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一篇文理解架构:企业架构、技术架构、C4模型、TOGAF、互联网模型

一篇文理解架构:企业架构、技术架构、C4模型、TOGAF、互联网模型

作者头像
腾讯云开发者
发布2025-11-07 15:47:00
发布2025-11-07 15:47:00
1990
举报

“架构”这个词被频繁提起,却常常被误解。有人把它等同于代码结构,有人以为它只是高层设计。

其实从技术架构、C4 模型、TOGAF 框架,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架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不同层次。

这篇文章试图用一篇文,理清架构的全貌:它的来源、演进、分层,以及企业架构背后更深的思考。

关注腾讯云开发者,一手技术干货提前解锁👇

11/6晚7:30鹅厂面对面直播继续!

01

关于架构的理解

架构,是对系统的描述。

维基百科的定义是:软件架构是有关软件整体结构与组件的抽象描述,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

系统的三大特征表现在架构上就是:横向可并列,纵向可推导,整体可演进。

互联网软件系统总是朝着复杂度增加的方向发展。所以架构的第一目的是控制复杂,使系统朝着可控的方向发展。

1.1 4+1模式

4+1视图由 Philippe Kruchten 提出的对软件工程逻辑架构的描述,目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软件结构标准,分别以终端使用者、开发者、系统工程师、软件经理等不同的视角对软件进行描述。如下图所示:

逻辑视图(Logic View):终端使用者的视角,从功能角度来描述不同功能组件的层次关系。

开发视图(Development View):开发者视角下,从实现层面描述不同代码的包、类、库的构成关系。

过程视图(Process View):不同组件之间的行为关系,通常以时序图的形式来表示,有一定的时序延展性。

物理视图(Physical View):部署视图,系统所依托的物理视图。

场景视图(Scenarios):系统所涉及的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通常以用例图的形式来呈现。

基于这5个视角,可以衍生出5种架构模型。场景、功能、实现、过程、部署,一层层的抽象。

1.2 C4模型

C4 模型是由 Simon Brown 在2006年至2011年之间创建,在4+1模型的基础上建立( https://c4model.com/ ),实际上就是以下4个单词的缩写:

上下文 Context:描述的系统与周边系统、人的关系。重点是该系统与外界的关系。这里的外界包含人、以及其他的系统。

容器 Containers:容器是一个功能的单位,是从技术层面来描述,可以是一个服务,也可以是一个技术组件或者一个功能模块。例如一个基金系统会包含交易服务、订单服务、商品服务等。

组件 Components:组件是容器的的组成,组件是对容器的放大,例如商品服务里包含 sku 管理、行情数据、衍生指标等。

代码 Code:这一层次是代码级别,包含接口、类、对象的继承、组合、包含等。

该模型是对一个系统从宏观到微观逐级展开来描述,犹如拿着放大镜从太空看地球一样。

第一层看到的是地球与其星球的环绕、第二层是看到地球上的山川海河,第三层看到的是不同的国家城市,第四层看到的是不同的房子家庭。

C4 模型基于4+1模型,但是也有些差异。如果说4+1重点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那 C4 模型则是一窥到底的放大镜。

C4 模型告诉我们,不同抽象层次的关注点、挑战点、问题域都是不同的,站在不同的层次就要思考对应的事情。

高层次是低一层的抽象,低层次是高一层的具化。

高手应该能够识别不同的抽象层次,并且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抽象层次之间穿梭。

1.3 TOGAF-4A 架构

业务架构:业务战略,治理,组织和关键业务流程。从企业视角来看,重在价值、信息、协作,关联多部门。

应用架构:要部署的各个应用程序的蓝图,其交互以及与组织核心业务流程的关系。

数据架构:一个组织的逻辑和物理数据资产和数据管理资源的结构。

技术架构:支持部署业务,数据和应用程序服务所需的逻辑软件和硬件功能。这包括IT基础设施,中间件,网络,通信,处理和标准。

TOGAF 认为架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如下能力:

异构到同构(塑造同构 IT)、事后到事先(塑造规划 IT)、离散到统一(塑造统一 IT)、无序到有序(塑造有序 IT)

1.4 互联网模型

实际上,相对于传统的软件系统,互联网行业发展比较快,业务存活周期比较短,就形成了互联网行业特定的架构描述方式。更多是以业务架构、技术架构、部署架构三种形式呈现。

业务架构:从业务角度描述系统承载的功能集合、领域边界、各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区别于技术架构,业务架构图里避免出现技术类的术语,如 DB、MySQL、CMQ、同步、异步、并发等。

技术架构:从技术角度描述系统各组成部件之间的交互关系,技术架构体现的要具有技术特色,例如同步、异步、消息等。

部署架构:从物理角度描述系统的部署分布。

02

企业架构又是什么?

