶段就消除了一个关键的人为瓶颈。
如果说发现阶段是系统的感官,决策阶段就是系统的大脑。传统上,这个大脑严重依赖人类。人类分析报告,召开会议,然后做出决策。这个过程缓慢、滞后,并且常常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将决策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测。

这一转变的核心理念是业务与IT运营的深度融合。长期以来,IT部门和业务部门处于信息孤岛。一个IT警报,比如基础设施节点故障,在传统流程中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由IT部门负责修复。但在新的模式下,一个融合的自动化平台能够立即将这个技术事件转译为业务语言。
一个典型的场景(电商):当IT运营系统发现一个节点故障时,融合平台(决策系统)立即将其与业务数据关联:服务可靠性团队看到1个支付服务实例受到影响,380个会话中断;应用程序负责人看到86笔交易(总值300万元)和62个账户受到影响;业务运营团队则能立即按价值和忠诚度对这62个受影响的账户进行优先级排序;最终,客户服务团队(行动系统)可以主动联系这些高价值客户,提供替代解决方案。
在这个流程中,一个技术事件被无缝地转译为一系列精确的业务影响和业务行动。决策不再是基于直觉的猜测,而是基于实时、全面的数据洞察。
这种从技术事件到业务影响的无缝穿透,深刻体现了新型AI系统对知识的结构化运用。资深人工智能专家王文广在其著作《知识增强大模型》中,系统阐述了这一范式。这种融合平台,从人工智能技术来看,正是图模互补应用范式(该书第8章)的实践典范。单独的大模型在面对海量、异构的企业数据时,其决策关联能力可能受限于幻觉或知识陈旧问题(该书第1章)。而知识图谱(该书第5章)则为系统提供了确定性的、可追溯的全局知识视野。正如王文广所强调,知识图谱为大模型提供了知识的确定性和一致性以及可解释与可追溯的演绎推理能力。在这个电商的例子中,系统之所以能精确关联一个基础设施节点故障和62个高价值账户,并非依赖概率猜测,而是通过遍历一个连接了IT资产、业务服务、交易和客户数据的知识图谱。大模型再利用这个从图谱中检索到的确定性知识(即一种知识图谱增强生成,该书第9章),生成了精准的决策建议。这种知识增强的方法,使自动化决策真正变得可靠且可解释。
然而,这仅仅是实现了更智能的被动响应。人工智能的真正威力在于实现主动预测。最新流行的变更风险模型是AIOps(智能IT运维)领域的一项突破。这个模型不再等待故障发生,而是试图在故障发生之前阻止它。
系统通过学习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历史的日志、工单记录,乃至开发团队在钉钉/企微/飞书等工具中的讨论,来构建一个风险预测模型。当一个开发人员试图提交一行新代码时,AI模型会实时评估这次变更导致重大故障的概率。这代表着决策能力的根本性飞跃:系统从一个消防员转变为一个火灾预防者。决策不再是事后分析,而是事前防范。
当决策做出后,系统必须将其付诸行动。这是自动化价值的最终体现。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实现人人皆可自动化,将自动化的能力从专业开发者扩展到每一位业务人员。

语音助手是一个这种演进的绝佳例子。最初的语音助手只能执行简单命令,比如告诉我天气。而现代的AI助手则能理解更复杂、包含多重意图的指令,比如用告诉我后天杭州(其他地方)的天气以及着装建议,并能够记住声音来判断我是谁(丈夫、妻子、男孩、女孩等)。
在企业环境中,这种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一位销售主管可能需要执行一个多步骤的任务:给那些订阅即将续订、并且曾报告过服务问题的客户的客户代表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在传统模式下,这需要这位主管分别登录CRM(查找客户)、Redmine(查找服务问题)和企业邮箱(发送邮件)和微信(消息告知),手动交叉比对数据并执行。
大模型智能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个工具扮演了一个数字劳动力或智能协调者的角色。它允许用户(如那位销售主管)使用自然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业务意图。智能编排引擎,会解析这个自然语言请求。它不需要用户告诉它具体的操作步骤,而是自动识别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组合。在上述例子中,它会自动识别出需要调用邮箱技能、CRM技能和Redmine技能,撰写邮件或消息文本,通过MCP来自动执行(或者在销售人员的审核下执行)。
接着,它会进入一个智能的编排流程:生成一个可能的响应列表,对其进行评分和筛选,最终确定一个最佳的技能执行序列。然后,它会自动按顺序调用这些技能(MCP、API、RPA机器人或其他自动化脚本)来完成整个复杂的工作流。
这是一个深刻的范例转变。企业员工不再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多个复杂的软件系统,他们只需要专注于他们想要达成的业务目标。人工智能成为了连接人类意图和机器执行之间鸿沟的桥梁。这不仅是消除了重复性劳动,更是通过数字劳动力极大地 增强 了人类员工的技能和效率。这种从自然语言意图到智能体编排的转变,正是当前技术革命的核心。欢迎加入最具价值知识星球走向未来 (https://t.zsxq.com/xpWzq),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AIGC、AI芯片和机器人等的产品、技术和应用实践,深入研究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智能体来为工作增效,为生活添彩。立即加入走向未来知识星球,一起走向AGI的未来。
今天,大模型的自动化的使命,是驾驭变化。这种自动化艺术,不是关于某一个单一工具的胜利,而是关于构建一个全新的、基于自动化连续体的企业运营系统。MCP和API智能、流程挖掘、可观测性、自然语言交互、AIOps风险模型以及智能编排,这些都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它们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化闭环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应用。
发现阶段利用AI,从业务和IT的嘈杂数据中提取清晰的洞察,为系统提供了敏锐的视觉。决策阶段利用AI,将洞察转化为可量化的业务影响,并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预测,为系统提供了智慧的大脑。行动阶段利用AI,将自然语言意图分解为跨系统的协同动作,为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肢体。
这个系统是数据驱动的,它以现实世界的数据为起点;它也是闭环的,每一次行动的结果都会通过反馈和优化阶段反馈回系统,使其不断学习和改进。
这种新型的自动化范式,其最终价值远超降低成本或提高速度。它旨在构建一个具有高度韧性、适应性和预测能力的企业。它将组织从一个被动应对数据洪流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动驾驭数据、预测变化并自主优化的智能体。这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企业运营哲学的根本性变革,它真正释放了人类的潜力,使其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