软件架构解决的是“一个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但企业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系统。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问题不再是“如何设计一个优雅的系统”,而是“如何让数十个系统、上百个流程、数千个员工协同起来工作”。

系统之间的边界、数据之间的流向、部门之间的职责,这些构成了第二层复杂性。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 EA) 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而生。它从更高层面描述企业的“系统之系统”,让组织在技术、流程与人之间达成长期的一致。

关于企业架构,很多人在工作多年甚至当上架构师以后,还是存在很多的误解。这是因为企业架构本身是一个非常理论化的领域,不同的企业架构师面对不同的企业规模、业务特性,可能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一些共性的误解,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误解一:企业架构 = 技术架构。

很多人听到 “架构(architecture)”就联想到技术,什么系统设计、软件平台、模块化、微服务,巴拉巴拉。

这种理解的问题在于范围太窄,实际上EA 的核心不仅是技术,而是人-流程-技术-数据的整体,把企业架构当作大型技术项目的集合,显然忽略了更广的组织难度。

误解二:做图、出模型就是企业架构。

有人认为:只要绘制了 Archimate 模型、建立了元模型、出了一堆架构文档,那就完成了企业架构。

实际上这只是手段,不是终点。真正的企业架构在于用图/模型支持决策、推动组织演进。把“画架构图”当成企业架构目标,是一种形式化误区。

正确做法:关注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问“我们要去哪儿?”、“我们怎样才能到达?”、“我们现在是怎样的?”。架构图只是辅助。

误解三:企业架构只关乎高层战略,不关乎执行/运作层。

有观点认为企业架构是老板/高管的战略工具,而与基层/技术/运维无关。这是错误的,因为企业架构横跨战略、业务、运作、基础设施各层。

真正做好企业架构,既要理解战略层面的方向,也要理解运作如何落实。这意味着企业架构师常常需要走进基层、理解流程、技术、数据是怎样实际运转的。

误解四:企业架构的价值在于“架构模型完善度”或“文档完备性”。

一种常见做法:评价企业架构成熟度、看文档覆盖率/图谱齐全性。

但如果这些指标只是“做给自己看”、或只是“为了出图”,价值有限。真正价值在于是否能支持决策、能推动组织下一步走向。:比起“图画得很漂亮”“模型层次很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图/模型是否引导了更好决策、是否让组织迈向了更好的状态”。

回过头来,我们再给企业架构做一个定义,或许可以这么表述:

企业架构在组织的人(People)、流程(Processes)、技术(Technology)与信息/数据(Information/Data)之间连结各个点,目的在于帮助组织做出更明智、面向长期的决策——通过绘制“今天是如何运作”的图景,以及引导其迈向“明天可以到达”的状态。

人(People)、流程(Processes)、技术(Technology),是很多企业架构人员经常使用的PPT模型方案,但信息(Information)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国内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因为缺少信息互通而造成的信息孤岛效应极大地制约了企业IT能力的发展。

因此,一名优秀的企业架构师,往往在三个层面同时工作:

战略层:用架构方法帮助管理层理解“今天的组织是什么样的”“未来想变成什么样”。

业务层:对业务能力、核心流程进行建模,帮助组织找到瓶颈、优化流程。

技术层:确保信息、数据和系统的设计能支撑战略目标,不成为组织演进的阻力。

企业架构不是一种工具或模型,而是一种“系统思考方式”:它要求你看到全局、理解关系、管理演化。

当架构师成长到一定阶段,真正要理解的不再是某种技术模式,而是系统的边界与组织的边界。

技术只是企业架构的皮,流程和信息才是它的骨。

祝愿每位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有朝一日都能成为可以去「定义」组织流程的架构师!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1-0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腾讯云开发者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01
  • 02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